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以谷酤酒
窦婴得到皇上驾临蓝田别墅的消息,稍微整理一下衣冠,走出屋门,想到大门口迎接皇上,但已来不及,只见皇上一行骑着马,进入别墅的甬道,朝他的住处而来,杂沓的马蹄声在他的耳畔响起。
马队旋风似的来到窦婴的眼前,窦婴赶紧跪在地上,扯起嗓子,大声喊道:“臣窦婴恭迎皇上。”
皇上勒住马缰绳,从马背上下来,上前搀起窦婴,笑微微说:“魏其侯,没想到朕会来吧?”
窦婴连声说:“陛下,臣真的没想到,真的……”
皇上说着,笑着,步入窦婴居住的雅室,其他随从在管家的引导下,也在雅室的周围作了妥善的安置。皇上落座,家仆泡上一壶茶,室内顷刻散发出一股清香的味道,窦婴说一声“你下去吧”,家仆答一声“诺”,退了出去。窦婴亲自给皇上倒上一杯茶水,放在皇上眼前的茶几上,皇上端起杯,品尝两口,啧啧称赞:“好茶。”
窦婴笑着问皇上:“陛下,一路明察暗访,情况如何?”
“朕没给下边打招呼,直接深入各村,把高陵县、蓝田县的村子几乎转遍,发现官员们尽心、尽职、尽责,开仓放粮,访贫问苦,使老百姓在大灾之年生活不受影响,朕心甚慰。”皇上一提这几天所转的情况,不仅眉开眼笑,心情舒畅。
“这都是先帝与陛下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的结果,国库充盈,物阜民丰,遇上大灾之年,可以从容发放救灾物资。加上陛下圣明,轻骑简从,深入各村,微服私访,看到的都是实情,官员隐瞒不了。陛下仁慈爱民,与百姓心连心,心贴心,同甘苦,共患难,真乃一代明君、仁君,虽上古尧舜,不过如此。”即使像窦婴这样心高气傲的列侯,也对皇上深入细致的性格和作风不吝赞扬之词。
皇上摆摆手,谦虚地说:“朕怎能与尧舜相提并论?朕只是觉得天下百姓备尝艰辛,应该过上有尊严的安康的日子。”
“大道至简,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陛下可谓做到了,臣等不及。”
“说了这么多,朕饿了,累了。”
窦婴脸一红,不好意思说:“臣一时疏忽,考虑不周,这就安排。”他把管家叫来,吩咐道:“你去给陛下准备饭食,要丰盛些。”
卫绾马上接嘴说:“四菜一汤,不要浪费。”
管家为难地看着窦婴,窦婴笑着说:“按卫大人说的办,多上素菜。”
“诺。”管家答应一声,飞快地走出雅室,准备去了。
俄顷,四个素菜端上,摆在皇上的眼前,引起皇上的食欲。窦婴笑着问皇上:“陛下,动酒否?”
皇上瞟了窦婴一眼,不客气地说:“朕一向言出法随,要求别人做到的,朕首先做到。卿不是明知故问吗?难道卿仍然以谷酤酒吗?”
窦婴急忙解释:“自从以谷酤酒禁令颁布之后,臣守法如山。陛下轻易不来臣的别墅,来一次机会难得,臣想借此机会表达忠心,至于酒,乃以前窖藏,陛下不必多疑。如有半句假话,请陛下治臣欺君之罪。”
“如此甚好。”不管窦婴说得再圆滑,皇上丝毫没有松口的迹象:“禁酒令是朕亲口制定的,朕不带头执行,别人能心悦诚服执行吗?朕绝不搞变通,望卿理解朕的一片苦心。”
“臣明白。”窦婴知道皇上动了真格,不像说说而已,马上把自己的话收回。
“明白就好,以后不要再提这档子事。”话说到这个程度,皇上认识到自己说话过于严肃,下意识用温和的目光看一眼窦婴,尽量使自己的口气变得柔和些。
窦婴爽快地答道:“诺。”
“开饭吧。”此时,皇上的肚子发出咕咕的叫声,他真的饿了。世上什么东西最好吃,人饿了,只要是能吃的东西,吃起来最香。四个素菜一碗汤,皇上与卫绾两个人很快风扫残云,最后皇上拿起一块馒头,沾着盘底的汤汁,吃得一干二净,意犹未尽地说:“好吃。”
吃过饭后,卫绾让皇上稍事休息,皇上骑了一天马,也够累了,倒头便发出轻匀的鼾声。卫绾轻手轻脚走出来,来到邻室休息,至于窦婴,到别处去了。正当皇上睡觉之际,突然外边一片喧哗声,把皇上乱醒。皇上心绪不宁,翻身起床,喊道:“卫卿。”
卫绾睡觉较轻,连忙进入皇上的房间,急切地问道:“陛下,何事叫臣?”
