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削藩策》的出台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韬文略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24章《削藩策》的出台

晁错接连升任,接连侦办几件大案要案,天遂人愿,顺风顺水,因而更加大胆,锐意改革,把“削藩”提到政治日程上。

汉高祖刘邦早年曾封韩信、彭越、英布为王,借助他们的力量平定项羽,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谋反理由迅速铲除这几个异姓王。但他惩戒秦朝实行郡县制制度,到天下大乱的时候无人“镇抚四海,承卫天子”的教训,分封刘氏宗亲为王。

这些刘氏诸侯王享有治军、治民、自任官吏以及征收租税、开采矿山、捕捞鱼虾、煮水为盐的特权,形式上受朝廷节制,但拥有直接施政郡县的独立地位,诸侯王所占跨州连郡,一王多达数十城池,所占土地与朝廷所控土地基本相当。随着时间的流逝,诸侯王日渐骄横起来,处在边远地区者,甚至与匈奴、东越交相往来,对大汉朝构成巨大威胁。

早在文帝执政的时候,贾谊给文帝上疏《治安策》,指出诸侯国越大,越容易谋反,如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国越小,越不容易谋反,如长沙王25000户,势力太小,不敢谋反。高祖解决了异姓王的问题,但刘氏诸侯王随着年龄的增大,正在逐渐摆脱朝廷派过去太傅、丞相的控制,日益强大,产生新的隐忧。因而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建议文帝推恩布德,变大诸侯国为若干个小诸侯国,造成各诸侯国“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的态势,国家小了,力量弱了,自然会遵守道义,不敢骄横跋扈,用以削弱诸侯势力。鉴于济北王、淮南王先后谋叛,文帝采纳贾谊之计,三分淮南,七分齐地,两次成功削藩。

削藩是大汉朝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然而一旦落到实处,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统治者煞费脑筋。因而贾谊建议文帝削藩,文帝转移话题,与他谈论鬼神,王顾左右而言他。

晁错年轻的时候,因才华横溢而备受文帝关注,文帝特意让他辅佐太子刘启。与贾谊一脉相承,晁错也向文帝提出削藩的主张,因为削藩维护中央集权,是消除威胁皇权的有效策略,当即受到文帝的表扬,这说明削藩本身并没有错。令他纳闷的是,文帝却迟迟没有下文。没有下文,并不能代表文帝不想削藩,因为文帝深深明白,削藩触动天下诸侯的根本利益,在具体付诸实施时,充满巨大变数和风险,觉得削藩欲速则不达,必须慎之又慎,实行仁政德化。即使吴王刘濞多年称病不朝,文帝不仅不加追究,反而赐以几杖,纵容姑息。

刘启与文帝有所不同,早在他做太子的时候,对诸侯势力的日益膨胀大为不满,对晁错的削藩主张大为欣赏,决心在自己即位之后,更弦易辙。

文帝去世后,刘启即位,在智囊晁错的推动下,锐意改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变更大汉律三十六章,强化中央集权。由于新法的执行触动诸侯们的根本利益,他们深为不满,制造流言蜚语,攻击新法。同时,由于晁错在改革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与朝中那些奉守黄老思想的老臣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因而诸侯们和那些奉守黄老思想的老臣对晁错深为不满,成为典型的反对派和保守派,对晁错这个改革派处处掣肘,处处抵制。

改革与削藩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力,遭受到诸侯们与黄老派的坚决抨击,面对朝廷内部黄老派与诸侯们甚嚣尘上的反对,刘启不为所动,坚决支持晁错。

就这样,一场改革与反改革、削藩与反削藩的残酷斗争即将展开,一场朝廷与诸侯之间、改革派与保守派、反对派之间的血腥斗争即将上演。

公元前155年八月丁巳,刚刚当了御史大夫的晁错,便给皇上上了自己酝酿已久的《削藩策》,所上议案,大略如下: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这是一篇充满大胆、刺激和冒险的奏章,在奏章里,他客观分析齐、楚、吴三个诸侯国国力强大,与朝廷势均力敌的危害性,一语道破吴王刘濞诈病不朝、图谋不轨的隐秘,提出削藩的必然趋势以及迟削藩不如早削藩的预测。

皇上看了,心中异常欣赏晁错的削藩观点,认为他对时局的分析透彻而又准确,高屋建瓴,远见卓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皇上接连看了三遍,方才对晁错满意地说:“卿的奏章写得太好了,朕非常欣赏。”

晁错跪在地垫上,焦躁不安地说:“尽管皇上支持臣,可诸侯们、大臣们纷纷指责臣,说臣误国、乱国和害国,臣几乎招架不住。”

“反对派为何对卿群起而攻呢?”皇上皱着眉头问。

“因为臣主张改革,因而触怒黄老派;因为臣主张削藩,因而触怒诸侯国。”说起保守派和反对派,晁错慷慨陈词,语调激昂。

皇上歪着头,仔细想一想,觉得晁错说得很有道理,不由舒展眉头,豁然开朗,清亮地说:“从根上来讲,卿的主张与朕的想法吻合一致,朕全力支持。”

晁错声情并茂地说:“没有陛下的支持,改革一天也进行不下去,削一郡一县也削不了。”

为坚定晁错削藩的决心,皇上用不容动摇的口气说:“无论是谁,都难以动摇朕削藩的决心,海枯石烂,此志不移。”

“只要有陛下这句话,臣虽刀锯在前,鼎镬在后,无所畏惧。”晁错双手伏地,磕了两个头,用以表明自己削藩的决心。

尽管刘启与晁错的思想达到统一,而如何统一群臣的思想,刘启心中没有把握,一直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毕竟朝廷里黄老派占据多数,众口不一,群情汹汹。最后,他决定把三公九卿、列侯、宗室们全部召集起来,共商削藩大计。

在朝堂上,常侍春陀根据皇上的旨意,宣读晁错的《削藩策》,等他念完,群臣们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怎么?朝廷要削藩啊?”

