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撕破伪装:狙杀罪犯的种种谎言(2)
结果,第一组人运用了一些穷凶极恶的词语来描述照片上的人,并分析出照片上的人可能犯下了滔天大案;而第二组人却有着截然相反的描述,他们对照片上的人进行了赞美。面对同一张照片,两组成员看到的同样都是深陷的眼睛和高耸的鼻子,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答案——第一组成员评论道:“你看他的眼睛深陷下去,说明他本身就藏着邪恶,而高耸的鼻子则代表他不思悔改的决心。”第二组成员则评论道:“他眼睛深陷,说明其目光深邃,懂得深思熟虑;他高耸的鼻翼,则秉承了作家的坚强意志。”
通过这个实验,fbi得出结论:当人们在头脑中对一个人形成第一印象的时候,就会以“第一印象”为态度方向,去了解这个人,而这也是人们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心理规律。也就是说,如果你抓住了这种心理规律,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在以后的交往过程中,对方就能以这种对你有利的心理规律去和你交往,发掘你身上更多的优点,而忽略你身上存在的缺点。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如果对方在第一印象中就给予了你否定,那么在接下来的交往过程中,对方就会忽略你的优点,而将目光投向你的缺点,并且会越来越讨厌你。
fbi指出,犯罪分子为了实行自己的犯罪活动,只能费尽心机地编造一些谎言,给他人制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让他人更加信任自己。事实上,通过对很多犯罪案件的分析,fbi指出,大部分犯罪分子给受害者留下的第一印象都是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正面形象,而他们的谎言也总能让人相信。这种通过谎言进行伪装的方法,在自然界中也很常见。比如,“黑寡妇”在与雄性蜘蛛交配之后,会咬死自己的伴侣;雌性萤火虫用美丽的荧光吸引到雄性萤火虫交配之后,会将其吞入腹中等。在fbi看来,那些高明的行骗者,也和这些动物一样,都是用谎言伪装自己,在人们面前树立正面的形象,以达到自己的犯罪目的。
在面对狡猾的凶犯时,fbi总能戳破其“谎言”的面具——fbi不会相信凶犯的任何推脱之词,只相信自己的逻辑思维。fbi总能缜密严谨地对嫌疑人的每一个动作和言辞进行分析判断。而作案越多的人,往往越是说谎的高手。在fbi经手的所有犯罪案件当中,没有一个凶犯或骗子会忽略伪装自己的形象,而且他们往往懂得抓住别人的心理规律,用谎言刻意制造出自己正面的形象,小到穿衣打扮,大到言谈举止,没有一样不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和设计的。而犯罪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显得更加可信一些。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常会穿着华丽的外衣掩盖住“谎言”,来欺骗那些辨别能力低的人,特别是一些天真的少男少女们。
对此,fbi认为,在社交场合中,那些所谓的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很多都是不可信的,而这些大多数还是因为“第一印象效应”产生的心理感受。事实上,在面对任何一个人的时候,fbi都不会降低防范心理,fbi警员总会用一种看似温和,实则锐利的眼光来观察面前的嫌疑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身边总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你身边看似对你无害的人,可能是一个诈骗犯或杀人犯。因此,fbi提醒人们,当你进行人际交往活动时,在一些社交场合中,不要轻易地相信对方。
【言语难以包装真实的内心】
两小时前快餐店发生一宗枪杀案,fbi探员在慌乱中抓获一名疑犯,当时他正在厕所内,同时在水箱中搜获一支手枪。
fbi探员:“完事儿后你在厕所藏匿凶器?”
疑犯:“没有,什么凶器啊?莫名其妙!”
fbi探员:“那你的手放在水箱上干什么?”
疑犯:“……”
疑犯:“我进去上厕所时,不小心滑倒了,手就碰到了水箱盖子……”
fbi探员:“那你进去都一分钟了,怎么还扶在水箱上?”
疑犯:“你要相信我啊,我只是拉链坏了,不小心滑倒了,腿又受伤了,想扶在水箱上按摩一下的……”
fbi探员:“你不要再解释了,我们已经对那支枪进行了检测,它射出的子弹完全跟一个小时前发生的一宗劫案的弹头吻合,所以我们怀疑你是杀人后去厕所窝藏凶器。”
疑犯顿时神色慌张,蹦起来言辞激烈地说:“没有啊,你们肯定搞错了,我没杀人啊,我真的没有杀人啊,我只是收了别人2000元,去拿那把枪啊……”
这时,fbi探员都笑了:“原来如此啊!”
