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三策 - 大明:平行世界朱允熥发起冲锋 - 神湖的韩柔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87章三策

洪武二十二年春,大明王朝的局势越发变幻莫测。皇宫之外,朱允熥的府邸仿佛成了这场权力争斗的风暴中心。

在得知朱元璋于朝臣进言后犹豫数日,最终在新年刚过的第二天,在太子朱标的进言下,委派皇长孙朱雄英担任钦差,率领三千锦衣卫彻查军中贪墨之事后,朱允熥的心中瞬间被无尽的忧虑所笼罩。下朝后,朱雄英匆忙来到朱允熥的府邸,两人的神色皆极为凝重。

“允熥,皇祖父命我查军中贪墨,此事着实棘手。”朱雄英眉头紧蹙,话语中满是沉重之感。

朱允熥深知此事刻不容缓,随即转头望向一旁无论做何事都不停往嘴里塞美食的文士,问道:“文和,这段时日你让暗虎协助你调查的宗卷可都看过了?如今可有良策?”

文士听到问话,放下手中点心,缓缓说道:“三爷,文和有上中下三策,不知三爷想听哪一策?”

朱允熥毫不犹豫地回应道:“你直接将三策皆道来,我不惧伤天害理所产生的因果,也不怕背负骂名,只要于我心中合适即可。”

文士见状,清了清嗓子,开始阐述他的三策。“上策,鉴于此次事情经暗虎调查与北平有所关联。三爷,这几年您派手下之人接种牛痘,使得天花疫病大幅减少,然而因人力不足,尚未普及至大明各地。民间各地爆发疫病之人皆对三爷您感恩戴德。只要三爷向那些已爆发疫病的灾民稍作示意,承诺照顾其家眷并许以荣华富贵,便可让他们悄悄前往北平上流水源处抱着石头沉河。如此一来,北平燕王府将不复存在,三爷您也能减少一个潜在的敌人,还能将朝廷的注意力转移至北平。届时,大爷去办理军中贪墨之事,便可集中针对曹国公以及江夏侯手下之人,剪除东宫羽翼。并且,在北平燕王府濒临绝境之时,派人拯救北平万民于水火之中,从而获取北平百姓之心。此乃一箭三雕之策,对三爷您只有益处。”

朱允熥静静地聆听着,脸上毫无表情变化。

文士接着说道:“中策便是既然要查,那就引领锦衣卫直接前往北平。那些九边藩王基本都存在吃空饷的情况。只要大爷前往北平紧紧揪住燕王朱棣不放,蓝将军曾言北平的将领们大多已成为燕王的私军。那么,大爷可凭借前段时间前往北平的雨化田的配合,直接查获燕王府私藏军械的仓库,斩杀燕王手下大将朱能和张玉二人,然后搜出燕王与东宫的书信往来,举报燕王伙同东宫太子侧妃吕氏和二皇孙朱允炆贪污军饷、私藏军械、意图谋逆。此策可使三爷您的两大劲敌皆被消灭,唯一的弊端便是怕锦衣卫一些人反水从而使前去查办的大爷难以活着走出北平。”

朱雄英听到这里,眼中掠过一丝决绝。“好,就依此策,允熥,以后母亲和皇祖母就交由你照顾了。”说完,他便带着决然之意向外走去。

朱允熥见状,急忙上前拦住朱雄英,急切地说道:“皇兄,不可!让你去牺牲,我做不到。我朱允熥若让皇兄牺牲,又有何颜面去坐那个皇位。”说完,他瞪了一眼那边的文士贾诩,“文和,快说说下策是什么。”

贾诩微微叹了口气,说道:“三爷,下策无法解决您的两个敌人中的任何一方,不过大爷不会有事。下策是大爷带领锦衣卫去查办被贬的郑国公和江夏侯。查办郑国公可彰显大爷和三爷的大义灭亲之举,查办江夏侯周德兴可报大爷断臂之仇,同时削弱东宫的势力。但郑国公身为您的亲舅舅,此举必然会引起他以及淮西将领的不满。这就需要三爷您去与各位淮西将领说明情况,也要让郑国公心悦诚服。不过,此策会让北平的燕王坐观鹬蚌相争。”

