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改革
朱允熥自山东归来,那一身的征尘尚未褪去,心中却已然满是对整顿大明江山吏治与民生的筹谋。当他踏入京城的那一刻,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皇宫之中,朱允熥稍作歇息后,便急召兄长朱雄英前来御书房。朱雄英脚步匆匆,踏入御书房的瞬间,便看到朱允熥神色凝重,却又隐隐透着一丝决然。朱雄英心中了然,此次商议之事必定至关重要。
朱允熥率先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兄长,此次朕亲赴山东,所见所闻实在是触目惊心。那孔家在山东只手遮天,与当地官员相互勾结,鱼肉百姓,致使民不聊生。朕虽已将孔家势力连根拔起,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如今大明的官场弊病丛生,若不加以彻底整治,国将不国。”
朱雄英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圣明,山东之事臣弟亦有所耳闻。只是这整顿官场,工程浩大,陛下可有良策?”
朱允熥微微一顿,沉声道:“朕思索良久,欲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与‘火耗归公’之策。如今官绅阶层享有诸多特权,兼并土地却不纳粮税,致使赋税不均,百姓负担沉重。而那火耗一项,本为弥补赋税征收过程中的损耗,却被官员肆意加征,中饱私囊。此二策若能施行,可使赋税合理,充盈国库,亦能整饬吏治。”
朱雄英听后,眉头微皱,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此策虽好,然必定触动诸多官员利益,恐会引起轩然大波。”
朱允熥眼神坚定,如寒夜中的星辰般闪烁着光芒:“朕亦知阻力重重,但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此险不得不冒。朕意已决,兄长无需担忧。”
数日后,朱允熥召集朝中大臣于朝堂之上,宣布欲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与“火耗归公”两项诏令。旨意刚下,朝堂顿时一片哗然。
吏部尚书詹徽率先出列,面色涨红,高声奏道:“陛下,此策万万不可。官绅阶层乃我大明之根基,历代皆有优渥待遇,此乃祖宗成法。若令其一体纳粮,必使人心惶惶,恐生乱事。”
户部尚书茹太素亦紧接着道:“陛下,臣以为詹尚书所言极是。且火耗归公,各地情况不同,难以统一施行。官员若无火耗之利,又何以维持政务运转?望陛下三思。”
刑部尚书开济也站了出来:“陛下,此举有违常理,臣恐引发官员抵触,不利于朝廷稳定。”
一时间,朝堂之上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六部主官中,除了少数几人沉默不语,其余皆纷纷上奏,言辞激烈地反对这两项诏令。
朱允熥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冷峻,静静地听着大臣们的反对意见。待众人稍稍安静,他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朕知此策触动尔等利益。然朕在山东所见,百姓因赋税不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官绅却富得流油,兼并土地,横行乡里。长此以往,国将何以为国?朕为天子,当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岂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罔顾百姓死活?”
詹徽却并不退缩,再次奏道:“陛下,即便如此,亦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可先从局部试行,再观后效。”
朱允熥冷哼一声:“局部试行?朕恐到时又是阳奉阴违,流于形式。朕欲行此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官绅一体纳粮,可使赋税公平,富者多担,贫者少负。火耗归公,可杜绝官员贪污加征之弊。此乃利国利民之举。”
茹太素见朱允熥态度坚决,眼珠一转,又道:“陛下,若强行推行,恐官员无心政事,政务停滞,亦是大患。”
朱允熥目光扫视全场,沉声道:“朕亦会考虑诸位爱卿的顾虑,然此策势在必行。朕会设立监督机制,确保官员不得懈怠。对于奉公守法、积极配合者,朕自会嘉奖;而对阳奉阴违者,定当严惩不贷。”
此时,一直沉默的兵部尚书铁铉出列道:“陛下,臣以为此二策虽有风险,但不失为良策。如今大明边疆虽暂得安宁,但隐患仍存。若能通过此举充实国库,整饬吏治,于国防亦大有裨益。”
朱允熥微微点头,对铁铉的支持表示赞许:“铁爱卿所言甚是。朕并非不顾及官员,只是大明的繁荣昌盛,不能只建立在百姓的困苦之上。”
然而,反对的大臣们仍不肯罢休。詹徽与茹太素对视一眼,又欲再奏。
朱允熥见状,心中恼怒,却仍强压怒火,说道:“朕今日并非与诸位商议此策是否可行,而是告知诸位朕的决定。朕给尔等时间,回去好好思量,莫要一味抵触。”
说罢,朱允熥拂袖而去,留下一众大臣面面相觑。
回到后宫,朱允熥心中烦闷不已。朱雄英前来劝慰:“陛下,莫要过于忧虑。改革之事,本就艰难,需循序渐进。”
朱允熥叹道:“朕岂不知,只是朕见百姓受苦,心急如焚。这官场的腐败若不根治,大明迟早会走向衰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允熥一方面命贾诩等人密切监视朝中大臣的动向,防止他们暗中串联,破坏改革;另一方面,他与朱雄英及少数支持改革的大臣商议具体的实施细则,力求将“官绅一体纳粮”与“火耗归公”两项诏令完善得更为合理,减少推行的阻力。
而朝中大臣们,在经历了最初的激烈反对后,也逐渐分成了几派。一派以詹徽为首,坚决抵制到底,四处奔走联络其他官员,试图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另一派则开始动摇,他们看到了朱允熥的决心,也明白大明的现状确实需要改革,只是担心自身利益受损,在观望中权衡利弊;还有少数几人,如铁铉等,坚定地站在朱允熥一边,积极为改革出谋划策,协助朱允熥应对各方压力。
朱允熥深知,这场与官场旧势力的较量,将是一场持久而艰难的战争。但他毫不退缩,为了大明的未来,为了天下百姓,他必须勇往直前,哪怕前方荆棘满途。
就在这时,朱允熥想起了自己早已在百姓幸福系统兑换召唤的李卫。他立刻让人把李卫叫进宫中。
李卫大大咧咧地走进御书房,见到朱允熥便跪地行礼:“陛下,您找俺李卫啥事?”
