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人尽其才心里爽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韬文略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35章人尽其才心里爽

几天后,枚乘、邹阳、庄忌来到梁国的国都——睢阳,只见城内人烟辐辏,商铺林立,物阜民丰,但他们无心留恋这些,径奔王宫而去。

一听说枚乘、邹阳、庄忌来投奔梁国,久闻其文名的梁王刘武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亲自带着中大夫韩安国以及其他几个侍从,出宫相迎。

当枚乘他们三个人看到一个头戴金光闪闪冠冕、身穿鲜艳王袍的年轻人,带着几个侍从,正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向他们走来,他们知道这是梁王亲自来了,不由心中一热,惊喜万分,赶紧迎上去。等他们走近梁王,看到他鼻直口方,目如朗星,身材颀长,不由暗暗称奇。

来者正是梁王刘武,刘武是窦漪房太后的小儿子、皇上刘启的亲弟弟,在梁王刘揖骑马摔死后,由淮阳国迁徙梁国,统辖四十余城,梁国的土地都是膏腴之地,每年的赋税收入十分丰厚。

窦太后十分疼爱这个小儿子,皇上又这么一个亲弟弟,自然对刘武的赏赐十分大方,历年对他的赏赐数目达到不可胜计的地步,在梁国府库储积的金钱,积至亿万,至于金银珠宝、名贵产品,更是堆积如山,蔚为壮观,远远超过京师国库的储量。

梁国地处中原,东至鲁地,西通成皋,南极淮阳,北临黄河,中有惠济河从其境穿过,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见了大王,还不下跪。”侍从威严地喝道。

枚乘、邹阳、庄忌刚要下跪,刘武疾步上前,拦住他们,笑容可掬:“孤久闻三位大名,如皓月当空,如响雷贯耳,今日得见,真乃三生有幸,这些繁琐的礼节免了。”

“大王亲自出宫相迎,让枚乘诚惶诚恐,深受感动。从大王的身上,敝人亲身感受大王礼贤下士的情怀,名不虚传。”枚乘双手抱拳,拱一拱说,然后把邹阳、庄忌介绍给刘武:“这是邹阳,著名的散文家;这是庄忌,著名的辞赋家。”

“谢大王。”邹阳、庄忌抱拳相谢。

刘武频频颔首,高兴地说:“孤一下子得到三位大名鼎鼎的文士,喜如所望,喜如所望啊。”然后把一个身材魁梧、脸色凝重、眼睛不大却非常有神的男子介绍给他们:“这是韩安国,字长孺,胸有韬略,腹有良谋,文武兼备,乃国之栋梁。”韩安国现任梁国中大夫,是成安人,早年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学说,博览群书,远近闻名,后来到睢阳居住,任梁王幕下中大夫,成为梁王身边的得力谋士。

韩安国与枚乘、邹阳、庄忌分别抱拳,相互拱一拱,客气地说:“久仰,久仰。”

“幸会,幸会。”枚乘、邹阳、庄忌分别抱拳,朝着韩安国拱一拱,礼貌地答道。

进入王宫,各自找准位置,纷纷坐下。宫娥迈着轻盈的脚步,走到每个人的面前,捧上一杯散发着清香的茶水,然后退出去。

刘武呷一口茶水,热情洋溢地说:“三位能离开广陵,来到睢阳,让孤的王宫蓬荜生辉,孤从来没像今天这么高兴过。”

枚乘激动地说:“枚乘能得到大王的亲自接待,五内深感不安,至于大王对臣等的夸赞,有些过誉,盛名之下,难副其实,惭愧,惭愧。”

邹阳、庄忌像枚乘一样,对刘武的热情接待深表感谢。韩安国看着他们,眼睛眯成一条细缝,想了好长时间,不解地问枚乘:“枚兄,恕在下唐突,在下心里有一事不明,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何疑惑?但讲无妨。”枚乘点点头,矜持地说。

“如果论贫富状况,梁国没有吴国富裕,据在下所知,吴王刘濞待三位不薄,三位为何舍弃优厚的待遇,而来到梁国呢?”

枚乘坦率地说:“枚乘也好,邹阳、庄忌也好,都不是忘恩负义之臣,不是嫌贫爱富之人,之所以三个人同时离开吴国,来到梁国,是因为朝廷大力推行削藩之计,惹怒吴王,吴王正在串联诸侯,准备起兵谋反,我写了《谏吴王书》,邹阳写了《上吴王书》,劝谏吴王维护朝廷,不要谋反,无奈吴王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我们三个人感觉跟着吴王谋反,只能自取灭亡,因而转投梁王。”说罢,从自己的行囊中拿出《谏吴王书》,呈给刘武。见枚乘这样做,邹阳从自己的行囊中拿出《上吴王书》,呈给刘武。

刘武看了两篇谏章,满眼放光,兴奋地说:“两篇谏章字字珠玑,句句良玉,真乃传世之作。”说罢,把两篇谏章通过侍从转给韩安国,脸色变得异常凝重,担忧地说:“长孺,这两篇谏章写得太好了,吴王谋反的消息太重要啦。”

韩安国阅读罢谏章,对刘武说:“大王,这么重大的消息,朝廷不一定知道,咱们必须赶紧派快马,上奏朝廷。”然后心中释然,从厚厚的胸腔长吁一声,对枚乘、邹阳、庄忌说:“看了谏章,在下弄懂三位为何舍弃优厚的待遇而来梁国的原因。”

