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9章
【章旨】
本章承上一章歌颂“圣人”谦退不争的品格。具体用水性来比喻上德有道者,即“圣人”的人格。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通过对水的描绘来达到对“道”的歌颂。
【原文】
上善如水1。水善2,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3,故几于道矣4。居善地5,心善渊6,予善天7,言善信,正善治8,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9。
【注释】
1上善:指上善之人。上,上等,崇高。善,指善良有美德的人。善作名词。
2水善:善,善于、长于的意思,善在此作副词。
3所恶(wu):所厌恶的地方。
4几(ji):接近、差不多。
5地:用作动词性谓语,这里的具体意义是选择低下的地方。
6渊:深。这里形容内心深沉虚静的状态。
7予:推予、给与。
8正:通“政”。
9尤:怨恨、归咎。
【译文】
崇高的善人(圣人)就好像水。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静,处在人人都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近于“道”理。善人居处如水一样顺乎自然、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如水一样静默深远、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如水一样润泽万物、善于效法上天,说话如水一样堵止开流、善于遵守信用,从政如水一样净化污秽、善于理政治国,处事如水一样随物成形、善于发挥才能,行动如水一样涸溢随时、善于随顺天时。因为他具备七善而成为上善,与万物无争,所以没有怨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