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章八十四 - 阿梨 - 李寂v5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阿梨 >

第84章章八十四

第二日,薛延早早便就赶去了胡家,胡安和刚醒没多久,正在吃饭。

他在屋门口支了一张小桌子,慢吞吞地喝稀粥,右手里拿着豆腐皮儿卷的半截葱白,一副食不下咽样子,病恹恹。

韦翠娘又气又心疼,恶狠狠地数落他,“又着凉,又着凉,和上次生病才过去几天,你是五岁小儿吗?觉着热就踢被子,你怎么不去跳河。”

胡安和委委屈屈地抱着碗,埋头不说话。

韦翠娘骂了一通也觉得累了,剥了瓣白蒜扔到他面前,道,“大蒜驱寒,你吃点。”

胡安和不乐意,梗着脖子道,“我不爱这味道,我不吃。”

韦翠娘恼怒,把筷子往桌上一拍,蹙眉道,“我问最后一遍,你到底吃不吃?”

胡安和对入口之物挑剔得很,难得连着硬气两次,语气却是弱了三分,嘟囔说,“我不吃!”

韦翠娘冷笑一声,直接掰开他的嘴,捏着那瓣蒜就堵了进去,而后指着他鼻子道,“你要是敢吐出来,我就把你的那堆书全都扔到鸡窝里去!”

蒜味直冲脑门,那股子辛辣之气让胡安和眼泪都要流下来,但他不敢再造次,只得默默忍着,嚼碎都没来得及,生生吞了进去。韦翠娘点点头,总算满意,将碗筷收起来送去厨房,而后指着他身后道,“等你呢。”

胡安和莫名其妙回过头,看见薛延正站在门口,只是那表情实在一言难尽。

胡安和鼻子一酸,唤了声,“薛延!”

隔了老远,但薛延还是能隐约闻着那股子味道,他别开头,在鼻子底下扇了两下,也不愿和他多说了,开门见山道,“备两匹马,待会咱们去一趟宁安。”

胡安和诧异道,“宁安?”

这可不是近地方,就算快马加鞭,来回也要五六天。但薛延也不像玩笑的样子,胡安和愣了瞬,隐约猜到他是想做什么,随即正色道,“好!”

两人轻装上路,连换洗衣裳都没拿,只带了钱。

十月为初冬,十一月份便就是该需要穿袄子的时节了,现在六月份,离那时不过五个月,时间紧急,容不得磨蹭。薛延做事果决利落,一拖再拖不是他性格,宁安与陇县路途遥远,经不起几次折腾,这次前去,他便就准备将店铺与住所全都定下来。

直到晚上时候找了个小客栈投宿,胡安和才终于知道薛延到底想要做什么。

简而言之只有三个字——闯名号。

胡安和咯嘣咯嘣嚼着花生米,还有点懵,不解问,“名号是什么?”

薛延问,“你听过凤德轩吗?”

胡安和说,“当然知道,那可是京城的老字号,做的首饰无一不精,能拿到一根凤德轩的定制簪子,都够那些贵家小姐们炫耀半个月了。”

薛延说,“这就是名号。凤德轩的首饰,七香阁的酱菜,同盛和的靴子……你听说这个名字了,便就打心眼里相信,这首饰酱菜和靴子都是上乘的好物件,是买不了吃亏的,穿上吃上会觉得有面子。这店的名字,便就能代表它的地位,足够响当当。这回明白了吗?”

胡安和怔怔问,“你是说,咱们也要开一个这样的店子?”

薛延点头,胡安和想了想,又道,“可是那些店,可都已经近百年了,咱们能做到吗?”

薛延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始于垒土,咱们要是不去尝试,就肯定做不到。”

一听这话,胡安和也兴奋起来,把筷子往桌上一放,眼睛亮亮道,“若是等以后,咱们真的也成了凤德轩、七香阁那样的大名号,将店子开去五湖四海,那岂不是每日坐在家里就能数着钱了?”

薛延眯眼瞧着他,笑着说,“你不是总以读书人不染铜臭气自居吗,什么时候也钻进钱眼儿里了?”

