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15章
【章旨】
这一章老子在着力描绘神妙莫测的“道”。讲述“道”有三层意思:其一是道没有具体形状、声音、颜色,常人不能凭感官知觉认识它。其二是道虽无形之状、无物之象,但可“迎之”、“随之”,因而它是与时俱在的。其三讲道的巨大功用,只要掌握了“道”,就可治今知古,这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1。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2。捪之而弗得3,名之曰夷4。三者不可至计5,故混而为一6。一者,其上不谬7,其下不[忄勿]8。寻寻呵9!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10。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1微:没有形状。
2希:寂然无声。
3捪(min):抚摸的意思。
4夷: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
5计:算清、数清,这里指分别清楚。
6故混:故,通“固”,本来、原本。混,浑沌,此指浑然一体,指原始的统一体,即混沌的元气。
7谬:荒诞无稽。
8[忄勿]:即忽,不明。
9寻寻(xun):连续不断而来。
10复归:还原。无物:陈鼓应说不是一无所有,它是指不具任何形象的实存体。
沕(mi):潜藏的样子。望:即惘,远望而惘然不可见。沕望,王本作“惚恍”。
御:驾驭。“有”指现实存在的有形的具体事物。
道纪:道的纲要,引申为道的规律。
【译文】
视而不见,称它无形。听而不闻,称它无声。摸它不着,称作无迹。这三者不能分别清楚,原本混然一体。“一”这个东西,其先并非虚诞不实,其后也不是灭绝不明,连绵不断啊!不可具体形容和描述,它返本归根又空不见物的状态,这叫做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做恍惚——潜藏而不可见。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尾,迎着它,又看不见它的前头。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存的具体事物,能了解远古万物的起源,这就叫做“道”的纲要,或者叫做“道”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