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短缺的人工
到了七月里,孝正在县里参加了童生试,开始的时候孝正是跟着镇上的老童生启蒙的,后来被县太爷破格录取到县学里读书。
一般情况下,只有考过了童生试才能进入到县学里,像孝正这种情况还是很少见的。
县学里的学生学问水平都是过的去得,就算最差的那也是有童生资格的不是?孙夫子是个有功名在身的贡生,教学水平自是不用说。孝正连考三场,名次算不上好,都在中等水平,但也顺利取得了童生资格。
这在大柳村又引起了轰动,因为孝正才十四岁,而整个梨花镇前些年最小的童生就属王旭了,他中童生的那一年还比孝正大一岁呢。
韩得平得了县里的官差得喜报是喜不自胜,光光也很高兴,只要再进一步,韩家就可以免交赋税了,到时候想买多少地买多少地。
韩得平的意思是想大摆酒席庆贺一下,被光光给拒绝了,因为孝正还小,才只是迈开科举上的第一步而已,而且孝正三场试的名额都不靠前,就更不能骄傲自满,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
韩老头听说了以后是激动的老泪纵横,跑到韩家的祠堂里是焚香祷告,再三感谢祖宗保佑。
韩家的祠堂在去年年底就完工了,选址就在韩老爷子家原来的旧房子上。
隔壁就是韩老头家,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盖上了瓦房,只有韩老头和韩得贵还住在泥坯房里。
开年的时候韩得富也买了块地说要建座宅院,韩得平给他多支了二百两的银子,让他帮忙把韩家老宅也翻盖上几间房子。
这不仅仅是整个大柳村的风貌问题,还关乎到韩得平的名声,不管怎么说也是亲爹亲娘,一直这么放着他们住老房子,别人也会说道。
韩老头的宅子就挨着韩家祠堂,新上任的族长二叔公就给韩老头和韩得贵父子派遣了任务,看守打扫祠堂,每个月给领发一石粮食,粮食的出处是由韩家众人平摊的。
这边二叔公和韩家众人得到了消息,也都去了祠堂,举行了重大的上文活动(上文即祷告上天,告知祖宗先人。)
另一边,韩家宅子里王掌柜家里派了人来送信,邀请韩得平夫妻到镇上赴宴,王旭过了府试中了生员了。
韩得平夫妻自是也替王家高兴,赴了宴过后,林氏就跟王袁氏说了想把侄女小菊说给王旭为妻的事情,王袁氏自然是没有不答应的事情,两家交换了庚帖,并约定了来年八月成亲。
过了中秋,韩得平就开始发愁,他去找了闺女“下个月就该摘棉花了,这一下子上哪里找那么多人?”
林氏也觉得犯难“这周围有空的人大部分都来上工了,下个月山楂,葡萄都要成熟了,这些有够忙碌的。”
仓房和工具早都准备好了,问题是想要招工这附近几个村子肯定是招不够了。
光光就想了个办法“咱们肯定不局限于只在咱们附近招啊,其他地方的也可以,每年九月咱们都要一批短工,大概可以做到年底的样子。七百亩棉花,七十亩山楂,三四亩葡萄,咱们好好算算打算要多少人?”
现在工坊里的长期工人有二百来个,还有一些长工,杂工,基本上都是附近村里的,一些村里的人尤其是韩姓族人,只要有能力的都提了管事了。村里还有治安巡逻队,就占去了二三十个劳动力,这些人是白天黑夜倒班巡查的,一是为了村子里的安全稳定,二是防止有外来人员偷盗农庄里的东西。
孝延去隔壁县开了铺子,开了新的绣工坊,装裱坊,还把韩得禄兄弟拉过去了一个开分店,专门做木工框架,成为韩记绣画的特有供货商。他们也带走了不少村里和周围愿意出外务工的人,等到九月一开始忙碌的时候,就出现了短时间内确人得现象。
韩得平就算了算“咱们种棉花的时候多半是自家下人种的,打叉追肥这些都没请外人插手,可是摘棉花可是大工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摘完了的,有先开花和后开花的,光是每天去这么大的地里都查一遍都能跑死人。咱们就是把家里所有下人都带去也忙不完,还有剥棉籽,晒棉花,收棉花,都是需要大量人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