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淳于意悬壶济世 - 大汉王朝之文景治世 - 韬文略武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61章淳于意悬壶济世

公元前167年五月,在临淄发生一起医生看病看死人的大案,促进汉朝司法改革,废除沿袭多年的野蛮残暴的肉刑。

故事的主人公淳于意家居临淄,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年轻的时候看到人们为病魔所折磨,脸上露出痛苦不堪的表情,不停地呻吟,甚至不停地哀嚎,引起他极大的同情心,经常一个人倚门长叹:“我如果是一个医生,救死扶伤,解除病者的痛苦,让他们一个个健康活着,那该多好呀。”有了这样的想法,他暗暗立下学医的志向。

学医必需先拜师,淳于意留心打听,打听到同郡的阳庆精通医术,医道高深,在当地德高望重,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备受人们的尊重和称颂,遂生倾慕之心:“我如果能当他的弟子就好了。”

认准人之后,他携带一份厚重礼物,在一个晴朗日子里,骑着高头大马,挈带两个家仆,风尘仆仆,赶到一百里之外阳庆居住的地方,登门拜师。

阳庆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一看淳于意性情柔和,温文尔雅,热爱读书,心中自带几分喜欢。他笑眯眯地问淳于意:“年轻后生,能不能告诉老朽一声,你为何要学医呀?”

淳于意看着这位在当地享有很高声誉的名医,心中充满崇拜之情,脸上露出虔诚的神色,清亮地说道:“每当我看到病人非常痛苦的时候,心就碎了,如果能把救死扶伤、悬壶济世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我将死而无憾。”

“志向可嘉,孺子可教。”阳庆一抛胡须,瞪大一双眯着的眼睛,这是一双虽然老但却不昏花的眼睛,用一种慈善的口吻说:“行医是积德行善的好事,只要有爱心,有韧劲,持之以恒,一定能赢得百姓的拥戴。”

“师傅,收我为弟子吧!”淳于意用执着的目光看着阳庆,诚心诚意恳请。

阳庆爽快地说:“按照传统规矩,老朽的绝技传内不传外,但老朽年过七旬,膝下没有儿子,也不忍心让这门绝技失传,我看你心地善良,喜欢读书,决定把它传给你。”

淳于意连忙跪倒地上,磕头感谢:“谢师傅收我为徒,我将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争取早日学有所成,造福于民。”

“起来吧。”

“谢师傅。”

淳于意让家仆拿出礼物,无非是几瓮窖藏多年的老酒、几匹做工精细的丝绸以及自己学习生活的费用,诚恳地说:“这些是弟子孝敬师傅的,请师傅笑纳。”

阳庆高兴地说:“弟子来就来吧,拿什么东西,太庸俗了,不过既然从百里之外的临淄拿来了,师傅只好收下,放到府上,让咱师徒俩共同享用吧。”说罢,吩咐家人照单全收。

淳于意扭头吩咐家仆:“你们回去吧,告诉家人,我在这里都好。”家仆已完成自己的差事,便告辞淳于意,返回临淄。

淳于意留在阳庆处,开始心无旁骛学习医学知识,由于他谦虚好学,潜心钻研,很快进入角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阳庆发现淳于意人品端正,心地善良,勤奋聪明,便把自己平生所学毫无保留传授给淳于意。他拿出《黄帝内经》、《扁鹊脉书》以及《五色诊病》等,晚上给淳于意讲解理论,白天让淳于意临床观摩,从望闻问切,到每一味草药使用以及如何推拿针灸,手把手传授,不厌其烦,耐心细致,从来没有大声嚷过他,努力让他做到融会贯通。

寒来暑往,三个春秋,淳于意苦读不辍,手不释卷,即使过节日,也从来不回家,一心一意扑在学习上。无论钻研博大精深医学理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给病人治病,他悟性极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尤其是他不急不躁,精益求精,给阳庆给病人留下深刻印象。

看他学有所成,阳庆把他叫到身旁,笑眯眯地对他说:“淳于意,你是老朽最得意的弟子,三年如一日,刻苦攻读,专心致志,已经掌握医学精髓,该出师了。”

淳于意无限留恋地说:“师傅,你医术精湛,让弟子终身受益,弟子愿意跟你一辈子,不舍不弃。”