fbi探员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拿到了口供,靠的就是对罪犯言辞模式的分析,让他在情急之下自己说出了真相。其实上述案例涉及我们常用来识谎的几种言语模式。
所谓言语模式,就是我们表达自我所使用的字眼儿,能够提供一个透视内心真实情感的窗口。当我们打算欺骗别人时,我们会使用自己认为可以产生真实效果的特定字句、措辞与句法结构,包括: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回应、越描越黑、说溜了嘴的“真相”等。对此,fbi做出如下总结。
1.直接引用别人的话回应
当fbi探员指控疑犯时,由于他毫无准备,惊慌错乱,来不及思考,就会套用对方的话,直接否定回答。这是为防止别人怀疑而最快速做出反应的方法。你可曾注意到,当你心不在焉时,你是如何应对一般的社交礼仪及客套话的?早上,你走进办公室,其中一个同事对你说一声“早安”,你也回他一句“早安”;如果那位同事对你说“嗨”,你就回一声“嗨”,其实你根本没兴趣用大脑想,就照着他的话做回应。
2.越描越黑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如果说的是实话,那么他是不会在乎是否会被人误解的,相反,如果他竭力为自己开脱,那就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事实。
例如:当海伦问彼得在学生时代有没有作弊行为时,彼得可能回答:我没有。而如果他真的作过弊,却要说服对方相信他没有,他的回答可能会更明确、更斩钉截铁:我考试从不作弊。当然,确实从未作弊的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回答,所以必须考虑这个回答与当时交谈内容的前后关系,以及与其他线索之间的关联。如果某人强调他绝不会改变心意,这表示他其实摇摆不定,会受影响而动摇。他知道,只要告诉你“不会改变”,你就不会再提出要求,否则他一定会投降。
3.说溜了嘴的“真相”
上述情境中,当fbi探员告诉罪犯已经证据确凿时,他急于为自己辩解,而不小心把事实真相说了出来。这就是下意识地泄露,表达了他内心的急切,真实的感受和意图。例如,苏珊原本要对老师说:我真的很用功、很努力,我花了一个晚上才把功课做完。结果由于心慌却说成了:才把功课抄完。
语言的表达方式也直接暴露了对方的内心状态,通常一句话中强调的字词不同、语速不同,往往所传达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4.声调速度
说谎者由于承受着极大的压力,而处于紧绷状态,声音会下意识地提高,但音调平板,缺乏抑扬顿挫。同时,反应的速度可能比平时要慢很多。尤其是涉及态度或信念等一些抽象的问题时,对方的回应速度更关键。
例如,问一个人与某些人共事、为某些人服务是否会感到不自在时,回答者花越长的时间回答“没有”“不会”,那么越有可能是在说谎。因为存有偏见的人需要较长时间考虑问题之后才会说出答案,他们试图说出听起来似乎更“正确”的答案。
5.反应过度
当你在怀疑某人的言行而直接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对方会直接挂掉电话或言辞激烈、怒气冲冲地反驳,这说明他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才用这种有挑衅意味的表达方式来强化他的立场。
6.我才不会做这种事
当你问某人:“关于昨天的谈话,你说的都是真的吗?”如果你得到的答复如下,可得留心了:当然都是真的,我绝对不会骗你。你知道我对说谎这种事很反感。或者如以下的对话:“你可曾盗窃或盗用公物?”“没有。我认为盗用公物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我不会做这种事。”又或者:“你可曾骗过我?”“你知道我痛恨类似欺骗这样的行径,这种行为很缺德。”
说谎者在找不到任何有力证据时,为了证明自己清白无辜,常会提出虚构的信仰理念,以使别人明白他的坚定和所谓的人品。其实则不然,坚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很有城府的心。
【不经意间的动作,往往是谎言的泄密者】
一个明星控诉富家子趁他醉意时强奸了自己,fbi涉入调查。
回放录像时fbi探员发现:在酒吧,女明星和富家子在近一个小时的聊天中,一直在晃动脚上的鞋子,在不经意间她还做了3次用手整理耳边头发的动作。而他们的腿靠得很近,膝盖甚至有些轻微碰撞。当他抱着她进房间时,她很抗拒,但侧边走廊的镜子照到她微笑的脸。
由此,fbi断定女明星是在有意陷害。原因是晃动鞋子是一个诱惑性行为,普通社交场合不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拨弄头发表明女明星很在意富家子对她的看法,她想给他看到最好的一面;至于镜子里的微笑,很显然那是目的达成了的得意的笑。
分析到这里,fbi毫不客气地对这名女性说道:“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圈套,不是吗?”
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女明星有些不知所措,怔了半天后低声问道:“你们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
“出卖你的是你的肢体语言。拨弄头发、摇动的双腿,你这一系列的动作,已经告诉我们,你控告他强奸是一个圈套而已。”
弗洛伊德说过:“任何一个感官健全的人最终都会相信没有人能守得住秘密。如果他的双唇紧闭,而他的指尖会说话,甚至他身上的每个毛孔都会背叛他。”
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实验:面对面地告诉别人一个精心编造的谎话,同时有意识地抑制所有的肢体动作。你会发现,即使你控制住了比较明显的肢体动作,但是无数细微的动作仍然会下意识地冒出来。比如身体不自然的绷紧或细微的抖动,眨眼的频率从每分钟10次增加到每分钟50次等,所有这些细微的身体反应都显示出你在撒谎。
很多人用花言巧语来欺骗别人,但是他的身体已悄无声息地暴露了自己,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身体线索。为此,fbi做出如下总结。
1.身体不会说谎
我们在跟一些朋友相处时,当需要征求他的意见或看法时,他手脚贴近身体,或是交盘着,而不是向外伸展,这说明他是有所保留的。他之所以手脚交盘是因为他有较强的防卫心态,如果对方充满自信,那手脚自然会伸展开。因为当我们缺乏安全感时,就会下意识地缩成胎儿状,以保护自己。
2.抓挠耳朵
查尔斯王子在步入宾客满堂的房间,或者经过熙攘的人群时,常常做出抓挠耳朵和摩擦鼻子的手势。这些动作显示出他内心紧张不安的情绪。然而我们从未在照片或者是影像资料里,看到查尔斯王子在相对安全私密的车内做出这些手势。
当我们在看到别人抓挠耳朵、摩擦耳郭背后、拉扯耳垂、盖住耳洞或掏耳朵时,这都是在掩饰他们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借此来平衡内心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