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从来知臣莫若君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韬文略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71章从来知臣莫若君

五月甲戊日,皇上刚起床穿好衣服,便觉得耳边一阵嗡鸣,继而脑子里一片空白。“这是何故?”正当他暗暗惊讶的瞬间,只见书案、柜子和其它用具来回晃动,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

“地震啦。”宫外传来一阵慌乱的喊声,常侍春陀二话不说,架着皇上的胳膊往外就走,脚步匆匆,很快来到宫外广场上。

此时,广场上挤满人,太后、后宫嫔妃、皇亲国戚以及宫娥宦官、侍卫随从、闲杂当差全都来了。皇上瞥一眼春陀,对他说:“放下手吧,朕没有那么脆弱。”春陀知道皇上的微意,下意识把手放下。皇上迈着轻快的脚步,沙沙沙向太后走来。

看皇上从容走来,大家自动闪出一条道,齐声喊道:“陛下圣安。”

“卿等辛苦。”皇上一边抚慰大家,一边走到母亲的眼前,主动请安:“母后受惊。”

窦太后脸色恬然,毫无惊慌之意:“常言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哀家活了六十多,也活够了,没什么好怕的,不用你照看。”

王皇后提醒皇上:“陛下,连京城都地动山摇,说不定别的地方震得更厉害。”

“至于何处地震?震到什么程度?朕在接到禀报之前,不得而知。”在接到禀报之前,皇上心里七上八下,一脸茫然。

过了半个时辰,一切恢复正常,大家纷纷返回,端起饭碗开饭。突然,整个宫廷又开始晃动起来,人们不得不再次跑出来。这一次大家学乖了,在广场待得时间较长。

皇上心忧如焚,草草扒了几口饭,赶往未央宫,在皇宫里坐立不安,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立,一会儿在大殿里来回徘徊。大臣们看他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都不敢多说话,唯恐说错,遭来无情的训斥。同时,大家不敢擅离职守,怕万一有个特殊情况,延误时机。

三天后,从上庸县传来消息,报告上庸县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无数,砸死几万百姓,连坚固的城墙都轰然坍塌。听到这个坏消息,皇上失声痛哭:“朕之不德,乃致上庸百姓遭此大劫。”

看皇上涕泗滂沱,群臣哭成一片:“天啊,你为何如此无情,惩治上庸臣民?陛下勤政为民,夙兴夜寐,好不容易才开创一代太平盛世,并无错误啊!”

倏忽,卫绾止住眼泪,劝谏皇上:“陛下何必效仿小女子痛哭不已,即使哭到天黑,又有何用,不如振作起来,采取补救措施。”

卫绾的话挺管用,皇上一想:卫绾说得对呀,哭有何用,得赶紧想办法救灾呀。想到这里,他揩净眼中的泪花,道歉说:“朕初闻上庸县发生大地震,砸死几万百姓,心如刀绞,乱了方寸。卿说得对,百姓为本,必须抓紧时间,能救一个是一个。”

刘舍为难地说:“光靠官府不行啊。”

皇上果断指示:“把周围军队调上去,把赈灾物资运上去,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诺。”皇上果断而又鲜明的态度感染群臣,他们一个个感奋不已。

在以后的日子里,朝廷组成一支强有力的救灾队伍,前往上庸,冒着余震不断、瘟疫流行的危险,同灾区百姓生死与共,共度难关。据历史记载,上庸经过二十二天的地震,终于风平浪静。灾区百姓经历严峻的考验,他们在朝廷的帮助下,不仅清理堆积如山的废墟,而且战胜瘟疫的侵袭,实行生产自救,重建美好家园,恢复正常秩序。

刚刚送走五月闹心的地震,便迎来骄阳似火的七月,在这个炎热的月份,发生了“天狗吃太阳”的日食现象,太阳被全部覆盖,大地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不论是宫中大臣、侍卫、宦官、宦官和其他人员,还是各地的百姓,纷纷行动起来,拿着各种锣、鼓和盆子,咣咣咣敲起来,直到阴影消失、光明重现为止。

皇上本来因为上庸地震被折腾得身心俱疲,如今又发生令他十分忌讳的天象变化,心中说不出的烦恼。他经常一个人单独坐在空荡荡的大殿,进行深刻反思:朕克勤克俭,爱民如子,未尝失德,不知何故惹怒上苍,竟然发生天狗吃太阳的事情?

皇上想来想去,想不出自己有何失德之处,可天狗吃太阳是一次重大的天象告变,他不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反应,毕竟他是太阳的儿子,代表上苍来统治万民,竟然遭到天狗的侵蚀,无论如何得有人为之受过。

皇上开始转移视线,他把视线转移到丞相刘舍身上,刘舍担任丞相以来,庸庸碌碌,毫无建树,这种情况不能再拖下去;另外,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身体大大不如过去,万一中间驾崩,需要太子即位,辅政大臣必须有服众之才才行,而刘舍恰恰不具备这一切。为了祈福禳灾,免去刘舍丞相之职吧,省得替他难受。

主意既定,皇上命人把刘舍招进皇宫,态度和蔼,语气柔和地说:“刘丞相,朕待你如何?”

