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浣洋诀2.10.5真腊风土记---高棉的微笑
2.10.5真腊风土记---高棉的微笑
八角笑道:“就连柬埔寨人自己也弄不清楚吴哥时代的许多细节,包括开始和结束。所以西方人虽突然发现了吴哥窟的美妙,却很长时间无法弄清楚这个文明是怎么一回事情。直到1902年有人翻译出版了一本中国古书,才大致复原了高棉的吴哥时代。”
小武大为惊讶道:“哪一本中国古书?高棉人自己完全没有记载吗?”
八角大笑道:“我说的就是著名的《真腊风土记》---这是一本可以媲美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著作。全靠了它,才能恢复吴哥时代的很多历史。”
“其实此书名字改叫为《吴哥风土记》会更好些。不过在元、明、清之际,中国文人大都喜欢依照隋、唐时代的惯例,在书中继续使用‘真腊’为柬埔寨之名。而元人亦不倾向于称呼‘高棉’---虽然这个名字已经存在;若不爱用古名,就依照当地人自称、称呼该国为‘甘勃智’或‘澉浦只’(kambuja,柬埔寨)。”
小武点头道:“原来到元朝之时,柬埔寨的古今名字大都已经出现了。”
八角点了点头了,捋须微笑道:“《真腊风土记》是由元朝使臣周达观所写的,因其汉文化比较深,因此采用了古名‘真腊’。此人奉命出使了吴哥王朝,看到了大小吴哥雄伟壮丽的建筑,可见‘达观’这个名字起得不错。”
“周达观花了大约一年时间刺探吴哥(高棉)王朝的各种情报,并做了详实的记录。这次很有意义的出使发生在1295年,即元世祖忽必烈刚刚过世(1294年)、元成宗铁穆耳即位的第二年。”
图表19《真腊风土记》目录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奇怪道:“这个时间很特别吗?”
八角捋须微笑道:“通常在蒙古皇帝的皇位更替之时,新皇帝总是想有所建树、超越前人。例如窝阔台和蒙哥汗即位后,立即宣布起兵消灭前人还没有消灭的国家;或是远征前人还没有远征到的地方。”
“何况元成宗铁穆耳并非无能之辈,在他即位的第七年(1301年,大德五年)曾经号令四大汗国实现停战,全部臣服于元朝---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是唯一的一次、令元朝皇帝成为遍及全亚欧大陆的各大汗国之共主。”
小武哦了一声道:“这么厉害?那么元成宗最终有没有派兵远征甘勃智?”
八角捋须微笑道:“也许摆平四大汗国的矛盾已经耗费完了铁穆耳的全部精力。他也曾下令远征八百媳妇国(八百大甸:清迈、清莱),不过元军最后半途而废。”
“想来元朝即使打算远征吴哥,顺序也当是排在八百媳妇国之后的。既然前者都没有成功,那讨伐吴哥就更无从说起了。”
小武恍然道:“原来元朝对于高棉王朝、还是鞭长莫及呀。”
八角点了点头,道:“所以今天只留传下了这一本《真腊风土记》,成为吴哥时代保留下来的最珍贵史料。而且在此书中,周达观将高棉的海外华人称为‘唐人’---可见各国的chinatown被称为唐人街,也是从宋、元时期传承下来的习俗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周达观亲眼目睹了‘吴哥窟’的精致、华丽、壮美,心中大为震撼,但限于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故将其名意译为‘鲁班墓’---从而令中国人大致能够领会其中的巧思。”
图表20“鲁班墓”日出(吴哥窟)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这才点头道:“想必是这个理儿。对了,你刚才说《真腊风土记》此书在1902年方才面世?以前大家都没看过?”
