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7.第2964章加州农场的人生百态 - 大国军垦 - 大强67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大国军垦 >

2967.第2964章加州农场的人生百态

第2964章加州农场的人生百态

叶雨泽和杨革勇看着账户上又多出来的一笔笔进账,相视无言。杨革勇最终憋出一句:“还是红花姐厉害。”

叶雨泽望着远处又在扩建的地窝子区域,幽幽地说:“是啊,看来还得再多挖几个‘坑’,反正……有的是人愿意跳。”

这场由地窝子引发的闹剧,在德州广阔的农田和蔚蓝的天空下,成了一道荒诞而又真实的风景线。

它就像一面哈哈镜,照出了某些光怪陆离的心理,也照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符号被消费、被曲解、被赋予新意义的复杂图景。

而农场的生活,依旧在鸡飞狗跳、欢声笑语中,继续着它热火朝天的日子。

德州农场的“华夏地窝子体验营”在特定圈子里彻底火了,火得有点邪乎。

它仿佛成了一块试金石,或者说是某种奇葩的“社交货币”——能住上一晚那一千美金的地窝子,并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九宫格,俨然成了彰显“品味”、“勇气”和“实力”的象征。

新一波前来“挑战”的二代们,显然吸取了前辈们的“经验教训”,装备更加精良,戏也更加足了。

“考古学家”套装: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年轻人,穿着一身卡其色多功能摄影背心,脖子上挂着个硕大的单反相机,手里还拿着个放大镜。

他在地窝子里东照照,西看看,时不时还用手指捻起一点土坷垃,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悄悄皱眉),对着直播手机严肃地说道:

“家人们,看这个土层结构,看这个原始的搭建工艺……这不仅仅是住宿,这是一次田野调查!是对华夏先民智慧结晶的实地考证!”

他甚至试图跟旁边一个正在抽烟斗休息的德州老农探讨“地穴建筑的防风性与人文地理关系”,老农叼着烟斗,一脸茫然,最后憋出一句:

“yeah…it’sahole.agoodhole.(嗯…这是个坑。不错的坑。)”

“苦难诗人”人设:一位穿着亚麻长裙,戴着宽檐草帽的文艺范儿女青年,特意选择在阴天入住。

她带着一本泛黄的《诗经》(也可能是某本小众先锋诗集),坐在地窝子门口的土墩上,摆出四十五度角望天的忧郁姿态,一坐就是半天。

笔记本上写写画画,内容大概是:“今夜,我與星辰一同墜入這歷史的罅隙,泥土的芬芳混合著時光的鏽蝕感,刺痛了我敏感的靈魂……”

实际上,她心里可能在疯狂吐槽:“这蚊子也太多了吧!屁股都坐麻了!怎么还没人来给我拍张有意境的照片?”

“极限挑战”直播:一位自称户外探险博主的小伙,架起多个机位,准备在地窝子进行“24小时荒野求生直播”。

他自带了口粮(高级能量棒和纯净水),信誓旦旦要体验“最纯粹”的生存。

结果到了半夜,听着外面风声和各种不知名的虫鸣兽叫(其实大多是农场养的牛羊和常见的田鼠),自己先吓得不轻,对着镜头小声嘀咕:

“老铁们,我好像听到狼叫了……这地方,够野!够原始!礼物刷起来,给我点勇气!”

第二天一早,顶着黑眼圈的他,第一件事就是溜去农场的餐厅,狂啃了三个德州牛肉汉堡。

与此同时,花费三百美金的米国游客们,则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画风。

全家出动的“农家乐”:史密斯一家,爸爸、妈妈和三个精力过剩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入住地窝子。

在他们看来,这就像一次超级酷的露营!“wow!arealundergroundhouse!justlikeinthemovies!

哇!真正的地下房子!就像电影里一样!”

孩子们在土炕上蹦蹦跳跳,把草帘子当成秘密基地的入口,玩得不亦乐乎。

爸爸跟着农场员工学生火(安全指导下),虽然弄得满脸烟灰,但成功点燃土灶时,那成就感堪比升职加薪。

妈妈则对那个粗陶水缸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用它储存的水“特别甘甜”(其实是心理作用)。

晚上,一家人挤在土炕上,听着爸爸讲他小时候在祖父母农场的故事,其乐融融。

“硬核”历史迷老爷子:一位白发苍苍的米国老兵,独自前来。他安静地在地窝子里转悠,用手抚摸那些粗糙的木柱和土墙,眼神里充满了敬意。

他对叶雨泽说:“son,thisremindsmeofthefoxholeswedugduringthewar.simple,butitsaveslives.yourpeoplebuiltanationfromthis?respect.

(孩子,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战时挖的散兵坑。简陋,但能保命。你们的人民是从这样的基础上建设起一个国家的?令人敬佩。)”

他不需要摆拍,不需要感悟,他的体验是沉甸甸的,源于真实的生命经历。

“社交牛逼症”大学生团:一群米国大学生,把地窝子住成了派对屋。

他们自带吉他,晚上就在地窝子外面点起小篝火(农场允许的安全区域),弹琴唱歌,喝着廉价的啤酒,玩着愚蠢的喝酒游戏。

他们才不在乎什么历史厚重感,只觉得这地方够大(相比帐篷),够新奇,是绝佳的聚会场所。

他们甚至自发组织了“地窝子装饰大赛”,用野花和树枝把各自的地窝子门口打扮得花里胡哨,充满了美式乡村的随意和欢乐。

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难免会产生奇妙的碰撞。

那位“考古学家”二代,正对着镜头分析土墙的“夯筑工艺”时,旁边地窝子里蹦出来的米国小孩,举着个橡皮蛇,兴奋地问他:

“heymister!look!ifoundadragon!(嘿先生!看!我找到一条龙!)”

“考古学家”嘴角抽搐了一下,试图维持专业人设:“小朋友,这不是龙,这是……”

小孩的妈妈,一个爽朗的德州大婶走过来,哈哈一笑:

“don'tmindhim,he'sjusthavingfun!yourcostumeiscool!youmakingamovie?

(别理他,他就是玩得开心!你的行头很酷!你在拍电影吗?)”

“考古学家”一时语塞,只能尴尬地点点头。

那位“苦难诗人”女青年,正酝酿着情绪,准备写下一行关于“孤独与大地”的诗句。

隔壁米国大学生团那边传来了响亮的哄笑和碰杯声,彻底打破了她的“静谧”。

她恼怒地望过去,却看到那些年轻人脸上毫无阴霾的、灿烂的笑容,那种纯粹的快乐,让她突然觉得自己的“忧郁”有点……苍白和刻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