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浣洋诀2.4.5圈子圈套---天地重开发
2.4.5圈子圈套---天地重开发
小武道:“张骞这种主动去西方未知世界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中国后人永远不懈地去学习---绝不能被动地等待别国人来强迫自己打开眼界,那样的话---就是鸦片战争,结果就是丧权辱国了,不亡国灭种都算是运气好的了!”
八角笑了笑,道:“你还挺会总结的!”
“而另一方面,如果去那些以前跟中国打过交道的国家学习交流的话,说不定你会对中国自己也有全新的认识,而且是颠覆性的。”
小武抬头道:“哦?这又怎么说?”
八角捋须道:“举个例子,中国原本没有《敦煌学》。但1935年时,去法国醉心学习西方艺术的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边散步的时候,偶然发现路边小书摊里的一本《敦煌石窟图录》,他随便一翻看,就好像被雷电劈中一样,彻底震惊了。”
“常书鸿这才知道,原来中国古代也有这一门博大精深、丝毫不亚于亚欧任何其它艺术的遗产和学问存在。不久,这个原来‘言必称希腊、罗马,以蒙巴纳斯画家自居’的中国人,不顾混乱的局势和家庭成员的阻拦,毅然回国去了敦煌。”
小武偏头道:“常书鸿我好像听说过?他是中国敦煌研究所的首任所长?”
八角点了点头,道:“常书鸿号称是敦煌的守护神。他将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的研究和保护事业,即使是后来的抗日战争和家庭破裂,都没能阻止他完成使命。”
“但是从根源上讲,若不是近代西方人率先开始研究敦煌遗产的意义,那中国人基本上是很难发现这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文化宝藏的。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多敦煌瑰宝流失在国外了,但那也远比损毁了要好得多。如果没有西方人及时促使中国人去研究这方面文化的话,那中国的遗憾就会比现在还要大得多!”
小武点了点头,笑道:“那是一定没有错的。可见亚欧大陆的国家们都是邻居,中国一定要跟邻居们多打打交道,多去串串门,这肯定是稳赚不亏的!”一边低头摆弄着手中的、刚才八角同《忆张骞》一起甩出的另一张白纸,上面也是一首五律《大盛敦煌》,估计也是八角以前兴之所至时写出的小诗。
大盛敦煌
八角
辉赫山鸣沙,
碧泉月满牙。
莫高石窟盛,
极誉冠中华。
阳关守此户,
玉门也作阀。
汉家通绝域,
天地重开发。
八角见小武品味着自己所做的小诗,饶有兴味道:“不错,要多了解了解邻居。要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别的方面都可以选择,唯有邻居没得选择。”
“从了解和研究外国的角度上讲,目前中国人普遍学习美国的比较多。但是,美国有他的国情,跟中国不大相似,甚至跟亚欧大陆上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尽相同,对中国的参考价值自然受到一定限制。而且,重要的是,美国并不是中国的邻居,这导致了有些方面的思路会和亚欧邻居完全不一样。”
小武诧异道:“美国虽然不是中国的邻居,但是他跟英国等欧洲国家可是同文同种的,要说美国跟亚欧国家的思路完全不一样,这也不一定吧?”
八角微笑道:“这是个好问题。在我看来,虽然美欧之间的文化、血缘联系都不浅,但是从历史长河看,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世界大事中唱主角的都是亚欧大陆,没有美洲什么事情。所以研究亚欧大陆是大多数世界观的基础,然而对于并不身处亚欧的国家来说、世界观的角度就会很不一样。”
“美国曾有哲人写过战略理论,开篇就道:‘从面积、人口、历史、文化等角度来看,亚欧大陆都应当是世界的主宰。如果说它不是,一定是因为内斗的原因’。显然,只有当亚欧国家发生激烈内斗之时,才会给美洲国家以领导世界的机会!”
小武大悟,道:“原来如此!在历史上,英国最多只会谋求在亚欧大陆上称霸,想办法去领导亚欧各国---但它并不希望亚欧大陆越乱越好!然而,挑动亚欧大陆国家互斗却是美国‘永远的追求’!在亚欧各大国互相伤害、几败俱伤之后,坐收渔利的美国就可以称霸全球了!”
