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用脚步丈量南中国海岸(中)(二十三)
经济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著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
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和旅游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金融和银行服务及专业服务。目前,香港有85.3%的人从事服务行业,其中从事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的占34.4%;运输、仓库及通讯业10.5%;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15%;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6%;从事制造业的只占5.3%。农业方面,香港主要出产少量的蔬菜、花卉、水果和水稻,饲养猪、牛、家禽及淡水鱼,日常需要的农副产品近半数需中国内地供应。
香港是一个奉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经济的重点在于港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美国传统基金会1995年起、以及加拿大费沙尔学会1996年起发表的自由经济体系报告,一直将香港评定为全球第一位。
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贸易经济体系、第六大外汇市场及第十五大银行中心。香港也是成衣、钟表、玩具、游戏、电子和某些轻工业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出口总值位列全球高位。
金融
香港金融服务业从业人数达23万,占就业人口6.1%,对香港生产总值直接贡献16%。此外,金融业间接创造了10万个职位,也间接对本地gdp贡献6%。单是金融服务业所产生的税收,已经高达400亿元,从业员的人均生产总值,是整体经济平均值的2.5倍。
从事金融业的人士,大多为学历高人士,具大专或以上学历的从业员所占比例达67%,相对高于整体经济的35%。另外,38%的从业员属经理及专业人员,人数是所有行业合计的2倍。由此可见,金融服务业肩负带动香港发展成为知识型经济体的重任。
货币
香港的货币是港元(hk$)。港元的纸币绝大部分是在香港金融管理局监管下由三家发钞银行发行的。三家发钞行包括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另有少部分十元钞票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自行发行。香港流通的钞票的新净程度一向非常高,残破的旧钞回流后会被发钞银行收取和销毁。
外汇
香港的外汇市场发展完善,买卖活跃,在全球外汇市场中占不可或缺的地位。由于香港与海外其他外汇市场均有联系,因此香港可全日24小时与世界各地进行外汇买卖。根据国际结算银行在1996年进行的每三年一度全球调查,香港外汇市场的成交额在世界排行第六位。到2012年8月底,香港外汇储备为820亿美元。
黄金
香港的黄金市场是全球第三大黄金市场,其黄金交易所叫香港金银业贸易场,成立于1910年。
股债
香港的证券交易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但到1891年香港经纪协会成立,香港开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1914年,该会易名为香港经会。1921年,香港股份商会注册成立,属香港第二间交易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所于1947年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
旅游
香港旅游景点众多,截止1996年底,来港旅客人数逾1203万,较之上年,同比增长13.6%。内地依然是香港最大旅游客源地,旅客人次达922.7万,占来港旅客总人数的76.7%。台湾、韩国分列二三位。
外贸
1996看香港货物进出口(包括转口和港产品出口)达到407.33亿美元。
教育
香港的高等教育包括法定大学,法定学院,注册专上学院,职业训练局院校和一般院校。
法定大学是指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同意及通过,再经立法会三读通过相关法例,成为一间受独立法例规管的法定大学。直至现时为止,香港有十所法定大学,分别是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学院、香港公开大学以及香港树仁大学。
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公布数据显示,亚洲大学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学名列亚洲第一,香港大学紧随新加坡国立大学后位列第三,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名列第四,香港中文大学名列第五,令香港高校在亚洲大学五强中荣获三席。
流行歌曲
粤语歌是香港早年普及的大众娱乐,1920年代是粤曲的黄金时代,也是香港市民最普遍的娱乐,这时期香港的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并未形成独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之后,香港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许冠杰创造的香港口语演绎法,带动的中文歌潮流,对“粤语流行曲”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不仅是香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日子,也是香港乐坛的全盛时期。当时香港的流行曲引领亚洲中文歌曲潮流,大陆部分地方和台湾地区的居民虽然不懂粤语,也爱听粤语流行曲。许冠杰,顾家辉,黄沾等积极参与歌曲创作,beyond的成员黄家驹坚持原创音乐极力推动本土音乐,但大体上当时的原创歌仍不多,绝大部份的粤语流行曲是由外地创作歌曲配上中文歌词改编成,而大部份的改编歌是日本人作曲的。
1980年代的徐小凤、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雄霸香港乐坛,这几位歌手在所有华人地区都有歌迷,更积极参演电影,是票房保证,声色艺俱全。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红极一时的歌手或乐队还有beyond、罗文、林子祥、王杰、梅艳芳、徐小凤、陈百强、叶倩文、林忆莲、陈慧娴、关淑怡、李克勤、达明一派、草蜢乐队、王菲和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和郭富城等,这些歌手/组合都在华语乐坛大放异彩。
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的首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二次大战后,大批内地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香港先后成立多家电影公司,令粤语片在1950年代异常繁荣。当中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连拍60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有一段时期,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进口,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楚原、周润发、赵雅芝、张国荣、李小龙、王家卫、吴宇森、徐克、许鞍华、陈果、杨紫琼、李连杰、成龙、张曼玉、刘德华、梁朝伟、谢霆锋、郑少秋、周星驰在国际上均享负盛名。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影视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三百部电影,超越当时的电影产量曾经全球第一的印度。自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vcd,dvd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香港电影事业开始走向下坡。
香港电影奖项
香港电影金像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亚洲电影大奖。
香港媒体
商业电视台:无线电视(包括无线收费电视),亚洲电视,有线电视、now宽带电视、香港宽带bbtv,卫星电视,凤凰卫视。
商业电台:香港电台,香港商业电台。
纸上传媒:截至1996年年初,香港注册的报章有22份中文日报、13份英文日报、7份中英文双语日报和5份日语报章。中文报章中,有17份以报道香港和世界新闻为主。
交通
港铁(masstransitrailway,mtr)为香港市区内最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分九条路线(地铁公司六条,前九广铁路公司三条),互相联系港岛、九龙、新界的荃湾、东涌、将军澳、上水、马鞍山、元朗、屯门等地。每天清晨6时左右开始行走直至午夜,每隔数分钟即有一班。车费由4元(两个站)至51元(罗湖至香港迪士尼)。
航空
香港国际机场--启德国际机场。
铁路
香港红磡站:京九铁路
水运
九龙及香港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则因港阔水深、四面抱拥,有利船只航行,是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鹏城河是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的边界线,使香港和中国内地之间出现了陆地交接点。
历史文化
香港名称来历。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了名,被人们称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料一起,名声大噪,也就逐渐为远近所认可。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可后来,村里人不肯种植了,香料的种植和转运也就逐渐消失,但香港这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说法二:香港是一个天然的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水饮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香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就用“香港”这个词来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