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麻烦的麻 - 二婚代价 - 我是三妈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二婚代价 >

第70章麻烦的麻

村里的中午饭会比城里的晚,因为早上要去做农活,在湖南的乡村,中午饭通常比晚饭简单。湖南人讲究大碗装菜,湖南人普遍认为,大碗才能表达对客人的尊重,这与湖南人豪爽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湖南当地的菜馆,常常一只鸡、一只鸭与辣椒同炒,除了辣,肉味香鲜且价格还不贵,这与寸土寸金的广州菜截然不同的,一个霸道豪爽一个温柔细腻。

中午饭都是自己家人的家常饭,并不是宴席,但是每桌上了八大碗。

说起湖南菜和广州菜的区别,杨毅听起来莫书象在说女人,心想,这比喻也没谁了,难道所谓的作家都这么痞的吗?

冬笋墨鱼排骨汤、剁椒鱼、辣椒炒土鸡、血鸭、酿豆腐、清炒白萝卜、清炒红菜苔、羊肉煲,菜虽然做得不精致,却也是村里的最高水平了,老远就闻到了香味。

“有冬笋墨鱼汤!”还在屋角的拐弯处,莫书就开始吞口水了,“好馋!”

这道菜其实做法并不难,冬笋去笋皮、切成丝加入墨鱼、排骨熬汤,村里人并不会象广东人那样煲汤时间很长,他们用普通锅煮半小时就可以了,汤味特别鲜美,而这道汤莫书在广东也曾试着煮过,却怎么也煮不出老家的味道。

“老公,你说奇怪不,这道冬笋墨鱼汤和剁椒鱼,我怎么也煮不出家里的味道,我爸在的时侯他在广州都做不出家里的味道来。”

“是吗?那等会多吃点。”

建华叔从家里提了几斤红薯酒过来,说一定要让杨毅尝尝亲手做的土茅台。

莫书打量建华叔叔,老人背有些微驼,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手上能看到布满一道道痕纹。其实,她与这个建华叔并不是特别亲,自己爷爷与建华叔的父亲是堂兄弟,小时侯叫建华叔的父亲叫大爷爷,两位爷爷解放前家庭条件不算差,爷爷们的父亲都觉得孩子应该读书,所以,两位爷爷读书也很努力,民国时上过师范学校的,算是知识分子,解放后却因家里是富农,挨过批,胆小的老人们一辈子都比较卑微,除了本分的教学,其他的事情都不敢参与的。建华叔是大爷爷的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家里贫穷,娶了一个村里痴呆女人为妻,他一辈子就是一个本分的农民,安分的种地种菜,如今年纪也有60来岁,膝下一个儿子在外打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叔叔,唉呀,太感谢了,我还真想喝您这土茅台!这酒好啊,没有添加!”杨毅高兴地说。杨毅能看出来老人并不富裕,而唯一能待客的便是把自己的劳动果实带给他们这些远道的亲人们。“来,来、来,叔叔,您一块坐下来吃饭,我陪您喝两杯,顺便您也能我讲讲这酒是怎么做的。”

杨毅的随便,倒让建华叔拘谨起来。

在他的眼里,q大毕业的可是大人物了,不是县长便是市长,这些人都是官。杨毅是大城市来的人,有多大的官他不知道,但是这么随和,倒是他没想到的了。

“建华,你就坐下来陪你侄女婿喝两杯吧。都是自己人,你也忙了一上午了,就一起吃了。”莫书妈妈唐香玲也在叫。

“是啊,你们几个叔叔、姑父都坐这一桌,陪杨毅喝酒。”莫书的叔叔也在说。

大家客气了一回,最后都落了座。

“杨毅,这个酒放心喝,不上头,度数也不高,看你喝得习惯不?”建华叔问。

“还可以的,这个酒可以保存多久?”杨毅问。

“具体可以保存多久我倒不晓得,我一般都是当年做酒当年自己喝,听说他们有人放在地窖里放几年的都有的。”

“哦,是吧,那叔叔你每年给我做一点,我放在家里存几年再说。”杨毅说。

“放这里还是放广州?”莫书问:“叔叔不是说放地窖里吗?”

“就放在村里,请叔叔他们帮忙挖一个地窖,过几年咱们再打开看看。”

“不用挖,现成的,以前我们放红薯的,等会带你们去看看。”叔叔说。

“那更好了,建华叔叔,你看你这几天有空做不,帮我做个一百斤红薯酒,一百斤糥米酒,连做三年,每年做二百斤,都用个坛子装好,这几天我们上乡里买几个坛子来。你看多少钱,我把这三年做酒的钱都付给你,另外你把你人工也算上。”

“你做这么多酒干什么?你来一次喝的酒我还是有的。”建华叔叔反而不好意思了。

“我试试这个酒能不能保存,如果能,我带回广州给朋友们喝,这个酒比较地道。”

“建华叔,你就帮他做吧,做好了就放在地窖里,您还得有空帮他照看那个酒。”莫书也在劝建华。

“好,好,要的,我这几天就帮你们做。”建华叔叔答应了。

“我来拍照片哈,建华叔叔、”莫书说:“我就小时侯见过做酒了,好多年都没见过了。”

“好,你拍咯,明年赶在冬至节的时侯给你们做,今年这几天你要拍照,我就先做一点,等冬至到了再帮你做,那天做的酒比平时做的酒好喝。”建华告诉他们,大概是因为要收钱,觉得不好意思。

“好,要的。”

“老公,你怎么要连做三年啊?一次做几百斤就完事了嘛。”莫书偷偷问他。

“万一这一两年你还生不了孩子呢,不得连做三年啊,三年要是生不了,咱们就不生了酒也不做了。”

“这和做酒有什么关系啊?”

“当然有关!我们生了女儿这酒就从她出生的那一年开始一直到她出嫁,这不就叫女儿红么。”杨毅认真地说。

“那万一生的儿子呢?”

“儿子等他满十八岁,也可以送给他做成人礼。“杨毅说。

“你这真的想的太远了,等到那时侯你都七十多岁了!”

“八十岁都没关系呀,我还可以来,说不定,我们都住在村里了。”杨毅说。“只要你想回来,我就可以陪你住。”

“你身上有带那么多现金吗?这里可没办法支付宝和微信的哟,明天赶集,咱们和叔叔他们一块去吧。”

“好啊,好啊。你不是说去爸爸坟前去烧个香吗?不去了?”

“叔叔他们说,不用去,在家里神堂就可以了,到坟前要清明节去,说是有什么风俗习惯的,而且女儿都不能够去上坟的”莫书说。

“好。”

吃完饭休息一会,母亲唐香玲叫着他们去拜访几个房上的老人。

又不禁有人提起莫书的父亲,说起父亲的往事。

她父亲年轻时高大帅气,书读得好,蓝球也打得好,他已经考上了航空航天大学学开飞机的,,如果不是家里成分不好,68年来村里调查,被人告诉来调查的人他家是“富农分子”,父亲与飞行员失之交臂,77年恢复高考,父亲才又考上师大。

“你爸了不起,他晓得是哪个人在调查组的人面前说了坏话,他都不计较,后来,你爸在单位当领导,那人找他帮忙,他也帮了,有肚量,是个好人。”

“你爸帮村里争取了一些修路的资金,都是你爸去找的交通局的领导呢。”

“你爸当年帮了公平,没想到坐他的车会出事,他原来说要照顾你妈一辈子,他做到了吗?”

走到哪,父亲永远是村里人的话题。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