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韶华易逝
林氏招了二十几名工人,开始领着人弹棉絮被褥,絮棉之类的。
另一边摘棉花,剥棉花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时间过了不久,朝廷就有新的政令下来,淮阳府的赋税恢复跟其他府城一样,做十交五。
老百姓是哀嚎声迭起,这就意味着地多条件好的人家只能勉强糊口了,而地少人多的人家就食不果腹了。一户有十口人的农民家庭,按照十亩地来算,一年亩产的粮食在两千四五百斤,现在做十交五的赋税来算就要上交一半的粮食。剩下的的粮食就算是顿顿喝稀粥,最多维持大半年,剩下的时间就得打饥荒挖野菜,这还是中等人家的生活水平呢,其他的就可见一斑了。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严苛的赋税下老百姓也会想其他法子,比如有些人家会把土地挂在有功名的人家名下,以逃避赋税,这叫做土地并有。
还有的人家会多租佃点土地,这也能够养家糊口,不管怎么说繁重的苛捐杂税下苦的只有老百姓,像镇上,城里的中上层人家是不受影响的。
而大柳村在附近十里八村是比较特殊的,因为村子里的大部分人家现在都不靠种地为生了,这两三年里有好些人家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地都不种了。一年全家人种十亩地,淮阳王在的时候赋税下调,吃饱饭的同时还能有结余,现在恢复朝廷征收税了种地是吃不饱饭了,而在韩家庄园里不仅仅一年一个人能够挣到十两银子,也不耽误家里多个人来同时上工,比种地划算的多。有的人家甚至会主动来找韩得平,问他还买不买地,还建不建作坊?
现在韩家的生意和作坊,都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人的事情了,村子里和附近几个村的人都巴不得他们家可以再兴旺发达一点,最好是可以开一辈子的那一种,他们也就一直有工作有钱赚。
这种情况下,光光就让老爹去找里正商量,果园后面的土地韩家出八两银子一亩购买,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大柳村子里的土地,连着前面的容家庄的土地。
土地本来的基本价格是在五两多一点,韩家愣是给抬到了八两,加上赋税的加重,村里人务工荒地的增多,韩得平不费力气的在果园左右和后面买下了三百亩土地。以至于后来,大柳村的村民基本上都是无地可种的,再想买只能去远的地方买回来了。
光光又做主把宅子西边的山楂食品作坊搬到对面果园旁边得大作坊里,把西边的作坊重新改建成住宅院子,因为韩家的奴仆佣人持续增加,这是专门为下人们修建的住处。
韩家的住宅就变成了带东西跨院的两进大宅子,占地八九亩地样子,往西绣工坊框裱坊,跟主宅之间隔了五亩的山楂林子。框裱坊西边是三十亩地的葡萄园,韩得平又把挨边的土地往西买了一百亩地,就连到了隔壁的大王村去了。
路对面就是七十亩果园,果园东边是一座占地三十亩的大作坊院子里,里面包含了酿酒坊,山楂加工坊,屠宰场,粉条场,葡萄酒坊,糕点房,现在又多加了两个,一个是处理棉花的剥籽场,一个弹棉坊。
庄园和作坊加起来有百亩地那么大,往后延伸是韩家新买的三百亩良田。韩家的宅子和作坊往村里去的路上两边就是村里的住宅,大部分都已经是青砖大瓦房,只有少部分几户还住着老房子,其中就包括了韩老头,陈氏和韩得贵一家。
到了年底,棉花基本就弹完了,天气转凉的时候韩得平就把棉絮以一百五十文钱一斤的价格给卖了,比镇上和县里的便宜了好几十文钱。
二十亩地的棉花大概卖了一千多两的样子,光光和林氏亲手合作做了两床厚实的被子,用的还是缎面的被面,柔软的雪缎做被里,是给贾御医做的。
在腊月里差了韩安带着几个随从,拉了满满两大车韩家置办的年货给送到贺州府去,有被子,棉衣,鞋子,烧酒,葡萄酒,葡萄干,山楂糕,山楂酱,还有不少卤煮的鸡爪啥的。
光光还给贾御医写了一封算不上好看的书信,她的字只能算得上是一般,绝对称不上好看。
今年天气冷,在腊月二十二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光光就让庄园里的工坊早点放假,吃了一次年夜饭,还给工人们都分发了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