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时尚解读(2)
第2章时尚解读(2)
时尚不是时髦。时髦是时尚的一种表现,但本身并不是时尚。时尚之人不一定时髦,有的时候,时尚的思想更为重要。时髦之人也未必时尚,世上外表时髦内心却顽固腐朽的大有人在。
时尚的本质,应该是人们对文化和生活进行深刻反思后大胆的追求,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激励,是个性可见性的提升和张扬。因此,时尚与否,不是浮于表面的叛逆,更在于内在思想的自省,在于“内在”与“外在”的统一。
所谓时尚,不一定是社会的主流,但也不是对主流的全盘否定。时尚只是在肯定主流的基础上超前半步,是对主流的继承和发扬,是发扬之后的准主流。时尚之所以能形成一种新的主流,就在于适度的超前,才能为目前的主流所包容,在一定的根基上,成长为一种号召力很强的力量,从而引领潮流。若太过于超前,也不叫时尚,反而可能被视为异端,终致抛弃。
时尚之人一定是热爱生活之人,热忱、浪漫、乐观、幽默,懂得享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过程的快乐是最重要的。
时尚之人也一定是批判主义者,包括对自我的批叛。正如没有绝对的真理一样,世上也没有绝对的时尚。敢于打破旧的时尚,倡导新的时尚,才是时尚人的时尚。时尚来源于时尚之人敏感鲜活的创造力。但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须像竞技运动员那样时时锻炼、时时积蓄,方能在竞技场上爆发出来。因此,时尚之人总是善于学习,在学习中进步。
时尚是社会飞速发展的证明。旧有的东西还未摒弃,新的东西还未完全适应,更新的东西已经出现……变化使社会呈现多元并存的局面。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都一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早在1918年,李大钊就在《新的、旧的》一文中指出了中俗和西俗并存的现象,他举例说:“一条窄路上,其间竟能容纳多个时代的器物:也有骆驼桥,也有上贴‘借光二哥’的独轮车,也有骡车、马车、人力车、汽车等等,新的嫌旧的妨碍,旧的嫌新的危险。”鲁迅也曾对此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如既许信仰自由,却又特别尊孔;既自名‘胜朝遗志’,却又在民国拿钱;既说是应该革新,却又主张复古;四面八方都是二重乃至多重的事物,每重又各个自相矛盾。”
今天的社会更是如此。
不过,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才格外绚丽多姿。
时尚≠流行
流行与时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时尚桀骜不逊,不拘于流行,流行却尽力追求模仿着时尚。
前一阵子以一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的雪村,已成了各路媒体伺候观众的当家菜。
前几年,京城的一道菜“羊蝎子”成了大街小巷里各饭馆的招牌菜。你有“羊蝎子”,我也有“羊蝎子”,羊蝎子便腥膻地四处流行,出现在街头的酒肆,乃至带星的酒店。吃过的人都知道,那不过是羊的脊椎骨而已,并没什么特别之处。而众人的消费也并没有依据自己真正的好恶,纯粹是从众心理作祟。
古时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而唐明皇好丰满,于是整个唐朝都以胖为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女性都尽量掩藏自己的性征,以平胸窄臀为美,如今的女性恨不得将全身剥光了宣告自己是女的,并且丰乳肥臀身材一流。
想来,环肥燕瘦不过都是一时之风。
流行如一段漂浮于生活河流表面的木头,一段漂走了,一段又来。
还记得侯德建的“酒干倘卖无”吗?不过是昨天的流行。
听过“翠花上酸菜”吗?这流行正在过去。
既然是流行,那么就会流逝。轰轰烈烈而来,静悄悄而去。流行不过是经济运营下的产物而已,背后是金钱和利益在驱动。
英国有一句古老的谚语:质美的布永远时尚。
时尚不随俗,时尚是经过艺术精心提炼的创意。时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经得起人们的品味和推敲。时尚比流行长久,比流行更具有内涵
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是时尚的,梵高的“向日葵”是时尚的,时尚而经典。时尚不随俗,时尚是经过艺术精心提炼的创意。不是谁都能创造时尚,不是谁都能消费得起时尚。时尚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经得起人们的品味和推敲。时尚比流行长久,比流行更具有内涵。
今天大多数人眼中的“时尚”,仅仅是对时尚拙劣的模仿。时尚极具自己张扬的个性,它是思想和美感创造出的典雅与高贵的形式,华丽而优雅。
时尚消费体现的是消费主体思想的深刻,审美趣味的极致。
我们拼命追随时尚,一不小心却陷入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