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集资
这一趟贺州之行,在惊吓之中光光回到家里就病了一场。
林氏是焦心不已,在床前守了两天光光才算是有所好转。
所幸的是韩得平也回家来了,一同回来的还有韩老头。
孝正去了青州府为官,所以府城的宅子里就剩下了韩老头居住,韩得平在府城的时候还好点,等韩得平忙起来的时候韩老头还是比较寂寞孤独的,所以韩得平回来的时候就把老爹一起接了回来。
到家才知小闺女病了,韩得平也是心疼又紧张,还亲自给小闺女熬了几次药,光光这才好了起来。
只是陈氏听说韩老头回来了过来找了几次,都被人拦了,韩老头都没见她,光光心下有了计较,韩老头还真是变了!
中秋节前孝延和唐城总算是从北方回来了,同时带来了好消息,他们找到孝周了。
一家人是喜极而泣,林氏紧紧的抓住孝延的手“你大哥在哪里?他过得好不好?你们怎么没把他带回来?”
唐城安抚着林氏“娘,大哥他一切安好,他在金台关呢,我们辗转了好几个边关城池,花费了不少人力物力才打听到的。”
“金台关?”韩得平也坐不住了“那你大哥咋没跟你们一起回来?”
孝延就说“爹娘,大哥他在三台总政都督的行军营里是个校宣副卫,轻易离不得营,我们也是费了好大劲才见了一面的。”
林氏并不懂校宣副卫是个啥“啥副卫!?”
光光就说“娘,校宣副卫是个武官职称,是个八品的散官。”
唐城点头“不错,他在冠军大将军账下听用,没有大将军的军令是出不了营的。”
林氏就哭了出来“我苦命的儿子啊,没事就好,没事就好。我们咋样才能见到他呢?”
这一分别就是七八年了,韩得平和林氏思子情切也是正常的。
孝延和唐城都面露难色,他们两都还是偷偷去见的孝周呢,行军营里军纪严明,不是普通老百姓想靠近就能靠近的。
光光想了想有了主意“爹娘,姐夫,二哥,我有个主意,听说北方天气恶劣,寒冷异常,咱们又是生产棉絮棉花的,咱们家最不缺的就是棉了。咱们给北方的将士们捐赠一些棉衣棉被,借着捐物资的事情可以一起去北方,咱们可以正大光明的去见大哥。”
“捐棉衣棉被?那捐多少合适?北方的军队可不少啊?”韩得平和林氏都是老实忠厚的性子,对于能力范围的事情还是持赞同态度的。
“几万套总该是要有的吧,咱们的棉花一年要产百万斤以上,这一点对于我们家来说就是九牛一毛。”
孝延却是皱眉头“这会不会太招摇了?咱们家毕竟是经商种地的,却搞那么大的阵仗……”
光光叹气“哥,就因为咱们经商种地,我爹和三哥还有着官职可以免去赋税,咱家一年挣多少钱朝廷能看不到吗?别人能不羡慕嫉妒吗?就因为咱们的家业越来越大,所以咱们得越来越小心才行。我们给北方将士军兵捐赠棉衣棉被既在能力范围内,又博取了好名声,也让朝廷和觊觎我们家财的人吃颗顺心丸。”
光光通过贺州府之行才深觉,树大招风的道理,而他们家还很弱小,不做点什么很难保住那么大的家产。
唐城点头“小妹妹说的很有道理。”
孝延也明白了妹妹的良苦用心“这几万套的棉衣得花多少时间才能赶制出来啊?”
光光微笑“过了中秋咱们就召集人手,日夜不停赶制冬衣棉被这些过冬的物资,爹还可以把这件事情告诉给窦大人,叫他想想办法给找找人手啥的。”
另一方面,光光没说出来的事情是,窦大人肯定会把这么一件好事上报给朝廷的,韩家又能在民间和朝廷里博得一波好名声,将来谁要是觊觎自家的家产想动韩家也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
过了中秋,韩家就散出消息,将拿出一年之中棉花一半的出产制作棉衣捐赠给北方保家卫国的将士军兵们,别说梨花镇的百姓了,就连那些乡绅和县衙当官的人都感到吃惊,感叹韩家的大手笔和仁义。
窦知府听韩得平说了以后果然欣喜,在整个府辖下地区大力招募会绣工的绣娘到韩家庄园上工。
光光先是拿出来了几千两银子采购了一批棉布,又招募了上千名绣娘缝制,这番动静也带动了村里的百姓们。
二叔公和里正就召集了村民们为了支持韩家大仁大义的善举,开始义捐。他们是大柳村的村民,也是受韩家影响最先富起来的第一批人,自然得力挺韩家的任何决定。
镇上稍微富裕的商户,像王掌柜家,柳老板家,游四爷家自然也是带头捐款捐物,其他的稍微有点脸面的人家自然是不能落于人后的,有家粮食行竟然是豪气的捐了千石粮食。
县太爷自是支持此等善举,带头捐了二百两白银后,县里其他的官吏大户们也都纷纷捐款捐物,像齐家都捐了一千两,还从齐家的布庄里免费拉了上百匹的棉布到韩家庄园内。
那些府城里的官员商户更是挤破了脑袋,想尽一切办法的送东西来,一来是为了博名声,二来是做给知府和朝廷看的,这种事情朝廷肯定不会充耳不闻的。
忙碌了两三个月,韩家赶制了五万套棉衣,两万床棉被,两万双棉靴,集资买购买了上万石粮食,最后又从自家的粮仓里运出了上万石的大米,和五千坛烧酒葡萄酒。
光是拉东西的马队大车都聚集了上千匹,拉车的队伍庞大又浩荡,比得上一对军队出行的排场了。
窦知府更是请了守备大营里的蒋参将带领二百军兵押后护送,而前面领头的则是唐老大和唐城父子带的一支队伍,后面两辆马车上坐着韩得平和林氏光光,孝延骑着马跟在车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