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士子之心
“阿娘!孩儿承认,这王延兴,在泉州是成了气候!”杜子原冷冷地说道,“可泉州对大唐来说,不过须臾之地!”“他可以以一群低贱之人治得了泉州,难道还能以这些人治得了越州、扬州、洛州?”
“总有一天,他必须向天下士子低头!”
杜子原狠狠地说道,话语之中的肯定,越发坚定。
可他滔滔不绝的话语之后,却之换来了老太太失望的一声叹息:“唉……”
“刺史曾经有机会夺越州,可他却不取。你可知是为何?”老太太问道。
杜子原没想过这节,他倒是只知道,王延兴领兵取了台州、温州和括州而不要,却让王潮的三弟王审知镇守。却不知道,王延兴还有机会取越州。他茫然地摇了摇头。
“那你可知,刺史得了漳州而不守的原因?”
问伙计有没有客房。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当时,他父亲,摆了香案,敬了天地,跟龙寿村的村老说过,杜家要凡事以龙寿村为重,即便日后杜家出息了,也要将盈余拿出来,反哺龙寿村。
杜二正在懊恼因为喝酒耽误了回家的事,摆摆手:“这些某都不要,你只管给某送点炊饼上来就好!”
“谁说某没见着指挥使?”杜二奇怪地说道,“某将阿娘的名帖才送进去,就领某见了指挥使啊!”
“却不是会吟诗作赋,夸夸其谈的世家子!”
说罢,进了里屋……
“错了!三哥儿!你从一开始就想错了!”老太太很落寞地说道,“为娘,便再和你说一次!”
想到这里……
那个时候,他父亲还在世,杜家由他父亲领着,一共,只剩下了二十多名同族。
“要治理地方,须得借助士子之力。可你所说的士子,从一开始,便没被刺史看在眼中。”
而龙寿村,也因杜家,由一个穷迫的小山村,变成了一处人人有余粮的山寨!
难道,他们当年对杜家的情,还没还够吗?
“现在童子班以三月为期,每年能出能写会算的童子,不下五百人,又从杨波军中退役、伤残的兵士作为地方百户……”
生意没做成,那伙计却也不懊恼,开心地答应着,出了客房们。
“为泉州刺史后,以办童子班的形式,扩大了规模!”
后来,父亲因病去世,杜家由母亲主持,目前也是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父亲当日的承诺。
现在,杜家仓中的余粮,便是三五年也吃不完!
“儋州、崖州和雷州,比起漳州更穷,那为何又要取了?”老太太又反问道。
现在想想,父亲的所作所为,确实,一直都没有违背过那些话。
老太太见儿子所想,与自己所想,已经完全不在一个调上,无奈地摇头,不再劝说。
杜子原坚决地摇头:“某没有忘记,但是,某心中所想着的,首先只会是杜家,然后才是龙寿村。”
想想,他就摇了摇头:“你给某送几个炊饼上来便好!”
杜二却没做这个准备。
“那些大家大族培养的士子,难道就不利欲熏心?”老太太突然话语一转,“你现在,一口一个杜家,想让杜家如何。可你还曾想过,杜家来龙寿村之时,所做的承诺吗?”
“他所需要的士子,是能为地方办事,知道经世济民之策的士子!”
“到了明年,他就能取交州、后年,就可以取广州,大后年,便是将江南东西两道、岭南等地全部占下来,也够人手!”
见了老娘,把老娘的名帖先还给老娘,然后,又羞愧地低了下头:“阿娘……儿子回来晚了,还请阿娘责罚。”
难道,杜家要为了龙寿村一直付出、付出、付出吗?
所以,但凡有人要出远门,去外面投诉,都是要自带铺盖的。至于出了房门,有没有骂娘,就不得而知了。
“那是因为漳州太穷?”杜子原疑惑地问道。
那伙计见状,谢过杜二赏光,又问:“楼下有厨子现炒的菜式,将军要不要去尝尝?”
他随伙计看了客房,别的都好,就是塌上空空如也。
便准备合衣凑合一晚,明早就出发回家。
可是,杜子原,却一直都不理解,父母为何要那般倔强!
想着,他点了点头,要了这间房,准备在房里休息。
“他还要你们这些大家大族培养的士子做什么?”
连小溪场都有炒菜了?杜二有些吃惊,着炒菜传的速度可真快。
客房自然是有的,只是,在唐代的时候,客栈里虽然提供铺位,却是没有床上用品的。
想想,那是杜子原他才十二岁,而杜二,也不过十五岁。父亲当年的原话,早就不记得了,可其中的意思,却始终不曾忘记。
那伙计响亮地答应了一声:“好嘞!”便往门外走,才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小店还有上号的佳酿、醇酒……”
杜家现在不可以为自己想想了吗?
一番长谈下来,杜子原木木地愣住了。怎么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