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张 - 贾如的自我救赎 - 李天庸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93章张

“中国是一个早熟的社会,突出的表现是秦代就成了大一统国家,这个大一统不仅仅是现实层面,还包括了思想层面,就是全社会只有一种主流思想。

思想不是说禁就禁,又不是禁烟,贴个标语就可以,这才有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的举动。”

影视剧中的秦始皇形象

由于这阉割的是华夏“诸子百家”时期那种蓬勃向上,独立思考的发展方向,因此“焚书”就与反智主义一直联系在了一起。

但就事论事说,好多焚书、禁书的事,还是读书人发起的。

中国最早的文学审查:孔子删《诗经》

众所周知,《诗经》是先秦的诗歌总集,是孔子编定的。传说,孔子就对原有的诗歌作出了删订。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

按太史公的说法,先秦流传下来的诗歌,总数多达3000多篇,而孔子最后编定的却只有305篇,90%的诗歌都删没了。听起来似乎是先秦经史界的一大惨案。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自己也隐隐约约说过,他编的《诗经》,一大特点是“思无邪”,也就是说现存版《诗经》都是思想纯正、具有教化意义的正统诗歌。

有的人据此考证出来,孔子删去的诗歌,大多是一些言辞过于露骨、放浪的诗篇,比如当时郑、卫一带诗风以淫靡著称,孔子就弃而不录。

那些想看小黄文的同志,别一看见这个就肾上腺激素飙升。

古人都是有文化的,就算在诗歌里抒发一点爱情理想,也都是规规矩矩的,你以为咱们的老祖先都是岛国*****编剧?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现在据出土的《清华简》、海昏侯墓屏风等证实,确实有一些先秦诗歌,孔子版《诗经》没有收录、或者没有收录完全。

但是,也有学者说,这些都只是一些零星碎片,根本不能作为孔子删诗的凭证,几千年来学者们一直争来争去,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不过毕竟这事不是空穴来风,或许孔子没有删去90%的诗歌,但多多少少弃用一些确实不太雅观的诗,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来北宋就有了文字狱

文学审查的极致,便是“文字狱”。提到文字狱,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清朝,实际上这种先河,是自北宋而开。

苏辙出使辽国的时候,辽国皇帝帐前馆伴王师儒抓紧机会询问苏辙茯苓应该怎么食用,应当是看过他写的《服茯苓赋》的缘故,王师儒的意思无非是看你写得吃这玩意儿对身体好,我也想没事吃点。

苏辙虽然觉得自己有这么多粉丝很开心,但回来就跟皇帝讲,幸好这是我写的一些养生的东西,如果涉及军事机密,传到辽国怎么办?他向皇帝建议“禁书”。

这个建议不开还好,一旦开启就成了党争的攻击手段。

一群当官的读书人,为了打击政敌,衍生了不少“禁书”。什么新党、旧党、洛党、蜀党,谁上台了,不干别的,先逮着对方的文集说事。

不管你写的是好是坏,只要是你写的就是禁书。

最著名的例子当属乌台诗案,此案主角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顶级神咖苏东坡。

影视剧中的苏轼形象

苏东坡因为对新法口出不满,被政敌们揪住不放,从他的诗集里找出许多黑材料,并从中解读出骂皇帝、骂新法的意思。

从此之后苏轼的诗集、词集、文集各种集,都被官方列为禁书,享受了跟小黄文一样的待遇。

宋朝的文化名人,栽在这上面的也为数不少。

王安石、司马光、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范祖禹、范缜…特别是司马光家,更是出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傻叉事。

南宋奸相秦桧当政时,由于怕人背地里骂他,撺掇宋高宗对历史书实行封禁政策,秦桧也是满肚子墨水,特别能掐准文人的心理。

影视剧中的秦桧和宋高宗形象

所以,他一发动这个政策,马上在文坛、史坛引发地震。

司马光的曾孙司马汲,主动站出来说,当年我祖爷爷写过一本《涑水纪闻》,这里面可能涉及不少先朝的丑闻,请朝廷下令把这本书查禁吧。

秦桧自然乐得封禁,你自己说让封的,这不怪我吧。

据史料记载,秦桧当权时总共发动过三次大禁毁政策,一度对南宋史书造成毁灭性影响。

影视剧中的秦桧形象

文人有点小脾气,气不忿唠叨几句,甚至指桑骂槐骂骂人,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怕就怕有的人别有用心,强行把政治和文化挂钩,让书成了政治斗争的替罪羊。

《永乐大典》的浩劫: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然而,就算排除了别有用心的人的影响,书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有时也会因为其价值太高,而引起世人竞相追逐、抢夺,甚至破坏。

比如旷世奇书《永乐大典》被读书人偷取的悲惨遭遇,就生动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影视剧中的朱棣形象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在位期间,以举国之力编撰的一套规模宏大的类书。

这套书意味着什么呢?明朝把之前两千多年出现的典籍,进行了统一的汇总、编纂、排列、辑录。大典汇总了8000余种典籍资料,全书共有22877卷,单是索引目录就达60卷,总字数达3.7亿。

是世界上时间最早、内容最全、体例最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华文明精华的承载者。

由于这部书规模过于巨大,加之编纂初衷是服务皇帝,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就只有一套正本,其余绝无副册。

后来到了嘉靖皇帝时代,为防意外,才重新抄了一套副册。

但不知是何原因,《永乐大典》的正本到明末清初时已经全部散失,康熙时史官打开明朝的资料秘阁,发现嘉靖抄本根本就不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