刘舍虽是个平庸之辈,但并不傻,他迅疾猜透皇上的心思,知道无可挽回,干脆顺着皇上的口气回答:“臣本一介弄车之夫,承蒙陛下信任,忝置丞相之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荣耀无限,平生足矣!臣资质平平,智识短浅,孤陋寡闻,在丞相的位置上滥竽充数五年,有负陛下之重托。陛下仁义宽厚,对臣包容原谅,臣不胜惶恐之至!”

“卿也看到了,今年地动山摇,天象告变,灾难频仍。朕心如焚,本想禅让大位,为百姓祈福,为朝廷禳灾,怎奈太子幼弱,难以缵续大统。”

“陛下乃一代明君、仁君、英君,怎可禅位?臣能力一般,水平不高,曾多次萌生辞职念头,值此天象告变之际,恰遇天灾频仍之时,正好辞去丞相之职,以谢天下。”不管心中愿意与否,刘舍嘴上说得冠冕堂皇。

皇上慨叹道:“卿明事理,识大体,不像个别人仗着自己有些才能,牛逼哄哄,很难驾驭。朝廷免去卿的丞相之职后,卿退居家里,绕膝弄孙,一享天伦之乐吧。”

“谢主隆恩。”其实,罢相对刘舍来说,心里也很难受,但他知道,在皇权绝对说一不二的情况下,他的延迟和阻挡没有任何用,只能招来无谓的羞辱和痛苦而已。

七月丙午,在丞相位置上混了五年的刘舍,终于被皇上免掉丞相,回家赋闲去了。

丞相位置空缺,引起许多大臣的眼馋、眼热甚至眼红,他们纷纷暗中较劲,争取上位,魏其侯窦婴就是其中一位。他觉得自己完全有资格、有功劳、有才能出任丞相,早在平定七国叛乱战争时,他已担任大将军,镇守荥阳,居中调度,策应赵、齐两个方向的作战,并圆满完成任务。后来出任太子刘荣的太傅,也是炙手可热、红极一时的重要人物。另外他还是窦太后的堂侄,是最重要的外戚之一。

与其他大臣相比,窦婴信心更足,他觉得没有哪个大臣能超过自己,于是,他向姑姑窦太后提出自己的愿望:“姑姑,出将入相是一个政治家最高的境界,侄儿当过大将军,如果能再任丞相,人生将更加圆满。”

尽管在立梁王为嗣时,窦婴竭力反对,与窦太后大唱反调,窦太后因此开除他的门籍,但三步没有两步近,毕竟他是窦家子弟中最有才能的,因而他提出担任丞相的要求,窦太后没有犹豫,满口答应。

有卓越的军功,有超人的才能,有太后这座坚强的靠山,窦婴认为,自己出任丞相十拿九稳,稳操胜券。

在窦太后的眼中,皇上恭敬孝顺,她满以为给皇上推荐,皇上会满口答应。不料她给皇上推荐窦婴担任丞相,皇上却一反常态,坚决不同意:“母后,难道你老人家认为皇儿因为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

“不是这个原因,又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丞相这一事关全局的要职,皇上有他独特的看法,他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太后说:“根据黄老思想,丞相乃朝中宰辅,群伦表率,应该风度迟重,宁静沉伏。”

“难道魏其侯不符合这个要求吗?”

“魏其侯骄矜自满,洋洋自得,任侠自喜,善于多变,做事草率轻浮,难于担当重任。对于他的性格和脾气,母后难道没有切身体会吗?”皇上通过两件事,对窦婴的毛病和缺点看得一清二楚。一件事反对立梁王为嗣,窦婴被开除门籍,回到蓝田别墅赋闲,七国叛乱发生后,朝廷准备启用他,他却不肯出山;第二件事是皇上废黜太子刘荣,他辞色不挠,坚决反对,再次退隐蓝田别墅,大闹情绪,弄得皇上脸上很难看。把丞相这个要位给他,万一他在丞相的位置上任性而为,皇上如何应对,因而皇上坚决不同意让他担任丞相。

“皇帝说得有一定道理。”一席话说得窦太后哑口无言,她不得不承认,皇上说的是事实,没有冤屈窦婴。

皇上对宰辅的标准既然定性,那他一定有自己的合适人选:“御史大夫卫绾为人敦厚,举止稳健,语调深沉,态度从容,真乃丞相之才,若遇危难,绝对忠实可靠,是一个绝好的顾命大臣。先帝在日,对他褒奖有加,母后难道忘记了吗?”

这回轮到窦太后感叹,她心悦诚服地说:“若论起卫绾,窦婴确实不如他,皇帝眼光蛮准的。”

在反复权衡之后,八月壬辰,皇上任命卫绾为丞相,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对卫绾、直不疑来说,不过是循资升任,照例供职。

皇上尽管没有任命窦婴为丞相,但考虑到他与窦太后的关系,对他仍然予以重用,他一直是一个威势煊赫的人物,门客极多,满朝文武无人不敬。

即使王皇后的兄弟田蚡,在侍奉窦婴喝酒时,毕恭毕敬,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田蚡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能言善辩,口才很好,王皇后认为兄弟很有才能,多次向皇上推荐,受到皇上的宠信,做了太中大夫,开始显贵起来。

对窦婴的毛病和不足,皇上很不放心,曾写了一份诏书,告诉他:“若有不便,可以上奏条陈,理论其事。”可见皇上对窦婴的宠信程度,皇上本是保护他的好意,无论如何没想到若干年后,这封诏书成为他弃市的重要原因。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