八角摇头捋须道:“不是的。只不过法国著名的青年汉学家伯希和,在1902年发表了此书的法文译本,一下子激起了全世界、尤其是法国人对吴哥文化的高度兴趣。此前这本书虽也存在,只是中国人兴趣不浓厚、外国人翻译质量不高、故此影响力不大。”
“但是伯希和精通中文、梵文、藏文、越南语、吐火罗语等11种亚欧古典文字文字,水平远非常人可比。顺便说一下,也是伯希和,曾经依靠《大唐西域记》,大致还原了古印度的很多历史。这也让全世界明白了玄奘法师著作的巨大意义。”
小武叹道:“原来如此!伯希和想必精通中国文言文,故此对《真腊风土记》、《大唐西域记》等书理解极为深刻。”
八角呵呵大笑道:“再告诉你一事,伯希和也曾经去过莫高窟,还贿赂了些钱、拿走了一些中国古书。”
“此前虽也有人在敦煌干过同样的事情,但由于中文水平不高,故拿走的许多文本价值不大。然而被伯希和拿回法国的,几乎全部都是敦煌的精品、珍品、绝品、孤品。但是没有办法,谁让他的古汉语文化水平高呀。”
小武想起了第一部分学过的内容,恍然道:“我想起来了,拿走《尚书死卷》的人也是他呀!”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伯希和认为周达观书中描写的‘鲁班墓’就是吴哥窟,于是金边湖、暹粒附近的很多内容就对得上了。有了他的强力推介,法国朝野顿时对吴哥窟再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泰王室持续施压,5年后泰国只得将金边湖以西地区全都割让给了法国(1907年)。于是从第二年开始,法国远东学院接手对吴哥窟进行了全面清理、分析、重建(1908年)。但是一直持续到法国人退出印度支那地区,这项工作也没做完,估计当地人要永远继续做下去。”
图表21泰国割让柬埔寨西部于法国(1907年)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注意到泰国割让土地给法国的历程图,其中绿色部分正是1907年割让的柬埔寨西区,正好包含了吴哥窟所在地,不禁摇头笑道:“还有这种事情!法国人对吴哥窟那是真爱呀!”
“不过,吴哥窟毕竟当年被放弃了,空剩下许多建筑,高棉人却没做好记录---此文明其实很大程度上算是失传了,幸好中国人给他们保留了一部分记载。只是可惜了,曾经那么灿烂的文明,如今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躯壳。”
八角捋须斜睨,道:“这也没什么可惜的。吴哥窟的建筑存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是强大文明之间剧烈冲突的象征和结果。他的存在意义,就是静静地向世人阐述---中世纪的龙象势力隔空交战的结局。”
小武大为惊讶,道:“中世纪的龙象之战?难道这跟中国和印度有关?”
八角呵呵笑道:“中南半岛为什么又叫做印度支那(indo-china)呢?就因为它是印度和中华两大文明的交汇点和缓冲地。而高棉人作为本地土著、在历史上受到这两大文化的轮番冲击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印象深刻的。”
“从时间顺序上看,印度文明的起源要早一些,传来中南半岛也先了一步,故而吴哥城的建设大致体现了印度的宗教文化特征。中华文化来的相对是要晚些,不过傣汉百姓(云南)的南下也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的外溢。”
“故而高棉人因为守不住吴哥城、最终迁离以避开傣人进逼,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如此,空荡荡的吴哥窟就是龙象两大文明角力结果的最佳证明。”
小武恍然大悟,道:“不错。若是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待吴哥窟遗产之意义的话,那还真是这样!中南半岛文明的总体形势就是---印度老、中国新;印度退、中国进。”
八角捋须笑道:“在强大的外部势力进迫中南半岛之前,高棉王朝的统治总体来说、还是相当平稳的。最大的挑战,也只是同文同种的占城(占婆,champa)在1177年发动军队大举入侵。”
“当时,占城国王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jayaindravarmaniv)亲自带兵,发动了令人震惊的奇袭。其舰队自湄公河穿越金边湖,再从暹粒河逆流而上,直接攻下了吴哥城。这是历史上吴哥城首次被外敌攻破,随后占婆军队杀死了高棉国王,并在吴哥城大肆劫掠。”
小武讶道:“占城?就是越南中部的那个古国?中国古代称之为‘林邑’的?”
八角点了点头,道:“当时占城利用了吴哥王朝的内乱而一举成功。因为之前20年里,高棉帝国既发生过王族争位,也有权臣篡位,所以统治能力大减。然而,这次外族入侵却并未摧毁高棉,反而造就了一位更了不起的吴哥国王,即后来兴建大吴哥的阇耶跋摩七世。”
“阇耶跋摩七世本是前高棉国王的庶长子,但在身为王子时就已放弃王位争夺,并到占城去流亡了十几年。不过如今局势剧变,他就顺势回国收拾残局。由于性情沉稳和深邃,胸有成竹而人所莫测,阇耶跋摩七世(javavarmanvii)最终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图表22吴哥窟(小吴哥)导游路线图
图片来自互联网
小武点了点头,微笑道:“又是一个从对方国家跑回来的王子!看来经历过这种考验的王储最容易成功!正如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八角捋须笑道:“阇耶跋摩七世61岁才当上国王,后寿至90余岁逝世。古今中外,能活到这个年纪、又可以称为大帝的人绝无仅有。他传世的图像却到处都有,就是大吴哥巴戎寺里最著名的头像雕塑---法国人称之为《高棉的微笑》,或者叫《吴哥的微笑》。”
图表23高棉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