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待我入关,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沈临风也看到了这篇围脖。
“针对近日,一首名为《精卫》的歌曲火爆网络,其歌词之晦涩、逻辑之混乱、意境之苍白,令人瞠目。
我无意全盘否定其音乐编曲的功底,但仅就其文字部分而言,这无疑是一次失败的‘炫技’行为,从头到尾,词不达意。”
“我翻阅了古籍,甚至不知「精卫」是何意?”
“还联系了诸位作协大佬,他们对此都没有映像,单从名字上就看出了作者的无知。”
贾龙随后引用了《精卫》中被粉丝奉为神句的几句歌词,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解剖。
首当其冲的就是:先谈养心殿,后拜瀑淋身。
“请问,何为养心殿,瀑淋身又是何意?难道这就是后现代诗意?
恕我直言,其作者就是为了营造一种看似深沉的氛围,而进行的毫无逻辑关联的词语拼贴。这些看似意象丰富的词汇,来掩盖其思想内核的空洞与表达能力的匮乏。”
“‘摇滚版更是一塌糊涂,「可是她的对象,想给我一巴掌」,连这种歌词都能写出来,我很怀疑作者到底有没有一点道德感?”
“还有所谓的古风版,通篇充斥着这种看似高深、实则经不起任何推敲的呓语。我怀疑作者自己是否能够清晰地解释,他究竟想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意象,表达何种确切的情感或思考?”
最后,贾龙给出了致命一击。
“音乐可以创新,但不能违背基本的艺术规律。
歌词作为音乐文学的一部分,其首要职责是达意与传情。
《精卫》的作词,无疑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将华丽的辞藻如同积木般随意搭建,就能称之为艺术。
这是一种一窍不通的傲慢,是对听众审美能力的低估,更是对汉语之美的一种亵渎。
如此作品能登顶榜首,不仅是音乐圈的悲哀,某种程度上,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快餐化、肤浅化倾向的一个缩影。”
此文一出,立刻被传统媒体人、部分文化评论家奉为圭臬。
“终于有人说了实话!”
“文学界的良心!”
“这才是专业点评,那些无脑吹的粉丝好好看看!”
双方粉丝开始在评论区展开了唇枪舌战。
“一堆人在这里分析歌词通不通,逻辑顺不顺,真是笑死人了!听歌听的是感觉,是情绪!老娘就是喜欢,管他写的是什么词?爽就完了!”
“那种歇斯底里、仿佛用尽全身力气在嘶吼的嗓音,简直唱到我心巴上了。你们觉得是噪音,我觉得那是瑰宝!是当代年轻人面对生活压力、情感困境时,最真实、最直接的呐喊!我就喜欢那种「发疯」的感觉,有哪条法律不允许?”
“谁说歌词一定要看得懂?那种破碎感、迷离感,正好贴合歌曲想要表达的绝望和执念!用这种看似不通顺的歌词,来表达那种混乱挣扎的内心世界,有什么问题?非要写成「我爱你,你爱我」那种大白话才叫好歌词吗?”
于是,围绕着《精卫》。
一场典型的网络混战拉开了序幕。
最早还是因为歌曲本身,但是转而就演变成了,不同审美体系,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激烈碰撞。
一方是自诩坚守,艺术标准和文学性的传统派。
另一方是高举,存在即合理、我喜欢的新生代听众。
其中一条获得高赞的评论写道:我真的无法理解,这种歌有什么好听的?歌词不知所云,演唱像是车祸现场,全靠氛围和营销。这种作品能登上新歌榜榜首,我只能说,现在的音乐圈是要完了,听众的审美也被带偏了。
这条评论下面,瞬间涌入了数百条回复。
有附和的:“同意!旋律没有记忆点,歌词更是狗屁不通,真不知道粉丝在吹什么。”
但他们小瞧了年轻人的冲浪速度和言辞犀利。
“音乐圈不早就完了吗?”
“笑死,你们推崇的那些经典,当年不也被上一辈人说成是靡靡之音、洪水猛兽吗?历史果然是个循环。”
“有种你们这些「老艺术家」们也发新歌啊!别整天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吃老本,靠着上综艺、当评委刷存在感!有本事就发新歌,出来对线!”
“对线?他们敢吗?除了会摆资历、扣帽子,还会什么?他们根本不懂我们现在需要什么!”
“老毕登!我上早八!”
“这就是武将吗?果然是直言不讳,直抒胸臆。”
充满攻击性的词汇,将争论的火药味推向了顶峰。
沈临风很清楚,围绕《精卫》这场风暴。
真正的赢家最后只有一个:流量。
他自始至终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在外界看来,他就是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任由外界褒贬。
这种神秘和沉默,在反对者看来是“心虚”和“故弄玄虚”。
但在粉丝眼中,却更增添了他“遗世独立”的艺术家气质。
让这场争论,因缺乏当事人的不作为变得扑朔迷离,也更加持久和激烈。
这已经不是文艺批评,更像是一场身份认同的保卫战。
传统派觉得他们的“权威”话语受到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