“不错,我想明白了---即使英国和美国再同文同种,他们战略思想的基础还是不一样的。毕竟一个坐落在亚欧,另一个坐落在美洲。”
八角捋须微笑道:“你有点明白政治和地理的关系了。毕竟,国家坐落在哪个位置,这是铁一般的事实---相应的战略思想都得从这个地缘的基础上出发,没有其它可能。”
小武猛然一震,点头道:“明白了,那我们应该有两个层次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中国的关系!一方面,要以面对全球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另一方面,要以亚欧国家的一员这个视角来看中国。而这也是两个圈子,对吗?”
八角捋须同意道:“对的,一个是地球圈,一个是亚欧圈。就圈子而言,前者为大,后者为小。而每个国家都必须待在某些圈子里,不同的圈子又有不同圈子的特定属性。比如说,在地球这个圈子里面,你必须受到美国的影响;但是在亚欧这个圈子里面,你却可以把美国排除在外。”
小武笑着点头,道:“这就好像成立了第三世界那样,又是一种圈子的新玩法!我明白了,单从小圈子的角度出发,我们就应该好好地研究亚欧大陆的邻居们,加强彼此的认同感,同时防止域外国家插手域内的游戏规则。”
八角捋须笑道:“没错。所以,要玩好这个游戏,就要让亚欧大陆的各国互相学习、加深彼此了解。同时,要弄清楚亚欧国家的一些内部矛盾,想办法化解或者规避之;还要防范别人挑拨,尽量一致对外。不过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小武连连点头,愉快笑道:“但这些都是真理。我现在已经明白了,不消多言。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从现在开始学习和研究亚欧国家,应该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具体又该从哪里开始呢?”
八角微笑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要一点点地着手、才能够逐渐弄清楚:‘我是谁、我在哪里、为什么这样’?---这些都是终极问题。”
“从地理上看,由于从形成伊始,中国就是个占据了东亚大半部分土地的国家,所以撇除内部纠葛以外,历史上的对外拓张之影响,主要是朝着西面的。”
小武侧头笑道:“你是不是说,如果中国人总是把目光锁定在东亚的中国周围,就显得目光短浅了,对吧?”
八角笑着反问道:“那你也可以反省一下:在中国虚弱的时候,眼光是不是都局促在东亚?而在中国强大的时候,比如说汉朝、唐朝,人民的眼光是不是向着西域的?”
小武想了想,吸了一口气道:“还真是这么一回事情。但这是为啥呢?”
八角正色道:“内政定,而后外拓兴!然而东亚地区在中国周边土地上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等同于中国的内政---不一定属于外拓的范畴。”
“由于东亚地方有限---对中国来说,北方是蒙古高原,天气又冷;东面是大海;南面也是大海---就算有别的国家,也不太可能跟中国的体量接近。中国近旁不会有与中国大小接近、人数接近的其它实体;而南亚的印度虽是同中国接近的大实体,但是中印之间又被一个青藏高原所隔开。”
图表7亚欧大陆的中国西行价值链网络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点头笑道:“所以谈得上意义巨大的对外影响和文化交流,也只有朝西了,是吧?”
八角点头道:“不错。所以汉、唐盛世都把‘通西域’作为基本国策。在那个时代,不客气的说,这就是使中华文化保持活力的不二法门。”
“如果中国在历史上的影响力一直局限于秦朝、或是宋朝那么大小的疆域的话,那么传过了几千年,中华文明应该已经灭绝了,就如同世界上另外三大文明古国的结局一样,没有丝毫分别。”
小武倒吸一口凉气,道:“这点我还真没有想到过!为什么呢?”
八角捋须笑道:“因为亚欧大陆的国家一个挨着一个,谁都不能免除邻居对你的影响---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如果没有大规模地同别国沟通交流的经验,则本国的文化就会不够兼容并蓄,那么一旦同时遭遇到内外势力的强大挑战,国家和民族就很可能因为适应力不够而灭亡。”
小武皱眉思索道:“或许真是如此!不过,古代的文化交流---按你所说---总是通过通商、通婚、战争这三大基本渠道,对吧?那我们就从中国的西面研究起来,就当是一个突破口吧!”
八角微笑道:“当年汉武帝通西域,也的确是把这里当成压倒匈奴的突破口的。不然的话,若匈奴同时据有北面和西面的巨大腹地,早晚会灭亡汉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