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一日千里 - 皇宋锦绣 - 十年残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皇宋锦绣 >

第777章一日千里

一两百息的时间,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非常的快的,可是这个时间之中,对于车站而言,却如同打仗一样。

半个时辰一换马,这是最初制定的标准,良马在连续高速奔行的时候,未必半个时辰就丧失了所有的体力,可是继续下去,容易出问题,而60-70里左右,一个站台的设置,会让火车联通更多的城市。

换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对于现在来说,却并不难,特制的鞍具,不但可以让马在奔跑的时候不散开,同样的,也让更换变的容易。

40批马,会分成8个部分,每一部分5匹马一起,会由专人引导出去,而早已经被套上鞍具的马,会在火车的前方组合起来,整个过程,最快的话,不超过60息,就算是慢的,也不会超过120息。

这也是停留时间的来源,未来,真的要开启客货运的时候,会根据火车站的情况,进行协调,以保证上下客人,或者是运输货物,到时候就不会这么少了。

似乎有了前面的经验,再一次的开行之后,官员们不再喧哗了,而是把注意力,彻底的注意到了外面情况。

他们或许对于速度什么了解不多,可是大体上感觉上,是知道速度很快的,这么已经是马车用最快的速度开行了,在寻常马车之中,如果以这个速度的话,恐怕人要颠簸坏了,可是在火车上,却异常的平稳。

不明白原理,就感觉到非常的神奇,众人看火车,有些不一样了,一部分的官员是在看热闹,另外一部分,却想到了别的东西的。

叶清臣主要想到的,是货运,汴河的狭小,已经制约了京杭大运河,有人提出过,拓展汴河,可是在这个时代,要想拓宽一条河流,真的非常困难,北宋或许现在,有一定的余钱,可是这个钱,不能够投入到这个上面。

叶清臣没有估算出来,这么一条铁路的整体运力到底是多少,可是按照他们六七百人,4节车厢来评价,不会比一个1000料的船少多少,如果这样的火车多一些,会不会彻底的解决交通的问题。

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一点没有错,叶清臣站在三司使的高度,当然会考虑全局运输的问题,可是枢密院的官员,更多的考虑是军事上面的作用。

车,曾经是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由车构成的车营,曾经也是可攻可守的强大力量,特别是针对骑兵来说。

只不过,在重骑兵的大量出现,在骑兵的战斗力越来越强大的前提下,车的很多的问题显现。

不能太重,太重就缓慢,就没办法移动,可是没有足够的重量,也就没有办法的拥有强大的防御,这就成为了两难的问题。

同样的,北宋缺马,就算是有了马车,也不可能全速的运转,因为高速开行引发的颠簸,会让人和货物散架,军队后勤使用的马车,更多的是利用马的力量,还有相对较快的速度,拉动更多的东西。

火车不但比马车的运输量更大,速度还快,最关键的是,在高速运转的时候,一点都不颠簸。

这种情况下,运输的东西不会有损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面,还可以运兵。

这一次4个车厢,大概可以运送500-600士兵,这差不多是一个营,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的话,一天几百里,士兵还不劳累,这种情况下,对于军队的调动,是有巨大的好处的。

接下来,官员们多了一个心眼,他计算着时间,果然,半个时辰到一个时辰之间,有长一点的,有短一点的,列车都会稍稍的停留,120息到200息不等的时间,然后就又一次的行进了,中间一共停靠了4次。

时间的推移,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他们到底离开了汴梁多远,可是每一个人都认为,他们距离汴梁已经很远了,具体3个时辰,能不能抵达应天府不知道,可是这个火车的速度,非常的快。

叶清臣知道的更明确一点,因为5个车站的站点,他是知道的,相对之间的距离,也是一清二楚的,如果按照3个时辰来算的话,平均一个时辰的时速,应该是100里左右。

可是按照目前的数据来计算的话,一小时的速度,应该是超过了120里。

赵信比叶清臣更加清楚,在丁海军,火车的速度,已经从最初的20公里每小时,增加到了37公里左右,那是受限于马的质量。

对于北宋而言,或许整体上是缺马的,可是为一条铁路,确切的说,为某一个实验性的列车,准备几百匹马,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就算不从西北调动,单纯枢密院的就够了。

