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与百姓同事稼穑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韬文略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93章与百姓同事稼穑

三天后,长陵附近几个村的农民迁移到长陵,长陵令按照人口多少租给他们多少不同的土地。得以租地的农民像喝了甜蜜似的,开始精心耕耘向往已久的土地。

四月,物候换新,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嫩绿的树芽,由南向北,次第渐进。黑色的小燕子展开双翼,不辞千里,回到阔别已久的长安。

在这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刘启在几十名侍卫的保护下,与治粟内史惠、中大夫晁错、常侍春陀一道,对咸阳原农村进行视察。

在金色的太阳照耀下,皇帝专用的大纛显得异常耀眼,只见它迎着暖和的春风,呼啦啦猎猎飘扬,象征着皇家至高无上而又不可侵犯的权威。结实的毂轮碾压在乡间道路上,发出隆隆的声响。御马扬起脖颈上的鬃毛,撒开钉着铁掌的四蹄,一路飞驰。

侍卫们前呼后拥,有的肩挎弯弓雕翎箭,有的手持银光闪闪的长戈,有的腰佩插在皮鞘的宝剑,娴熟地不停地吆喝着坐骑,宽大的屁股在锃亮的马鞍上很有规律地上下跳动。

刘启坐在车上,面带笑容,神情怡然,看着道路两旁绿油油的禾苗,在暖风的吹拂下,像波浪一样,由近及远,一波一波向前推进,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感受。他禁不住扭过头,高兴地对治粟内史惠说:“惠卿,麦苗长势喜人啊。”

“这都是陛下统驭有方、惠及百姓的结果。”治粟内史惠双手抱拳,向前一拱,不失时机恭维皇上。

“朕虽然不能与先帝相比,但朕并不糊涂。朕自即位以来,并没有采取多少惠民的措施。卿对朕有些过誉。”刘启尽管有常人的一面,喜欢听恭维话,但他头脑清醒,不为所惑,颇有自知之明。

惠深有感触地说:“陛下即位七个月,在朝政异常繁忙的情况下,根据国家形势,及时颁布让贫瘠地方的百姓迁移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的诏书,而且拿出长陵的田地租给百姓耕种,足见陛下的圣明之举和仁爱之心。凡是得到陛下恩顾的百姓,无不称颂陛下的德政和仁政。”

一阵春风吹过刘启的脸庞,黑黢黢的胡须随风飘动,只见他一双澄澈透明的眼睛射出两道明亮的光芒,笑着说:“这道诏书颁布之后,也不知道落实得如何?朕天天坐在未央宫政事堂,听大臣们左一个莺歌燕舞、天下翕然的禀报,右一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奏章,完全成了一个高枕无忧、万事大吉的太平天子,总感觉心里不踏实。朕想到长陵,亲眼所见,亲身所历,掌握真实情况,方才放心。”

“陛下圣明,臣等不及。”惠听了皇上的话,心说皇上真是一个聪明的国君,谁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那是自寻死路。

“又来吹捧朕。”刘启指着惠的鼻尖,哈哈一笑。

马蹄哒哒,毂轮滚滚。君臣二人一路谈得很投机,时不时开怀大笑。等他们来到长陵,得到消息的长陵令早已领着一群穿戴整齐的官吏和差役,立在道路两侧夹道欢迎。

“吁。”随着驭手一声长喝,皇上的车辇戛然而止。刘启缓缓走下车辇,长陵令和一群官吏、差役拜倒在地上,三磕九拜,齐声喊道:“臣等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卿等平身。”刘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

长陵令站起来,上前问道:“陛下此行,要到高祖庙上香吗?”

刘启矜持地点一下头说:“此其一。”

“陛下主要想到长陵租地看一看,看租地是否落实到农户?请长陵令头前带路。”中大夫晁错站在一旁,说出皇上此行的根本目的。

“诺。”皇上如此爱民,长陵令心中一阵激动,俯首领命。

在长陵令的导引下,刘启来到高祖庙,上了香,拜了祖,然后驱车来到横贯长陵的渭水河旁,只见一群农夫正弯着腰,在地里专心拔草。

长陵令大步走到田埂,扯开嗓子喊道:“郝老五,马天亮,皇上来看你们了,快休息一会儿,别拔草了。”

听到喊声,郝老五、马天亮直起腰,一看田埂站着一群官员,其中他们熟悉的治粟内史惠夹在其间,不由走出田地,走到近前。

长陵令指着身穿一袭衮袍,头戴一顶镶嵌珠玉天平冠的刘启,笑着说:“这是陛下。”