说完,他喝一口茶,继续道,“咱们以往赚钱,无论是开酒楼,或者卖粮食,都是一时的兴盛,做不长久的。酒楼再好,也只是在陇县一带,无法声名远播,粮食赚得再多,明年也会失了机遇。做生意,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今日摆梳子明日卖花瓶,就算你长了一张巧嘴能把死人说活,赚得也就只是那几把梳子几个花瓶的钱。你得盯着一个行当,把它做精做专,打出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来,这样的话,客人才会源源不绝。而商人若能做到这样的地步,便就算是成功了。”

胡安和甚为赞同,狠狠拍了下薛延的肩膀道,“老薛,你怎么眼光这么长远,讲的这么在理!”他搓搓手,饭也没心情吃了,心潮澎湃看着薛延道,“那咱们要怎么做?”

薛延说,“到宁安去买个铺子。”

胡安和问,“然后呢?”

薛延说,“然后开店。”

“……”胡安和咽了口唾沫,“这就完了?”

薛延拧眉看他,“那你还想怎么样?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想做长久之事是急不得的,先把底子打好,至于以后,慢慢谋划再说。”

胡安和点点头,又问,“那咱们做什么生意?”

“成衣铺子,量体裁衣。”

看着胡安和讶异表情,薛延捻了捻手指,笑着解释道,“如今天气燥热,粮食又稀缺,所有人的注意都被这两样给夺去了,市面上反季节的物件价格一降再降,棉花已经从原来的三文一斤变成了两文不到。我曾与你说过多次,生意场上讲究的八字箴言便就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如今棉花便就是那被弃之物,我们低价收购回来,待冬日时候人们又需要了,抛售出去,赚取其中差价。”

胡安和本还未薛延踏足从未涉及领域而觉得惊讶,但现听了这一番话,又觉他说得可真对。他想了想,仍有一点不解,踌躇问道,“既然是卖棉花,为什么还要开成衣铺子呢?”

做棉花生意与成衣生意所需的本钱差距巨大,他们手头有两千多两银子,在陇县算是富甲一方,但若放到宁安,那便就泯然于众人了。且成衣生意竞争激烈,宁安里头少说也得有一百余家成衣店,数得上名号的也得十几家,很难在其中崭露头角。

薛延的回答极为精炼,淡淡道,“因为成衣更有价值。”

棉花只是一时之物,但衣裳却可以四季都卖。宁安百姓手中普遍宽裕,穿着上除了追求便宜,更要追求新颖好看、结实耐用。成衣这一市场,若是做的好了,利润不可小觑。

胡安和难得聪明,立时便就懂了他的意思,抚掌道,“好!”

薛延看着他的眼睛,低声道,“今年冬日便就是个好时节。论人脉与钱财雄厚,咱们比不过那些老店,但并非希望全无。若是咱们的棉花和棉服质量上乘,价格又便宜,走薄利多销的路子,便就有机会能杀出一条血路!先把名气打出来,以后再找新的方向突围。”

胡安和点头,斟了两杯茶,递给薛延一杯,而后掷地有声道,“为了以后的财源滚滚,咱们以茶代酒,干了这杯!”

薛延笑起来,抬手与他碰杯,颔首道,“好!”

商机失不再得,两人不敢耽搁,到了宁安后便就马不停蹄地寻找合适的铺子与住所,薛延趁着空闲时候骑马将整个宁安绕了一圈,数清了宁安共有成衣店一百三十二家,其中颇有声望的为二十五家,最顶尖则有三家。

他到那二十五家店里,每家都转了一圈,服饰样式各有千秋,但总的来说,仍旧平平无奇、毫无特色,相似之处甚多。

薛延心中暗暗有了计算,也更有了些把握。

两人在宁安停留五日,最后终于选择了一处铺子,位于宁安第二大的街道,长乐街的街口。这位置是真的不错,每日人流来来往往,算得上繁华。铺子也不小,长三丈半,宽为四丈,极为宽敞明亮。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