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浣洋诀2.5.3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陈寅恪 - 浣洋决 - 武神潭 - 玄幻魔法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玄幻魔法 > 浣洋决 >

第62章浣洋诀2.5.3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陈寅恪

2.5.3学贯中西的大师之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使:陈寅恪

小武沏了一杯新茶、递给八角,一边道:“在我的感觉之中,清末民国的大师好像基本都是研究国学的。那么从近代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对于中国做学问之人,到底有什么影响呢?”

八角呷了一口茶,笑道:“谁说大师都是研究国学的?当年清华大学的罗家伦强行终止了语言学院和国学研究院,然后重组院系,就是因为对此研究方向有看法。当时国学研究院排头的教授陈寅恪,虽然开始时有些抗拒,但终究还是改变了研究习惯,到新成立的历史、中文、哲学三系去担任教授。”

小武惊讶道:“陈寅恪(ke)?这可是公认的大师啊?不过只听说他学识渊博,其实不甚了解。你给我说说?”

八角捋须点头道:“上周我介绍了三个学贯中西的西方大师,今天本来我也要介绍三个学贯中西的中国大师。这陈寅恪正好就是其中之一,也许能给你一些中国本土启蒙教育方面的启示。”

“说起陈寅恪呢,就不能不先提他的家世。他不是从一个没有基础的家族里出来的,所以还是把他家三代一起介绍吧。刚才在俞明震、曾国藩等家族的关系图里,你应该已经看到:他的祖父是陈宝箴(zhen),父亲是陈三立,并且在关系网中、同他最要好的亲戚是表弟俞大维(中国军工之父)。”

小武好奇道:“这几个人我都不熟悉。”

八角呵呵笑道:“陈家祖籍在江西九江。陈宝箴曾担任过湖南巡抚,并且属于维新派的大臣。而陈三立是维新四公子之一(谭嗣同、陈三立、丁惠康、吴保初),也在同光诗人中自成一家(同光指同治、光绪年间)。”

“但是在光绪皇帝维新运动失败后,陈宝箴受到牵连,先是‘罢官永不录用’,后来慈禧又暗地派人追到南京家中将其赐死。事后陈家对此事绝口不提,陈三立也从此不愿出仕,平日作诗自娱。后来泰戈尔访华经过南京的时候,还专门让徐志摩将自己写的诗转送给‘中国最后一个旧体诗人’陈三立,请其指正。”

小武点头道:“原来如此。不过,陈家不是在江西的吗?怎么又在南京呢?”

八角捋须道:“自维新失败后,陈家原本迁回了九江老家。不过因为绍兴俞家已经有很多人迁居了南京,为了同亲家们住在附近、长短可以照应,于是九江陈家也搬来了南京。再者南京、九江都在长江边上,陈家在九江边、庐山上仍置有别墅,要想回去避暑度假,水路交通依然是十分便利的。”

小武叹道:“好吧,一听就是有钱人家的生活。”

八角嘿嘿一笑,道:“有个关于陈三立的趣事:说他有一天独自逛庐山看风景,走远了也累了,正好碰上一部空黄包车,便拦下坐车回家。等回到家门口,车夫伸手要钱,他便从口袋摸出两个铜板打发,但是车夫用土话不停嚷嚷,意思是钱不够。陈三立又摸了下口袋,正好找到一块银元,但给出了后、车夫仍是絮絮叨叨。于是陈三立不再理会,抬腿就进了家门,车夫差点追进去、却又不敢,在别墅之外继续叫嚷。”

“在门内陈三立碰到家人就说,这里的车夫实在可恶、吵嚷个不休,给钱少了要吵,多了还是要吵。家人又跑出去一问,原来车夫是说:一块银元我实在找不开。于是家人就给了些许零钱,够了车费,然后取回银元方才作罢。其实,陈三立根本也就没打算要对方找钱。”

小武皱眉摇头道:“这个陈三立真是个‘公子’,不但对钱财没有多少的概念,也不会同底层人民沟通哟。估计他家平时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呀!”

八角笑道:“所以说家学渊源---后来陈寅恪去国外留学的时候,多半都是自费,而且毫不在意参加考试、获得学分,也不想按时毕业和取得学位---这些都是其它留学生极其看重的事情。”

小武汗道:“那么他没拿到什么文凭,对吗?”

图表3中国留学生陈寅恪小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点了点头,道:“在这一点上,他跟相伴出国留学七年的表弟俞大维很不一样。1918年,两人一起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陈寅恪在那里学习了梵文和巴利文(古印缅文字),但是没有学位;而俞大维仅用了3年便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当时还没听说哪个外国来的本科生能在3年内通过哈佛大学博士答辩的。”

“后来两人又一起去德国柏林大学留学。除了德文以外,陈寅恪又学习了波斯、突厥、吐火罗等文字。同一时间,俞大维却在德国最著名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数学论文---这也是中国人的首次,直到下一篇中国人的数学论文由华罗庚发表出来。”

小武纳闷道:“这个俞大维,才是真正的学霸呀!”