几个人热情谈论,到了时晌,刘武把枚乘、邹阳、庄忌三个人让进膳食房,亲自作陪,痛痛快快,吃了一顿。

次日,枚乘刚起床,简单洗漱,王宫的侍从便来找他,让他火速到王宫去,说梁王召见他。

枚乘不敢怠慢,骑上马,随着侍从,来到王宫,只见梁王刘武早恭候他了,不由上前几步,行礼问安,然后等着梁王发话。

刘武笑眯眯地说:“孤拜读过先生的《七发》,这是一篇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的辞赋,孤十分欣赏。”

“谢大王夸奖。”枚乘尽管年纪老大不小,但听了刘武的夸奖,脸色绯红,有些不好意思,嘴上谦虚地说。

“先生一路劳顿,孤本意想让你多休息几日,无奈时间太紧,不得不委屈先生,请先生见谅。”

“只要大王需要臣,臣随时听从大王的召唤。”

刘武走至枚乘的身边,亲昵地拍着他的肩膀头,轻声说:“孤想请你、邹阳、庄忌三个人住进招贤馆,每天亮相,给天下人做一个活生生的广告,这比孤喊破嗓子如何如何招揽贤才更有效。”

此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枚乘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在各诸侯国享有崇高的威望,充分利用他的名人效应,吸引各方人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想到自己能起这么大的作用,枚乘很高兴,觉得梁王刘武脑子活络,想法聪明,于是满口答应,愿意带着邹阳和庄忌,住到梁国设置的招贤馆,配合梁王,宣传造势:“臣明白大王的良苦用心,用现实说法证明大王渴盼贤才之情,此举实乃英明之举。臣相信,该举措一旦实行,各种人才将蜂拥而至。”

“孤本来挂着招贤馆馆长之名,丞相轩邱豹、中大夫韩安国分别任副馆长,具体由韩安国负责,孤想让你、邹阳、庄忌重新担任孤的文学侍从,食禄六百石,不知你意下如何?”刘武的一双眼睛像星星一样明朗,饱含无限的期待。

“诺。”枚乘一诺千金,觉得自己和邹阳、庄忌初来乍到梁国,没有尺寸之功,梁王授予六百石的食禄,待遇尽管不算很高,属于中等收入,但让他心里暖洋洋的。他是重感情的人,也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觉得自己、邹阳、庄忌到招贤馆,正好发挥各自的作用,或许对梁国大有裨益。

枚乘从王宫返回住处,刚刚落座,邹阳、庄忌上前围拢他,好奇地问道:“大王找兄长何干?”

“给咱弟兄仨找了一份不错的差使。”枚乘满脸带笑,也不隐瞒梁王召见他的情节,娓娓道来。

“什么差事?”庄忌急不可耐地问。

“咱弟兄仨仍当梁王的文学侍从,分别食禄六百石,住到招贤馆招贤,如何?”

庄忌骤然变色,苦笑着说:“这与吴国的待遇一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待,兄长为何满口答应?”

邹阳却不同意庄忌的观点:“大王之所以让咱们弟兄仨住到招贤馆,是想让诸侯国的其他人才知道,大王爱才、惜才和用才。再说了,咱弟兄仨来到梁国,没有尺寸之功,便享受六百石的食禄,该知足了。”

枚乘一笑,指着邹阳说:“还是邹阳脑子转得快,看问题全面。梁国当前缺的是什么?不是官员,不是金钱,而是人才,各种各样的人才,既包括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军,也包括把国家治理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循吏,同时包括吟诗赋词下笔如神的文学家。而咱们弟兄仨,在诸侯国小有名气,梁王让咱们住进招贤馆,食禄六百石,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对咱们可谓格外倚重,无非想让天下人看一看,连枚乘、邹阳、庄忌这样的人都能招致他的麾下,还有什么人不能呢?这招棋匠心独运,棋高一筹,下得大气,下得高明。”

“兄长别说了,庄忌知错,愿意前往。”经邹阳、枚乘这么一说,庄忌马上意识到这项差使的重要性,连连摆手,止住枚乘的话头。

三个人统一思想,带着各自的行囊,来到招贤馆。一进招贤馆,他们不由为招贤馆的气势所折服,回廊曲折,树木蓊郁,每天都有南北往来的人到这里应聘,如愿者兴高采烈,静候安排,失意者神情黯然,摇头离去。

负责招贤的副馆长韩安国看他们来了,赶紧迎接,热情地说:“大王通知在下,说三位大人要住进招贤馆,于是在下已作了妥善安排,请三位大人先到里屋暖和一下。”

“不客气。”稍微寒暄,枚乘三个人走进里屋,只见全馆的人员都集中在这间宽敞的屋子。韩安国把全馆人员给三位一一做了介绍,然后威严地对全馆人员说:“从今往后,枚乘、邹阳、庄忌是咱们的贵客,你们要尊重他们,为吴国招来更多的贤才。”

“诺。”屋内响起震耳欲聋的声音,把屋顶震得嗡嗡响。

枚乘看着一张张朴实的脸,代表邹阳和庄忌,即兴表态:“受大王委托,在下以后要与诸位共事,希望大家同心同德,为国举贤,为国选材,则大王幸甚!梁国幸甚!!”

“愿意同心同德,为国举贤,为国选材。”

“散会。”韩安国小眼睛环扫大家,果断宣布。

大家陆陆续续走出房间,韩安国亲自带枚乘他们,去认新住处。新住处每个人两间房子,一间卧室,一间书房,宽敞舒适,让他们眼睛为之一亮。

从此,枚乘、邹阳、庄忌三个人住进招贤馆,与韩安国默契配合,相得益彰,吸引许多有识之士,他们纷纷涌入梁国,投到梁王的麾下,如能文能武的丁宽、忠心伉直的傅柏、机诈百出的公孙诡以及善于谄谀的羊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