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我们可以做朋友吗?
《牵丝戏》的三十秒片段,掀起的波澜仍未停息。
那惊艳的反差戏腔,配合着“亡夫回忆录”风格的凄美画面,相关话题的热度持续霸榜。
其中苏小雅和陈琳的粉丝都在上涨,除了沈临风之外,刘宇泽的id也被人给爆了出来,私信里最多的就是:兄弟,你好香。
给这个东北糙汉都吓怕了,晚上睡觉都开始严防死守,生怕晚节不保。
就在视频发布后的第二天中午。
一位id为“胡沛文”的大v转发了这条视频,并附上了一段长长的点评。
“@沈临风,小友的这段演唱,无意中听到,颇感惊喜,也有些疑问,不吐不快。”
“惊喜之处有二,其一,戏腔美声部分发声标准,位置准确,尤其是‘泪’字和‘陪’字的归韵,颇有章法,若非经年累月的练习,绝难有此火候。
其二,情感投入极佳,将戏曲元素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想法,很有创意,若能深入探索,或可为传统艺术的传播打开一扇新窗。
疑问之处也有二,其一,最大的疑问,便是《牵丝戏》是何剧种?
老夫浸淫梨园五十载,说一句遍览古今戏目也不为过,却从未听闻有此一出。无论是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皆无此剧目。
第二,视频中你所穿的那身戏服,形制颇为奇特。水袖样式、纹绣图案,似有古意,却又与我认知中任何一朝代、任何一流派的戏服都对不上号。这身行头,扮的是何人?是何身份?出自何典故?
小友才华横溢,老夫爱才心切,故有此问。
盼复。”
这位胡沛文老师,是国家京剧院的一级演员。著名的梅派青衣,在戏曲界地位尊崇。
他的点评瞬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卧槽!郭老师都惊动了!”
“我说呢,怎么没听过《牵丝戏》,原来是杜撰的?”
“杜撰怎么了?艺术创作不能虚构吗?非得照搬老古董?”
“楼上懂个屁!戏曲是严谨的艺术!胡乱编造剧种和戏服,就是对传统的不尊重!”
“支持沈临风!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
……
宿舍里的沈临风,正在寻找合适的小说网站。
新手保护期的《斗破》和《仙剑》文字版都已经深深映在脑海。
《斗破》自然是走网络小说渠道,然后进行漫改,也算是弥补了生前《斗破》制作组的作死,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这个世界,对于版权的保护,堪称离谱。
所以文娱职业,备受推崇。
作者编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哪怕是在动漫改编上,也是说一不二,而且制作技术由ai提供,只要你的脑洞够大,ai就能帮你还原其中的场景,但是租赁算力ai的价格昂贵,大多数都由动漫公司垄断。
正是因为这一点,一本好的书,一首好的歌,只要不贪心的情况下,足以衣食无忧,所以创作者的思维停滞不前,安于现状。
思维的创作与多样性,永远是在斗争中诞生。
《仙剑》的话,还是得拍成电视剧。
大结局灵儿死在李逍遥的怀里,不知道能收获多少声望值。
沈临风奋笔抄书,花了3000声望兑换了「八爪鱼触手怪」的技能,码字速度大幅度提升,《斗破》前十万字很快就搞定。
在终点中文网注册id的时候,思索片刻,沈临风还是决定实名制,谁知道狗系统会不会来一招因为其他id而收取半价声望值的操作。
刚刚投递完《斗破》,就收到了刘宇泽的信息。
了解完来龙去脉,他注册了围脖的账号,找到了那条围脖并转发。
“尊敬的胡沛文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的关注与指点,受宠若惊。
您的问题一针见血,《牵丝戏》并非任何现有传统剧种,乃是学生根据一个虚构的、关于木偶与艺人的寓言故事,进行的音乐创作尝试。
视频中所着戏服,是学生查阅少量残存古籍图案后,结合个人想象进行的融合设计,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某一特定形制,确有不当之处,感谢老师指正。
学生深知传统深厚,不敢妄称创新,此番尝试仅为表达心中故事,若有冒犯或误导,深表歉意。
未来创作定当更加谨慎,力求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再次拜谢老师。”
不卑不亢,态度诚恳。
既维护了自己创作的独立性。
又表达了对传统和权威的尊重。
堪称危机公关的典范。
此回应一出,原本还有些质疑的声音顿时小了很多。
大多数人都接受了这个“个人杜撰”的解释,并对沈临风的才华和态度表示赞赏。
胡沛文也在随后回复这条回应,并且声明,他只是单纯的疑惑而已,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传统戏剧,如果对戏曲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小友询问。
两人又加了联系方式,表示以后可以多加交流。
这件事就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