“你的情意师傅领了,但你的要求师傅却不能答应,师傅已经把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你,你可以出道了。令师傅感到欣慰的是,你博闻强记,对疑难杂症颇有心得,超过师傅的水平,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着自己得意的弟子,阳庆脸上露出骄傲的微笑,不吝褒奖之词。

“师傅。”淳于意眼圈一红,还想说什么,但被阳庆摆手制止住了。

阳庆伤感地说:“人就是这样,有生就有死,师傅老了,将不久于人世,不能再造福于民,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你好自为之吧。”

师徒结束谈话。几天后,淳于意收拾行李,告别师傅,踏上返回临淄的路上。杨柳依依,喜鹊喳喳,淳于意满面春风回到家里,见过贤惠的妻子和两个心爱的女儿,感到格外温馨。

妻子笑着问他:“夫君,这次回来,是否就算学成?”

“可以这么说。”淳于意用一双明亮有神的眼睛看着妻子,只见妻子脸如桃花,分外灿烂,胸中的情愫砰然而起。

“爹,我们太想你了。”两个女儿一人牵着他一只手,撒娇说。

他抚摸着她们的头顶,无限怜爱地说:“爹这次回来,再也不出去了。”然后,他把自己的学习情况以及未来打算告诉妻子与女儿。

几天后,他让匠人打造一块“悬壶济世”的匾牌,高高地挂在门楣上。

“淳于意开门行医了。”邻居四坊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临淄。

临淄的百姓听说后,纷纷登门求医,一时间门庭若市。来者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淳于意都笑脸相迎,一视同仁,热情接待,从来不嫌贫爱富。

淳于意不仅医德高尚,而且医术相当精湛,往往能准确预料病情的发展,其中为齐国侍御史成看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成是齐国侍御史,突然得了头痛病,一时痛得他呲牙咧嘴,连夜不停地呻吟,不停地叫唤。

家人看成头痛难忍,便用担架抬着他,送到淳于意的医房。淳于意看他的病情比较重,赶紧让他的家人七手八脚把他移到干净的病床上,亲切地问:“怎么了?”

“哎呀,哎呀,痛死我了。”成双手捂着头,一声接一声叫唤,一张脸因为痛疼而扭曲变形。

“哪儿痛?”淳于意询问成,成指着自己的头,喘着难闻的粗气,回答说:“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儿痛得厉害。”

“把右手放下来。”淳于意用和善的眼光看着成,轻声对他说:“让我给你切脉。”

成把右手从头上放到床上,伸给淳于意,左手仍然搭在头上,嘴里含混不清地喊着。淳于意把住他的脉搏,仔细听着,脑子里不停地分析思考,神情那么专注,那么认真,须臾,他把手挪开。

成痛苦地问道:“先生,我的病情如何?”

淳于意安慰成说:“小病,很快就会好起来。”听了淳于意的安慰,成的心里好受许多。

淳于意把成稳住,把成的家人叫到另一个僻静的地方,皱着眉头说:“刚才我同着病人的面,没有敢说实话,请问一下,成这几天是否饮酒?”

家人用埋怨的口气回答:“天天饮酒不断,醉醺醺的,没有节制。”

“这就对了,成的病因在于饮酒过度所致,眼下他的肠胃生了一个坏疽。”淳于意极有把握预言,好像他钻进成的胃肠,看透似的。

“那如何办?”家人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淳于意,希望他能够妙手回春。。

“我实情告诉你,成的病到第五天头部就开始肿胀,到第八天便呕脓死亡,我给你开几副草药,回去让他按时服下,能减轻他的痛苦,但挽救不了他的生命。”淳于意把成的病情如实告诉他的家人。

成的家人心里一阵难过,泪光闪烁说:“先生能不能救成一命?”

淳于意长叹一声说:“本人才疏学浅,确实无能为力,你回去准备后事吧。”

家人拿了几副草药,把成抬回家里,按时服药,果然到第五天,头部开始肿胀,到了第八天,开始吐脓,并吐出一条长长的虫子,不治身亡,验证了淳于意的预言。

成的家人虽然因为失掉亲人而陷入悲痛之中,但淳于意准确无误的预言,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感到淳于意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人,逢人便讲,就这样你传我,我传你,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让淳于意名声鹊起,享誉临淄。

一提起他,人们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他的医术和医德,竟然被当地官府与百姓传为神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