朱允熥陷入了沉思,他心中对亲情的看重让他难以抉择。良久之后,他缓缓说道:“那就下策吧,不过我要加入火耗归公政策。”

贾诩听完,心中略感失望。其实,他内心期望朱允熥选择上中两策。不过,选择下策也能看出朱允熥与朱元璋不同,反而是一个值得追随之人。

朱雄英看着朱允熥,心中满是感动。他深知,朱允熥为了他,放弃了更为有利的计策。“允熥,你不必如此,为了大业,有时必须做出牺牲。”

朱允熥坚定地摇了摇头,说道:“皇兄,亲情于我而言同样重要。我不能为了权力而舍弃亲情。”

朱允熥深知实施下策并非易事,尤其是要取得淮西勋贵们的理解与支持。他决定先往常府走去,准备在那里召集淮西勋贵,共商此事。

常府内,朱允熥身着华丽服饰,神色凝重。他看着陆续到来的淮西勋贵们,心中感慨万千。这些人是自己和皇兄的支持者,如今却因局势所迫,不得不面临艰难的抉择。

待众人坐定,酒宴摆上。朱允熥站起身来,举起酒杯,神色郑重地说道:“各位公侯伯爵以及各位将军,今日请大家前来,实是有要事相商。”

淮西勋贵们面面相觑,心中皆有疑惑。其中一位年长的将领开口道:“三爷,有何事但说无妨。”

朱允熥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皇祖父下令让兄长查军中贪墨一事,如今局势复杂,我等不得不谨慎应对。我已决定采用下策,查被贬的郑国公和江夏侯。此策虽不能一举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可保兄长无虞。”

众人闻言,顿时议论纷纷。有人担忧地说道:“三爷,郑国公可是你的亲舅舅,此举恐会引起诸多不满啊。”

朱允熥微微点头,说道:“我自然知晓此事的难处,但为了大局,也只能如此。我今日召集大家,便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决定。查舅舅,可彰显我与兄长的大义灭亲之举,让皇帝陛下满意,同时查江夏侯也能削弱东宫的势力。我向大家保证,此事过后,我定会尽力为大家谋取更多的利益。”

一位年轻将领有些激动地说道:“三爷,我们淮西勋贵一直以来都是忠心耿耿,为大明出生入死。如今却要面临这样的局面,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朱允熥再次举起酒杯,说道:“我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如今形势紧迫,我们必须做出让步。我朱允熥在此承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大家管好下属,不再发生军中贪墨一事,定会保各位荣华富贵。”

众人沉默片刻,随后纷纷举起酒杯,与朱允熥共饮。酒过三巡,气氛也渐渐缓和下来。

朱允熥看着众人,心中稍感安慰。他知道,虽然大家心中仍有疑虑,但至少在表面上已经接受了他的决定。

而在另一边,朱允熥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给郑国公。信中,朱允熥言辞恳切,先表达了对舅舅的敬重之情,然后言明此次查军中贪墨一事的艰难处境。他提到,自己不得不做出查郑国公的决定,但也会尽量妥善处理,不会让舅舅太过难堪。同时,他还提及了郑国公新纳小妾的父亲。他表示,若此事处理不当,可能会牵连到小妾的家族。希望舅舅能够理解他的苦衷,共同为大明的未来着想。

郑国公收到书信后,心中满是无奈。他深知朱允熥的难处,也明白此事关系重大。虽然心中不满,但他也明白,在这个时候,必须以大局为重。

郑国公回信予朱允熥,信中如是写道:“允熥,你的书信我已收悉。我理解你的决定,亦深知此事之重要性。身为你的舅舅,我自当为大明着想。但你需牢记,我们淮西勋贵之忠心从未改变。期望你能妥善处置此事,莫让众人失望。”