郝老五、马天亮赶紧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嘴里喊道:“草民郝老五、马天亮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快快请起。”刘启是一个平易近人的皇帝,亲自把二人搀起。

郝老五、马天亮近距离看到皇上,心情无比兴奋。他们跑到地边,扯开喉咙,大声喊道:“乡亲们,皇上来看咱老百姓了。”

“皇上来看咱老百姓了。”这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乡亲们停下手中活,哗啦啦涌上前来,把刘启围在中间,黑压压跪了一地,忙不迭地磕头,齐声喊道:“草民叩见陛下,祝陛下万岁,万万岁。”

“平身。”能与这么多的百姓近距离接触,刘启感到异常新鲜和亲切,觉得比在宫中听群臣山呼万岁强多了。

常侍春陀觉得这样人多嘴杂,难以问清情况,就对乡亲们冷静地说:“乡亲们,为了保证陛下的安全,同时也为了保证陛下能够充分了解民情,请乡亲们留下几个代表,其余的返回地里,该拔草的仍然拔草,这样好不好?”

“好。”百姓们听了春陀的话,觉得有道理,但都想给皇上说几句话,不愿意离开皇上。

在官员们的劝告下,百姓们恋恋不舍看着皇上,心中充满无限遗憾,一步一回头,回地里干活。他们纷纷说:“看到皇上,好像看到先帝,贤明仁慈,体恤百姓。”

“乡亲们好,乡亲们辛苦。”皇上面带微笑,一双大眼睛闪着兴奋的光芒,向散开的人群频频招手致意,看得出来,他很激动,很高兴。

郝老五、马天亮、牛海民、陈志明等人作为代表留下,感到分外光荣,因而心情分外激动。

刘启和悦地问他们:“你们原来在什么地方种地?”

面对至高无上的皇上,郝老五并不怯场,不卑不亢首先回答:“我们世世代代原来在长陵附近几个村子里种地,土地贫瘠、水源不足一直困惑着我们。”

马天亮补充说:“为了生计,我们曾到治粟内史府反映情况,希望能迁移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治粟内史惠插话说:“这种情况在全国很常见,具有代表性,因而本官把这个情况及时禀奏皇上。”

“治粟内史惠卿及时把这个情况禀奏朕,朕让大臣们在朝堂上作了充分的辩论,一致同意百姓们从土地贫瘠、水源不足的地方迁移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多打粮食。”刘启回忆起当初情形,扬起两道浓黑的眉毛。

“陛下心系百姓,为民着想,真乃一代圣君。”陈志明嘴唇上下翕动,心中充满感激之情。

“尤其陛下下旨租借长陵之地,让我等愚钝的草民始料不及。”牛海民一提到租借皇陵重地,心中涌起一阵热浪,热血沸腾。

刘启挥着强有力的手势说:“皇陵重地虽然关系到皇家的尊严,几十年来一直神圣不可侵犯,但朕细想一下,觉得闲置不是个法子,不如租借给百姓,让利于民,造福于民。”

中大夫晁错由衷地赞叹道:“只有陛下勇于改革,才让百姓感到朝廷的恩典,即使贤明爱民的先帝,也没有这个魄力。”

“朕怎敢与先帝媲美,先帝一生宽厚仁慈,急民所急,忧民所忧,乃国君之典范。”一提到父皇,刘启谦虚地说:“朕今天深入农村,深入百姓,就是为了效仿先帝,了解民情,关心民瘼,不知各位有何想法,不要保留,尽皆道来。”

郝老五是个心里藏不住事的人,听到皇上让百姓提想法,坦率地说:“陛下,草民说话素来率真,不拐弯抹角,草民以为陛下自登基以来,还没有皇恩大赦。”

马天亮眼睛一眨说:“如果能赐民爵一级,岂不是锦上添花!”

“二位说得极是,朕自登基以来,由于忙着其它事务,没有及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这是朕的疏忽,朕返回宫里,即予施行。”刘启一听,想了想,旋即呵呵一笑,表示认可他们的建议。

“赐民爵一级能顶许多钱呢。”郝老五、马天亮、牛海民、陈志明几个人情绪高涨,纷纷议论。

“还有什么?”

“草民一时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慢慢想。”刘启看着他们,觉得他们率直、淳朴、善良和可爱。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