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京都调研之见闻 - 象牙塔逐梦 - 弹道无痕1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象牙塔逐梦 >

第72章京都调研之见闻

第七十二章京都调研之见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京都完成既定的学术调研任务后,还剩下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

“出去调研,除了学术上的收获,可以顺便游览风景名胜和人文景点,在饱览美好河山的同时,也是一个增长见识,了解风土民情的过程。”陈教授常常对我们说。

这次调研假,陈教授也多批了约一个星期的假,这是默许我们在京都这个大都市好好游玩一下,感受一下美丽的风景。

我跟米阳按照既定的计划,制定了详细的旅游最佳攻略,其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玩出效益。

我跟米阳去的第一站是颐和园。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其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京都的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与圆明园毗邻。

颐和园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我跟米阳走进颐和园,感到豁然开朗,这座大型的山水园林,有苏州园林的巧,也有江南水乡的妙,是一个集庭院、山水、楼台、阁榭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

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

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

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世界第一长廊”。

长廊之前是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有断桥残雪的风格。

我跟米阳走在昆明湖畔,清澈的湖水,楼台阁榭、绿树青山倒影在水里,湖中画舫在游弋,整个昆明湖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留念忘返。

看了颐和园美丽的风景,我跟米阳来到隔壁的圆明园。那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心痛的地方。

1860年10月18日,3000多名y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雾笼罩京都城,久久不能散去。

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几案均尽遭劫掠。

我跟米阳站在圆明园大水法的遗址旁,看到几个光秃秃的石头屹立在那里,其他的一切都被大火烧的无影无踪了。

我仿佛看到一百多年前,那群列强,正在向圆明园进犯的情景,他们罪大滔天,无恶不作。

那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屈辱的历史,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会被欺凌。

这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复兴不懈努力,不能让悲剧重演,不能在我们的手中丢失一片山河。

我们去的第三个地方是天坛。

天坛,在京都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朝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天坛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

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

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琼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天坛独特的建筑风格,不拘一格的色彩搭配,让楼台阁榭匠心独造,雄伟高大。

到了京都,长城是非去不可的。

在中国,黄河、长江、长城,是中国的地标,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

观赏长城的地方很多,但最著名的是八达岭长城。

我跟米阳一大早出发,直奔八达岭长城。到了长城脚下,看到长城如一条长龙蜿蜒在群山峻岭之间,颇为壮观,威武雄壮。

八达岭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八达岭长城为居庸关的重要前哨,古称“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

我跟米阳开始登长城,那蜿蜒的长城上,人络绎不绝,接踵而来,来八达岭的游客众多。

踏在青砖砌成的阶梯上,看着那长城那古老的墙砖,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和沧桑,在古代,就是靠这城墙抵御外来侵略,就是靠一个个烽火台传递信息。

“不到长城非好汉。”几个大字映入眼帘。

“快,到这里拍张照片,也算是一个到此一游的见证。”米阳提醒我。

我拿出相机,相互拍了一些照片留念。继续往上攀登,到了山顶,从开始往下走,从八达岭长城的另一个出口出来,算是完成八达岭长城的观光旅游。

到了京都,故宫博物院是非去不可的。

那是一个珍藏艺术瑰宝的地方,建筑的宏伟,字画雕刻的珍贵,世界罕见。

故宫博物院位于京都城中心,周围环以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

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名午门,北称神武门,左右为东华门、西华门,其中午门为参观入口,神武门为参观出口。

城内古建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布局与形制均严格按照封建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与营造,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为紫禁城前半部(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东西辅以文华殿和武英殿,统称为“外朝”,是明、清两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

三大殿建于高8.13米的3层汉白玉石台基上。

内廷,又称后寝区,为紫禁城北部皇室生活区域的统称。

这里以皇帝、皇后的正寝宫殿乾清、坤宁二宫为中央,东、西分布皇帝的便殿,和后妃们居住的东六宫、西六宫,以及皇子们生活的乾东五所、乾西五所等院落。

再向东为乾隆皇帝兴建起的太上皇宫殿院落宁寿宫区,外西路则是供太后、太妃们养老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区域。

我跟米阳走在故宫博物院内,看到金碧辉煌的建筑,栩栩如生的雕刻,名贵的书画和文物,让我们大开眼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