“这是皇上的主意,还是晁错怂恿皇上?”

“这分明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

“削谁的藩?削谁的藩,谁不着急,不给你拼命?只恐怕诸侯联络,聚众造反。”

“看吧,朝廷有好戏看喽。”

“晁错连升好几级,连续办理大案,像邓通、袁盎之类的人物都被他扳倒,在皇上面前红得发紫,气焰正盛,咱都惹不起呀,惹不起能躲起,至于削藩,由他与皇上折腾去吧。”

“少说话,少种蒺藜,明哲保身。”

皇上看下边叽叽喳喳,议论纷纷,不由“咳,咳”干咳两声,笑着说:“晁卿一篇《削藩策》,道出当前天朝所面临的问题,不知众卿对此有何评价?”

沉默呀,沉默,一阵难堪的沉默,没有人敢站出来进行赞成或驳斥。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政治氛围,皇上纳闷了:“不让众卿说的时候,众卿纷纷议论,到了让众卿说的时候,众卿反而保持缄默,这是怎么了?”他看一眼丞相陶青,朗声问道:“陶卿,你意下如何?”

陶青知道,削藩是晁错的主意,从文帝时代就开始鼓吹,但由于事关重大,被文帝长期搁置,主流舆论并不看好,到了皇上即位之后,晁错利用与皇上的师生关系,削藩之策才重见天日。看皇帝征询他的意见,陶青赶紧离开坐垫,手执笏板,走至中央,躬身答道:“削藩大计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局,弄不好地动山摇,臣心中没有考虑成熟,不敢骤然表态。”

皇上又征询其他几位大臣的意见,回答似是而非,模棱两可,与陶青的态度如出一辙。

没有反对意见,没有赞成意见,这个迹象异常诡异,意味深长,说明皇上没有意识到群臣集体沉默背后隐藏的危机,说明他严重脱离群臣。反对意见的缺失,比充满反对意见更可怕。

只有晁错一个人,觉得这次朝会取得空前的成功,他抬起头,用一双大眼睛静静地看着朝堂,心里不免有些沾沾自喜。

正当晁错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大臣离开自己的坐垫,手执笏板,来到丹墀前,朝皇上深深一躬,朗声说道:“臣对晁大夫《削藩策》不敢苟同,持有异议。”

这个大臣一语既出,立即把群臣的目光吸引过来,大臣们心里暗暗说:“唉,也只有他敢据理力争。”

晁错定睛一看,原来是詹事窦婴,窦婴字王孙,是窦太后的堂侄子,虽未列三公九卿,却依仗窦太后之势,不畏晁错。

皇上脸色平静地问:“卿有何异议?”

窦婴从容自若回答:“臣对削藩并无异议,因为削藩符合朝廷根本大计,是朝廷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在文帝时期曾有两次成功削藩的先例。”

“那你为何说对晁大夫《削藩策》持有异议?”

“臣只是对晁大夫削藩所采取的办法持有异议。”窦婴不慌不忙,走至晁错的眼前,侃侃而谈:“晁大夫削藩所采取的办法是刻意搜罗诸侯日常犯下的罪过,然后削其郡作为惩罚,这是一种硬碰硬的办法,容易激起诸侯们的怨愤。”

听了窦婴的话,晁错也从自己的坐垫离开,用挑衅的口气说:“照窦詹事这么说,朝廷对诸侯骄横不法可以听之任之,姑息养奸。”

“非也,相反臣对那些违法的诸侯深恶痛绝,只是削藩大计正像陶丞相说的那样,牵一发而动全局,弄不好地动山摇。”

“如今四海宾服,天下归心,窦詹事所言,岂非危言耸听?”

窦婴见晁错强词夺理,心中不由一阵厌恶,扭过身来,重新走至丹墀前,对皇上说:“文帝之所以两次成功削藩,是因为他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计,推恩布德,怀柔为主,绝非直接找各诸侯国的碴,削夺他们的郡县。这是文帝当年将晁大夫的建议束之高阁的根本原因,倘若贾大夫现在活着的话,也未必同意晁大夫的《削藩策》。”

晁错也走至皇上的对面,辞色不挠:“诸侯削亦反,不削亦反,终归是国家安全隐患。”

“诸侯之势,与朝廷势均力敌,倘若朝廷把他们逼急,他们联合造反,兵逼长安,陛下将何以善后?臣早年担任吴国丞相,深知刘濞剽悍绝伦,绝非一盏省油之灯。”

“这是恐吓,殊不知天威震怒,将士用命,何惧之有?”

窦婴与晁错在朝堂上哓哓不已,辩论不休,把皇上的脑袋都吵大了。皇上觉得他们说得各有道理,果断制止他们争吵:“你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说得都有道理,至于是否削藩?还应从长计议,今天庭论到此为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