八角笑道:“世俗看起来或许如此。不过这对表兄弟之间关系非常铁,一辈子都会互相照应。比如说,在柏林期间俞大维和德国钢琴女教师谈恋爱,结果生下了长子俞扬和,婚姻却没成。陈寅恪便建议将这小婴儿交给自己的小妹陈新午来抚养---后来俞大维干脆就船上舟,同表姐陈新午结为夫妻,于是两家人又亲上加亲。”

图表4俞大维家族部分亲属关系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忽然笑道:“俞扬和?我看过他的八卦故事!因为他身处美国,已有妻子、比较成熟,所以蒋经国委托他照顾去美国留学的女儿蒋孝章。结果他竟然离婚再娶,硬是把蒋经国的女儿给照顾成了一对呀!原来最早的时候他本来是被抱养的私生子,是个中德混血儿啊!”

八角捋须笑道:“蒋经国的女儿也是中俄混血儿,跟俞大维的长子结婚也算是门当户对吧。再说了,蒋经国自己就是接替俞大维的下一任台湾国防部长呀。”

图表5俞扬和与蒋孝章夫妇小像

图片来自互联网

“当年俞大维留学归国后,很快就为政府聘用、再被派去德国采购兵器。由于学习能力超强,他很快便成为了一个弹道学专家。期间俞大维用德文写了40余本日记,并且声称在德国两年里学到的,要比在美国哈佛大学三年里学到的还要多。要知道他在哈佛,学习原则只是围绕着考试---俞大维曾经开玩笑道:‘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不玩’---平时学习很刻苦,考试时候很easy!”

小武点头笑道:“这个俞大维的学习节奏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平时认真学习、从来不玩,那考试可能就跟玩一样轻松吧。而陈寅恪毫不在意考试,然而又很用功,估计他的学习原则大概只是‘不考不玩’这四个字吧。”

“另外我好像听说过,陈寅恪学习语言的方法似乎跟俞大维大同小异---一定用新学到的文字来做笔记。比如说,俞大维用英文、德文来做笔记;陈寅恪却用梵文、巴利文来写---这些笔记也是有许多本留存的。”

图表6陈寅恪梵文笔记样例

图片来自互联网

八角捋须笑道:“其后俞大维不断升官、总管兵工署,并在日本侵华时指挥了中国30余座兵工厂的西迁。他曾经自豪地说:八年抗战中,弹药(轻武器)并没有发生短少的状况,这其中他的功劳也不小。在解放战争时期,俞大维又主管交通和邮政,期间他致力发展了航空运输,使高速便捷的航空邮件得到了普及(即使民众只付了陆地的邮费,但只要飞机还装得下就可以走空运)。”

“总得来说,俞大维在世俗中混得如鱼得水。但陈寅恪却不擅长‘社会’生活,而且由父亲传下的‘名士’气,使他总显得清高而一直需要别人来照顾(虽然他的清高没有陈三立那么严重)。不过好在总是有贵人帮忙---至少俞大维和陈新午夫妇是不会看见陈寅恪遇到生活困难而袖手不管的。”

图表7抗战胜利后陈家兄妹大团聚合影

【1946年于南京萨家湾俞大维宅】

后排左起陈方恪(弟)、陈登恪(弟)、孔紫萸(弟妹)、陈隆恪(兄)、陈寅恪、陈康晦(妹);

前排左起唐筼(妻)、陈新午(妹)、陈美延(女)、陈流求(女)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开玩笑道:“好嘛,是否生活不能自理?然则陈寅恪的学问到底如何?”

八角捋须道:“首先,陈寅恪精擅外语。据其去日本、美国、欧洲留学的情况来看,他应当比较精通日文、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等文字,此外藏文、蒙文、突厥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印地文、法文、希腊文、古波斯文、希伯来文、俄文也均有不同程度涉猎。”

小武大惊道:“好家伙,将近20门外语!这语言天赋说不定比高罗佩还要高呀!”

八角嘿嘿一笑道:“这些外语门类虽多,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正好可以覆盖亚欧丝绸之路沿线的很多国家地区---对于研究沿线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是很关键的。当陈寅恪学成归国之后,正好梁启超推荐他去清华学校任教,可是时任校长曹云祥却颇有些犹豫---因为他没有合格文凭,不符合教授聘用规范,怕不能服众。”

“然而梁启超为他解释道,由于陈寅恪学得太多,所以没有空去参加学位考试。如此,曹校长便决定让他试讲一下课程,让大学生以及其它教授去听听,看看效果如何。”

小武兴趣盎然,眼睛睁大道:“还有此事?那么陈寅恪讲了些啥?”

八角捋须道:“那是一堂公开课,陈寅恪讲的是葡萄酒的历史。这是最能体现他本领的课程:葡萄最初源于欧亚之交的巴比伦,其能流传到中国必须追溯到汉朝以前的丝绸之路、并且有两条。葡萄和葡萄酒从希伯来语区、古波斯语区向东传递,北路由中亚语区(吐火罗文)传入中国,南路由天竺语区(梵文、印地文)、缅甸语区(巴利文)传入中国。”

“陈寅恪在课堂上,将沿途各国对于葡萄酒的历史记载用不同文字一一解析并比较核对,然后再得出自己的结论。你可以想象一下,涉及到这么多种冷门的外语,台下的大学生乃至旁听的教授们只能大眼瞪小眼,一个个面色如土、莫名惊诧!”

小武哈哈大笑,道:“的确只能这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