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思维篇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 - 五分钟轻松变身学习达人 - 姚鹏程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章思维篇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

第4章思维篇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01转换思维改变人生

与其跟在别人身后漫无目的地奔跑,不如停下来动动脑筋,让思维转个弯。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成功的路也不止一条,换个方法也许离成功更近。

要做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小朋友,当我们决定要做一件事时,请先放慢脚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件事做得更好。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善于思考、随时准备迎接它的有心人。所以,我们要多思考、多观察,灵活改变自己的学习策略,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一个奇异的小村庄,村庄里除了雨水没有任何水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长者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有两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于是村里的长者把这份合同同时给了这两个人。

得到合同的两个人中有一个叫艾德,他立刻行动起来,每日奔波于1千米以外的湖泊和村庄之间,用他的两只桶从湖中打水并运回村庄,再把打来的水倒在由村民们修建的一个结实的大蓄水池中。尽管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但是艾德很高兴,因为他能不断地挣钱。

另外一个获得合同的人叫比尔。令人奇怪的是,自从签订合同后比尔就消失了,几个月来,人们一直没有看见过比尔。这点更令艾德兴奋不已,由于没人与他竞争,他挣到了所有的送水钱。

比尔干什么去了呢?他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并凭借这份计划书找到了四位投资者,和他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六个月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比尔的施工队修建了一条从村庄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锈钢管道。

此时,比尔却在思考:如果这个村庄需要水,其他环境类似的村庄一定也需要水。于是他重新制定了他的商业计划,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村庄推销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并且卫生的送水系统。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赚1便士,但是每天他能送几十万桶水。无论他是否工作,几十万的人都要消费这几十万桶水,而所有的这些钱便都流入了比尔的银行账户中。显然,比尔不但开发了使水流向村庄的管道,而且还创造了一个使钱流向自己钱包的方法。

好方法助学习

阅读提示:艾德和比尔谁更聪明呢?

经典语句:比尔不但开发了使水流向村庄的管道,而且还创造了一个使钱流向自己钱包的方法。

学习箴言:转变思维去学习,这样能帮助你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敢于质疑老师的答案——

小朋友,你和你的同学可能都会对老师所讲得知识及教材上的知识没有半点怀疑。其实,学习也包括敢于质疑固有的知识,敢于提出问题。不迷信、畏惧权威,具备质疑的态度,才能找到真理。

§02苹果的味道

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着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神,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

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味了?”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都不作声。

苏格拉底再次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神,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回到讲台上后,他又问,“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这次,绝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稍停,苏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学生中间,让每位学生都嗅一嗅苹果。回到讲台后,他再次提问,“同学们,大家闻到苹果的味儿了吗?”

他的话音刚落,除一位学生外,其他学生全部举起了手。那位没举手的学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举起了手。他的神态,引起了一阵笑声。苏格拉底也笑了,“大家闻到了什么味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香味儿!”

苏格拉底脸上的笑容不见了,他举起苹果缓缓地说:“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好方法助学习

阅读提示:为什么学生们都闻到了苹果的香味儿?

经典语句:非常遗憾,这是一个假苹果,什么味儿也没有。

学习箴言:敢于坚持自己的真实感受,才能接近真理,否则假苹果也就有香味儿了。

学习要勤动手,具体问题具体解决——

小欧拉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他能理论联系实际,碰到具体问题善于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加以解决。他能想到周长一定的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这个道理用在围篱笆上正合适,而且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03欧拉智改羊圈

欧拉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儿也不讨老师喜欢,因为他是一个爱提怪问题的学生,所以他被学校开除了。回家后无事可做,欧拉就帮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养羊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他一算,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只羊占地6平方米。正打算动工的时候,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若要围成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其周长将是110米(15+15+40+40=110)。父亲感到很为难,若要按原计划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长的材料;要是缩小面积,每只羊的面积就会小于6平方米。

小欧拉却向父亲说,不用缩小羊圈,也不用担心每只羊的领地会小于原来的计划,他有办法。父亲同意让儿子试试看。

小欧拉跑到准备动工的羊圈旁。他以一个木桩为中心,将原来的40米边长截短,缩短到25米;跑到另一条边,将原来15米的边长延长,又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这样一改,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25米边长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很自信地对父亲说:“现在,材料够了,面积也够了。”

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积也足够了,而且还稍稍大了一些。父亲非常高兴。

父亲想办法让小欧拉认识了一位大数学家伯努利,通过这位数学家的推荐,1720年,小欧拉成了巴塞尔大学的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学生。

好方法助学习

阅读提示:周长一定时,什么形状的面积是最大的呢?

经典语句:父亲照着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扎上了篱笆,100米长的篱笆真的够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

学习箴言:勤动脑,勤动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不同的思维造就不同的未来——

小朋友,活跃的思维可以让我们的学习轻松愉快,适当运用发散思维,会帮助我们取得好成绩。

§04高斯巧算难题

1785年,8岁的小高斯在德国农村的一所小学念一年级。

数学老师是城里来的,他有一个偏见,总觉得农村孩子不如城里孩子聪明。不过,他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他最讨厌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而且常常用教鞭敲打他们。但孩子们爱听他的课,因为他经常讲一些非常有趣的知识。

有一天,他出了一道算术题。他说:“你们算一算,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谁算不出来,就不准回家吃饭。”说完,他就坐在椅子上,看着下面的学生。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小高斯站了起来,举着小石板说:“老师,我算出来了……”

没等小高斯说完,老师就不耐烦地说:“不对!重新再算!”

小高斯很快地检查了一遍,高声说:“老师,没错。”说着走下座位,把小石板放到老师面前。

老师低头一看,只见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5050,不禁大吃一惊。他简直不敢相信,这样复杂的数学题,一个8岁的孩子,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算出了正确的答案。老师问小高斯:“你是怎么算的?”小高斯回答说:“我不是按照1、2、3的次序一个一个往上加的,一头一尾的两个数的和都是一样的:1加100是101,2加99是101,3加98也是101……一前一后的数相加,一共有50个101,101乘50,得到5050。”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