一条铁路,最重要的不是铁路本身,而是机车,在没有蒸汽动力的时候,需要的就是马,很多的马。

就如同这一次出行一样,从汴梁到应天府,一共6个车站,需要换4次马,按照一次40匹,要保证这一个列车,能够顺利的抵达,需要160匹马。

北宋的这一条铁路是实验性质,未来整体铁路的密度也不会很高,可是在丁海军运用的环线铁路,平均一个4节车厢的火车,平均需要10匹马。

那是按照60里来算的,到了300里,应该是乘以五倍,也就是说50匹,这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计算过程,每一匹马,每天需要跑多长时间,休息多长时间,然后继续,这都需要协调。

赵信对于北宋,没有什么隐瞒,只要是他能够传授的,都已经传授过来了,这一条300里长的铁路,未来会对开20列火车,也就是说,一共40列,那么需要3000匹以上的马。

马的问题早已经解决了,从枢密院,军方,凑到了1500匹好马,这个好马,不是战场意义上面的好马,是单纯铁路意义上面的好马。

力量大,速度快,听指挥,这才是这个好马的标准,这个标准跟军方的战马微微有些出入,这也是枢密院愿意抽调的原因。

同样的,从西北,也获得了2500匹马,一共是4000匹,这些足以支撑整个铁路的需要,而叶清臣也得到了一个数据,铁路的总运量。

一天时间,一列火车,会有一个来回,一节车厢可以载重300石,一列就是1200石,40列来回的运力,是接近的10万石。

10万石,这是一个庞大的运力,最少相当于上百条千石大船,同样的,铁路的速度,远不是船能够比的,船需要一周的时间,可是这个就是一天,这从某种意义上面,效率提升了很多。

一条铁路,相当于700条千石大船,这个比起汴河,不知道提升多少,制约汴河和京杭大运河之间的运力瓶颈,将会不复存在。

出发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吃过早饭很久了,差不多在第三个停靠点的时候,已经过了正午了,负责这一次实验的官员,早有准备,在换马的同时,带上来了大量的食盒。

这些都是在旁边的酒家做的,对于马车而言,在马车上面吃饭,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颠簸,正在吃的时候,万一遇到一个坑,饭洒了或许只是小事,出个什么差错,人受伤了,那就划不着了。

故而,有在马车上面吃的,都不会使用餐具,大部分都是馒头,炊饼这样的干粮,怎么吃,也不会有什么危险,想要弄几个小菜吃吃小酒,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在火车上面不一样,平稳,之前他们甚至可以饮茶,两排作为之中的小桌子,可以伸缩折叠,一旦拉起来,就是一个小小的卡座,这也是参考了后世的一些设计。

在吃饭上面,当然是没问题了,当火车逐步的加快到了高速,逐步平稳之后,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来了。

这时候火车上面的官员,才感觉到了肚子饿了。

上车都2个时辰了,加上之前在车站,抵达的时间,差不多就快3个时辰了,早就前心贴后心了,只不过火车上面的见闻,让他们忘却了,现在热腾腾的饭菜上来,当然是大剁快剁了。

一餐简单的饭食,因为饿的关系,吃的分外的香甜,在吃的同时,看着两侧的田地快速的后退,这种感觉,也分外不同。

能够上车的官员,纷纷感觉不虚此行,而他们不知道,在最后一个车站过去之后,整个旅程即将要结束了的。

第四个车站,跟终点站应天府之间,距离并不远,而显然,在第四个车站没有过多的停留,因为没有换马,只是检查了一些列车,并且让马补充一下而已。

本身半个时辰换马,都留有余量,一个时辰,应该是比较合适的,不过为了保证一匹马,一天能够3次,甚至是4次工作,这才选择了半个时辰。

差不多在距离应天府五六里的地方,列车员再一次的进入到了车厢之中,他一边告知的官员们,整个旅程结束,应天府近在眼前。

车厢的官员一片哗然,虽然,之前途经几个站点的时候,他们已经估摸到了,可能今天真的能够到应天府,可是这么说到就到了的,还真的是没想到。

满打满算,也就是两个时辰多一点,从早晨到午后,这就到了应天府了,这可是平常好几天的路程。

本就对铁路高看一筹的官员们,看铁路的想法,就分外的不同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