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婺剧
就在扬州文旅还沉浸在“杜十娘”文化红利中,准备借此深度开发瓜州古渡旅游线路时,一个噩耗”从北方传来。
津门评剧院凭借其高效的运作和与胡沛文的紧密关系,成功截胡,已经拿到沈临风授权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评剧改编权,并且火速进入了前期排练阶段。
消息一出,扬州文旅局上下顿时一片哀鸿。
“嘛意思!”
文旅张局痛心疾首,在办公室里气得直拍桌子。
“这故事发生在我们扬州的瓜州,是我们的文化资源!怎么就让津门抢先排成戏了?我们本地的扬剧团、曲艺团都还没动静呢!”
“简直不当人子!”
这感觉,就像是自家地里长出的绝世好菜,还没等自己下锅,就被邻居连盆端走了,还准备做成宴席招待宾客,名利双收。
张局长越想越憋屈,越想越觉得不能就这么算了。火急火燎地找到了尚在扬州的沈临风,亲自登门拜访。
一见面,他也顾不上什么官场礼仪了,脸上写满了苦涩与不甘,几乎是带着“哭腔”说道:“沈先生!可不能厚此薄彼啊!”
“《杜十娘》的故事是在我们扬州发生的,您这一杆子支到津门去了,我们……我们这心里,哇凉哇凉的啊!我们钱塘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戏曲渊源流长,您看……能不能也给我们写一个?哪怕一个小小的剧本,让我们本地剧团也能沾沾您的光,焕发点生机?”
看着这位为一地文化发展操碎了心的局长,沈临风也是有些无奈又好笑。他确实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评剧更适合,便顺着胡沛文的牵线走了。
“张局长,您先别急。”
沈临风请他坐下,斟上一杯茶。
“《杜十娘》改编评剧,是觉得其艺术特点更贴合故事内核,并非有意忽略扬州。”
他沉吟片刻,脑中飞快地搜索着适合扬州,或者说适合江南地区戏曲表现的故事。
“这样吧。
”沈临风开口道:“我这里,确实还有一个故事。”
“本来是想留到以后出书的,它不算一个完整的大戏,甚至可以说,只是其中一个非常精彩的折子。”
张局长一听,眼睛立刻亮了。
不管长短,只要是沈临风出手,那就是金字招牌。
连忙道:“一折也可以,只要您写,我们都要!绝对拿出最好的班子来排演。”
“那好。”沈临风点了点头,“这个故事,叫做《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张局长喃喃重复。
光听名字,就觉一股降妖除魔的爽利气息扑面而来。
“这个故事,情节紧凑,矛盾尖锐,人物鲜明,尤其适合做功和武打。”沈临风建议道,“我看,可以联系一下婺剧团。婺剧武功扎实,特技精湛,变脸、耍牙等绝活用来表现妖精变化,再合适不过。”
“婺剧?好!好!就联系婺剧团!”
张局长一口答应,只要能拿到沈临风的剧本,联系哪个剧团都不是问题。
婺剧虽源自金华,但同属钱塘,沟通起来更为便利。
事情就此敲定。
沈临风火速将《三打白骨精》这一折戏的剧本创作了出来,扬州文旅局拿到剧本,如获至宝,立刻联系了省内有实力的婺剧团。
剧团方面听闻是沈临风专门为扬州创作的剧本,取自一个更大背景神魔故事,讲述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千年白骨精三次变化迷惑唐僧,皆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却反被唐僧误认为滥杀无辜,最终师徒生隙的经典桥段。
几乎是倾尽全力投入排练,实在是太契合婺剧的表演形式。
消息传出,网络上再次热闹起来。
网友们看着这戏剧性的转折纷纷调侃。
“好家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啊。”
【哈哈哈哈,张局长亲自出马,果然有效!】
“《杜十娘》没了,转眼来了个《三打白骨精》!扬州这波不亏!”
“凭什么后来者居上?因为他又争又抢啊!(狗头)”
“津门:我拿到了《杜十娘》。扬州:我拿到了《三打白骨精》。其他省市:???我们呢?”
【沈临风os:我就想安安静静旅个游,怎么还被迫当起剧本批发商了?】
而经此一事,全国各地尚在观望的文旅部门和戏剧院团,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他们猛然意识到,守着沈临风这座文化金山,不能光等着,必须主动出击。
....
在扬州文旅局的全力推动下。
婺剧《三打白骨精》的排练进展神速。
为了最大化利用沈临风带来的热度,首场演出特意安排在了扬州最大的剧院,并广发英雄帖,邀请各界人士观摩。
而最受瞩目的,自然是作为“剧本提供者”的沈临风,他欣然接受了邀请,并决定在个人直播间,与万千无法亲临现场的网友共享这场梨园盛宴。
演出当晚,剧院内座无虚席,灯光璀璨。
直播刚一开启,早已守候多时的观众便如潮水般涌入,在线人数以一种恐怖的速度直线飙升,开演前便轻松突破了五千万大关。
“来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