朱允熥收到郑国公常茂的回信后,内心稍感宽慰。他深知此次行动艰难无比,然而为了大局,他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想到兄长朱雄英已然前往凤阳查办江夏侯周德兴贪墨一事,朱允熥急忙修书一封。

在信中,朱允熥先向朱雄英阐述了与郑国公沟通的情况,接着着重告诫陪同朱雄英的典韦,切不可贪杯,务必做到甲不离身,时刻保持警惕。他深知此次查案困难重重,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危险之境。

此时的凤阳,朱雄英正率领三千锦衣卫踏入这片土地。凤阳曾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可如今却流传着一首令人忧心忡忡的歌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一个朱皇帝,十室倒有九室空。”

朱雄英听闻此歌谣,心中不禁一沉。他深知百姓的疾苦必有其因,决意要查个究竟。在凤阳城中,朱雄英首先拜访了信国公汤和。汤和作为开国功臣,德高望重,且对凤阳的情况颇为熟悉。

“信国公,这凤阳城中流传的歌谣究竟是何缘由?”朱雄英恭敬地问道。

汤和微微叹息,说道:“皇长孙殿下,这凤阳百姓流离失所,主要是因为皇庄和勋贵手下土地兼并严重。如今,勋贵之中,常家、徐家与我汤和还算好一些,其他的尤其是最近风头正盛的江夏侯和曹国公手下,兼并的土地最多。百姓失去了土地,无以为生,自然苦不堪言。”

朱雄英皱起眉头,心中对江夏侯周德兴的贪墨行为更加确信。他带着锦衣卫开始深入调查周德兴的贪墨之事。然而,事情的进展却远不如他想象的那般顺利。

当他们前往军中调查时,发现周围皆是江夏侯手下的将领跟随。这些将领表面上恭敬有加,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警惕与威胁。朱雄英心中明白,他们这是在监视自己的行动。

接着,朱雄英又去询问军中的伤残士兵,期望能从他们口中获取一些关于周德兴贪墨的证据。然而,一夜之间,那些伤残士兵竟然全部死亡。朱雄英愤怒不已,他深知,这必然是有人在背后暗中作祟。

此时,典韦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想起朱允熥的告诫,再也不敢贪杯,时刻保持警惕,甲不离身。

“大爷,看来这凤阳的水很深啊。”典韦忧心忡忡地说道。

朱雄英面色凝重,说道:“没错,这背后必然有东宫之人在捣鬼。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想办法突破这些阻碍。”

朱雄英思索片刻,决定去寻求信国公汤和以及常家留在老宅的当初和自己外公常遇春征战沙场退下来疗养的伤残老兵的帮助。

他再次来到信国公汤和的府邸,诚恳地说道:“信国公,如今我在凤阳查案遭遇重重阻碍,还望信国公能助我一臂之力。”

汤和看着朱雄英,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朱雄英此次查案的重要性,也明白倘若任由贪墨之风盛行,大明必将陷入危机之中。

“皇长孙殿下,老臣自当尽力。只是这江夏侯在凤阳经营多年,且因最近几年圣宠正浓,使得很多墙头草将领纷纷投靠,如今势力庞大,要想查办他并非易事。”汤和说道。

朱雄英坚定地说道:“信国公放心,我朱雄英既然领了皇命,就一定要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不会退缩。”

随后,朱雄英又来到常家老宅,拜访那些伤残老兵。这些老兵虽然身体有伤,但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当年的英勇之气。

“各位前辈,我是朱雄英,常遇春将军的外孙。如今我奉皇命查办江夏侯周德兴贪墨之事,却遇到诸多阻碍。恳请各位前辈能助我一臂之力。”朱雄英恭敬地说道。

老兵们看着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激动。他们想起了当年和常遇春将军一起征战沙场的日子,也深知贪墨之风对国家的危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