朱允熥看着李卫,微笑道:“李卫,朕今日找你来,是有要事相商。如今朝廷欲推行‘官绅一体纳粮’与‘火耗归公’两项改革,却遭到众多大臣反对。朕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卫挠挠头,说道:“陛下,俺李卫没啥学问,但俺知道,这对老百姓是好事。那些官绅平日里作威作福,不纳粮税,凭啥?火耗也不能让那些贪官乱加。陛下您做得对,就得这么干。而且陛下,俺李卫其实早就对这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儿心里有数了。”
朱允熥来了兴趣,问道:“哦?你且说说,你有何想法?”
李卫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这官绅一体纳粮,首先得让那些官绅们知道,这是为了咱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不能让他们觉得陛下您是故意针对他们。咱得把道理给他们讲清楚,让他们明白,他们享受了那么多特权,也该为国家出份力了。再者,得有个强硬的手段,对于那些死活不愿意纳粮的,就得狠狠收拾,不能手软。俺觉得可以先找几个典型,杀鸡儆猴,让他们看看陛下您的决心。”
朱允熥满意地点点头:“李卫,朕就知道你会这么说。朕打算让你参与到这次改革中来,你可有信心?”
李卫一拍胸脯:“陛下放心,俺李卫一定尽心尽力,谁敢反对,俺就跟他杠到底。”
不久后,李卫领命前往江南地区推行“官绅一体纳粮”政策。江南之地,富庶繁华,官绅众多,且势力庞大,推行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
李卫带着一群手下,风风火火地来到了杭州。刚到杭州,他便开始了解当地的情况。他发现,这里的官绅们对“官绅一体纳粮”政策极为抵触,甚至暗中勾结,企图抵制朝廷的政令。
李卫决定先礼后兵。他邀请了当地的一些主要官绅到府上议事。那些官绅们一个个趾高气扬,根本不把李卫放在眼里。
李卫也不生气,笑嘻嘻地说道:“各位老爷们,今天请大家来,是为了商量咱这‘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儿。陛下的旨意,想必大家都知道了。这可是为了咱大明的百姓,为了咱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可得带个好头啊。”
一个胖嘟嘟的官绅哼了一声:“李大人,你这可就不对了。我们官绅向来都是有特权的,这纳粮之事,从来都是百姓的事儿,与我们何干?”
李卫脸色一沉:“这位老爷,话可不能这么说。如今国家有难,百姓困苦,你们这些官绅享受了那么多好处,也该为国家出份力了。再说了,陛下的旨意,谁敢违抗?”
另一个瘦高个的官绅阴阳怪气地说道:“李大人,你别吓唬我们。我们可都是有背景的人,你一个小小的官员,能把我们怎么样?”
李卫哈哈大笑:“俺李卫还就不怕你们有背景。陛下让俺来推行这政策,俺就一定要办好。谁要是敢违抗,俺就不客气了。”
那些官绅们见李卫态度强硬,也不敢再放肆,但心里却还是不服。
李卫知道,光靠嘴说是不行的,必须得拿出实际行动来。他开始派人调查那些不愿意纳粮的官绅的财产情况,准备找个机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没过多久,李卫就发现了一个大地主,仗着自己有后台,坚决不纳粮。李卫决定拿他开刀。
李卫带着一群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大地主的府上。大地主吓得躲在屋里不敢出来。
李卫站在院子里,大声喊道:“里面的人听着,朝廷有令,官绅一体纳粮。你竟敢违抗,今天俺就来好好教训教训你。”
大地主在屋里喊道:“李大人,你别乱来。我可是有后台的人,你要是敢动我,你也不会有好下场。”
李卫冷笑一声:“俺李卫才不管你有什么后台。你不纳粮,就是违抗朝廷旨意,就是犯罪。今天俺就把你的财产查封了,看你还敢不敢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