“卿听什么声音?怎么吵吵杂杂?搅得朕睡不好觉。”
“臣立刻去看一下。”卫绾大踏步走出,没多大一会儿,他返回房间,向皇上禀报:“原来是魏其侯的食客开饭,声音大了些。”
“魏其侯的食客?魏其侯的食客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声音?”
“魏其侯的食客有一千多人,发出较大的声音不足为奇。臣已给管家打过招呼,让他们尽量不要发声。”
皇上微微蹙起眉头,意味深长地说:“呃,一千多食客,哪得消费多少粮食?”
“是啊。”卫绾深有同感,闭紧嘴巴。
皇上与卫绾的眼光交汇到一处,卫绾不敢迎视皇上的目光,迅速转移到别处,皇上长叹一声说:“朕这里没事,卿去休息吧。”
“诺。”卫绾退出皇上的房间。
皇上又躺倒床上,想重新睡一会儿,但他无论如何难以入眠,窦婴一千多食客这个问题在他的脑海里上下翻腾:魏其侯是皇亲贵族,养这么多的食客,其中不乏谋士、辩士和侠客,三教九流,无所不有,除了消费大量的粮食,他到底想干什么?难道单纯想效仿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和春申君吗?他脑子里一直在想,直到他离开蓝田别墅,也没有想通窦婴为何要养一千多食客?
返回皇宫,皇上接到告讦壮武侯宋昌的状子,告他以谷酤酒。皇上半信半疑,派有司介入调查。经过调查,壮武侯宋昌以谷酤酒情况属实,这让皇上感到很震惊。
陈平、周勃铲除诸吕后,共同推荐代王刘恒继承皇位。刘恒因为不明京城的情况,迟疑不决。宋昌经过多方面考虑,力劝刘恒入都即位,不必犹豫观望,后来刘恒听从他的计谋,抵达京城,安然即位。鉴于他的功劳,刘恒在即位之初便封他为壮武侯。在文帝刘恒统治的二十三年期间,他一直备受重用,是一个响当当的重量级的人物。
而今这位功臣却置禁酒令于不顾,以身试法,皇上在感到震惊的同时,又十分气愤,决心抓住这件事不放,大做文章,想在群臣中,特别在功臣中,起到处理一人、教育一片的警示作用。
根据皇上的意思,有司拘禁壮武侯宋昌,该则消息在京城传开,好比晴天响了一声炸雷,一时间人声鼎沸,群情汹汹。许多老臣直接进入皇宫,为宋昌说情,而那些居住地离京城较远的老臣,无不通过上书的方式,向皇上讲情。面对浓浓的说情风,皇上不为所动,坚持依法办事。
从代国过来的几位大臣,以原郎中令张武为首,看皇上心如磐石,知道找他说无用,纷纷来到长乐宫,晋谒窦太后,试图采取迂回的策略,让太后说服皇上,从而达到网开一面、从轻处理的目的。
听说张武等代国老臣来了,窦太后心中自然明白三分,但她是个不忘旧情的人,在宫娥的搀扶下,颤巍巍来到大殿,接见他们。
一看到同他们一样变得苍老的窦太后,张武等人心中一酸,无比心疼地说:“太后,你老了。”
“岁月不饶人呀,刚记得与先帝在代国为朝廷戍边,眨眼过了三十多年,物是人非,哀家岂能不老?”回忆往事,窦太后心潮澎湃,感慨万端。
“我们不说,想必太后也知道宋昌以谷酤酒,触犯禁酒令,被有司拘禁。”
“在全国抗旱救灾的节骨眼上,皇上为了节省粮食,支援灾区,颁布禁酒令。宋昌顶风而上,以谷酤酒,事情办得不地道,常言说:不打勤,不打懒,就打你不长眼。这个情,哀家不好说啊。”
“念宋昌跟着先帝,栉风沐雨,生死相随,是咱的老班底,太后不能不出手相救,不好说也得说啊。皇上是有名的大孝子,除了你老人家能说动他,别的人很难说动他。”
窦太后为难地说:“皇上也有皇上的难处,大臣都不遵守国家法度,这个国家如何能治理好?哀家尽量给皇上说,皇上准与不准,哀家心中没底。”
张武等人要的就是太后这句话,他们见此行的目的已经达到,准备行礼告辞:“只要太后肯开尊口,皇上定会酌情处理。”
不料太后不让他们走,吩咐宦官去叫皇上。皇上接到母亲的通知,带着春陀,直奔长乐宫而来。他迈着大步进入大殿,一眼瞥见张武等人,心中立刻明白,暗暗冷笑不已。
皇上先给母亲请安行礼,然后与几位老臣一一打招呼,略事寒暄,各自落座。太后笑着对皇上说:“今天把你叫来,不为别的,壮武侯宋昌一时糊涂,没把握好尺寸,触犯禁酒令,看在他多年跟随先帝的份上,能否法外开恩,饶他一次?”
“母后,壮武侯宋昌身居要职多年,应该知道法律的严肃性,如果对他网开一面,其他人会亦步亦趋,竞相效仿。”皇上眉头稍微一皱,神色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