第34章巴林王察言观色
琅华带着赵一泰出乾清宫时,看见前面李玉一瘸一拐地向前移动着,甚是不方便。
见琅华疑惑,赵一泰俯首回答“刚刚您在里面和皇上说话,娴妃娘娘来了,让李玉公公去延禧宫上药呢。”
琅华点点头,心内却不以为然,难道延禧宫匀不出来一个奴才来送药。
又或者,离乾清宫半个时辰路程的延禧宫比一刻钟路程的太医院更擅长治病救人?
琅华摇摇头,既然有些人非要吃苦,她劝也是无用的。
“赵一泰,回宫后,你取些银子,让人厚葬进忠的哥哥,再找人做场法事超度亡灵。”琅华嘱托着赵一泰。
此时在赵一泰的眼中,自已的娘娘就是慈悲的观世音菩萨,英雄般的拯救了小太监,还怜惜挨了打的李玉。
在进忠心里,琅华更是要以命相酬的恩人,他永远记得琅华临走前的那一句“正因为死的人去的沉重,活着的人才更要好好的活着。”
琅华回宫后并未消沉太久,因为明儿还有更为重要的事。
她叫来永璜和永琏嘱托,明天宴席上,可以多亲近科尔沁亲王家的色布,皇阿玛若是问他们看中了谁,那必须是色布。
永璜和永琏不解,万一那个色布是个笨蛋公子呢?
琅华不管,就算那个色布蠢笨如猪,也要养在紫禁城里,在她眼皮子底下长大,她要让璟瑟以后的姻缘万无一失,最好不要是色布,就算是,也不准他再有害人的妾室。
永璜、永琏应下了,皇额娘让他们这么做,一定有她的原因,他们只要听话就好了,两兄弟达成了共识,明日,色布就是他们的目标。
琅华看着齐心协力的两个大儿子,内心欣慰,这才是她和晞月的好孩子,晞月在一旁看着像在宣誓的三人,连连摇头。
翌日上元节宴会上,后宫诸人并未全部出席,只有琅华、晞月和青樱在席上陪伴。
琅华全副精力都放在色布身上,看着永璜和永琏坐到色布身边,她便没移开眼,这个色布比永琏小三岁,却矮了许多,长得还算一表人才,除了说起来汉语磕磕巴巴外,倒还算老实。
前世应该是被科尔沁亲王宠坏了,早早地纳了一堆妾室,这辈子就先在紫禁城学学规矩再当驸马。
晞月眼里更是只有琅华和永璜,只觉得在色布的衬托下,永璜更加的温润有礼,不愧是她亲自教导的,越看越喜欢。
弘历见琅华和晞月都不搭理自已,只能看向右侧的青樱。
“青樱啊,几日不见,你都消瘦了许多。”弘历拉起娴妃的手,轻轻抚摸着。
巴林王看着皇上含情脉脉地看着那位娘娘,心里锁定目标,皇上喜欢这样的。
“皇上,阿箬她……”青樱话还没说完,弘历就夹了一片桂花糖藕片喂到她口边。
“这样的日子,莫提这些扫兴的事儿。”弘历让青樱赶紧吃,别说话。
巴林王暗叹,皇上还亲自喂这位娘娘吃东西,真是盛宠啊。
于是巴林王问身边的小太监,这是哪位娘娘,得到的答案是,延禧宫的娴妃娘娘,乌拉那拉氏的贵女。<hr>小贴士: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https:///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span>传送门:||
巴林王心中有数了,如果他的女儿进宫,一定要和这位娘娘交好。
青樱咽下弘历喂的吃食“谢皇上,只是阿箬她……”
青樱话又没说完,巴林王举起酒杯开始祝酒。
“臣巴林纳亲得见天颜,喜不自胜,祝皇上皇后千秋万岁,娴妃娘娘容颜长盛。”
皇上皇后和受宠若惊的青樱饮下杯中的酒,抬起酒杯以示感谢。
只有晞月低头问琅华“怎么把我落下了。”
琅华笑着说“谁让你不按位份坐皇上右边,非要坐我旁边的。”
“臣妾挨着您,安心。”晞月也不在乎巴林王敬谁,不敬谁,一个十来年求见天子都见不上一面的郡王,自然没有眼力见儿。
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的亲王,可是先把贺礼送到了她和皇后娘娘宫里,她知道陆常在和黄常在没见过什么世面,还挑了好些东西送过去呢,两个小丫头好哄的很。
科尔沁亲王见巴林王竟然先于他向圣上敬酒,心中不满,狠狠瞪了巴林王一眼,他懂不懂什么叫尊卑有序,总有一天要把他们部落给吞并了。
弘历并不清楚众人之间的暗流汹涌,因为琅华终于和他说话了。
“皇上,你瞧着这几个孩子,哪个好?”琅华指着科尔沁亲王身边的色布和察哈尔亲王的两个儿子,并扎萨克亲王的三个儿子。
“朕看着永璜永琏更喜欢科尔沁的那个。”弘历顺着琅华指的方向过去。
“科尔沁和咱们爱新觉罗氏渊源最深,这个孩子还是世祖固伦端敏公主额驸班第的孙子呢。虽然这孩子的母亲不是大妃,但天资聪颖,甚得亲王喜爱。”琅华靠近弘历小声说道。
“怪不得朕瞧着亲近,原来是血脉天然。”弘历心中赞叹琅华的管理能力,满蒙联姻太多,有时他都梳理不清其中的关系,琅华却能信手拈来,可见她为了帮自已治理好后宫,有多么用心。
弘历将色布叫过来,果然不是凡人,于是授予一等台吉,在宫中做皇子的伴读。
科尔沁亲王罗卜自然是感恩戴德,怕弘历反悔,拉着色布就行礼谢恩,其他亲王见了好不艳羡。
进宫一趟,皇上就亲赐了爵位,往后在宫里做伴读,和皇子们一同长大,那可是谁都比不了的感情啊。
巴林王见科尔沁亲王得了好处,更加地雀跃了,若是他女儿再学习了皇上宠妃娴妃娘娘的言行举止,那巴林部以后岂不是就有了后台了。
巴林王心中想的美滋滋,塞给了身边的小太监一打银票,求他帮忙打听娴妃娘娘平常的处事为人,好回去教导女儿。
第二日,弘历便命和亲王率礼部送蒙古王公回程,毕竟土特产也收了,伴读也找到了,留蒙古王公在京城,只会多生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