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船是怎么沉的 - 踏沧海 - 夜半微风之老鬼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踏沧海 >

第一百四十三章船是怎么沉的

沉船沉船,那船是怎么沉的呢?

沉船就跟材质有关了,我们先不考虑里外双船壳和水密舱等现代科技的东西,就单说最初,为什么现在主流的钢铁船很久才取代木船,为什么现代渔船大多还是木船呢?甚至五十多年前的二战时期,很多航空母舰都是木质的。原因就是木质船不易沉没,弹性高,好打理,好修复,耐热等等等等。没空调和散热系统的情况下,那甲板晒得光脚都站不住人,甲板下咋待人啊?木船隔热效果好,散热能力强,导热性更差。这个很好理解,大夏天的你摸摸木头和铁栏杆,就知道哪个更烫手了。

有人说木头船便宜啊,也对也不对,民用船木头船的确便宜点,但军用的,比如二战时的航母甲板,那木头可比钢铁贵多了,木材有要求不说,加上战争消耗大,价格也往上翻了不少。

战争期间,你别说木头了,就是给军舰坦克涂料的刷子所用的猪鬃,都能造就各国巨富,比如以前国内的猪鬃大王古耕虞,那真是家财万贯。这可不是什么战争财,战争本来就是经济和政治问题无法解决的延续,所以它的本质就是要发财。

木头贵但好带好换,比如甲板遭到了轰炸,你要是带钢板,肯定不能是一大片,从甲板下运都运不上来,得成条放上去然后焊接才能使用,焊接的不到位了,飞机还不能起飞、人员奔跑、物资运输都会受到影响。木头就好弄多了,和木地板一样,拼就行了。

所以在二战时期美日海战中,才有日军飞机轰炸了一遍,发现美国航母完蛋了,转一圈第二遍准备雪上加霜轰沉时,才发现人家甲板恢复如初了。这在海军专业中叫损管,全称是损害管制,损管的差距也是美日海战,“小日子过得不错”们失败的重要原因。

美军的损管人员数量是日军的数倍,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人家换的起,就能二次起飞,倭人就得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空军没地方降落,耗尽燃油栽到海里。以小博大,以穷打富,看似体量相当,实则底蕴不同。

话说回来,木质船作为船体时,最大的优势则是不容易沉,木头自身的浮力,让船在轻微进水后仍然能行驶,即便是大船破个大洞,只要水抽的足够快,堵漏及时,就能继续航行。

海船又不是玻璃,碰都不能碰一下根本不存在,所以船必须耐造。钢铁的,需要有弹性,瘪了不怕,有坑不怕,别漏就行,木船自身弹性本就高,真漏了鉙上钉子堵上木板,甚至用布封堵,都能勉强靠岸。船舱里的水只要重量带来的压力不大过浮力,船就照样能开起来沉不了。

如今大船大多都是钢铁船只了,主要优势还是钢铁结构体积能更大一些,运载量更大,让货运效率更高,毕竟现代经济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为了避免钢铁船的种种劣势,像是双层船,就是外面有个壳里面还有个船壳,这样外面漏了,只要船不沉,外壳上面依然有空气,空气的气压甚至会顶住水不再涌入。还有里面有水密舱的,哪里漏了只要放下闸门,就等于堵住了,最多是船体倾斜一点而已,一旦控制下沉后又无法及时抽水,船长甚至会主动打开对称水密舱寻求平衡。

小船没有这些,所以现代小船,如渔船之类稍微远途一点的民用小船,大多是木船就能理解了,还是那句话好修耐造不容易沉。

现代社会,封堵技术不断增强,钢铁船也可以焊接和胶水封堵,尤其是胶水或者黏土封堵,只要洞不大,就像是个泡泡糖一样,黏上就能撑个十天半月的。

我自从上了海螺号后,奇奇怪怪的知识多了不少,而堵漏的本事彼得真是找了不少老水手,手把手教我,不然我从思密达国回来时,也不能晒的这么黑。这都是以前船员必备,出海二十个人里,怎么也得有七八个会堵漏的。

但随着现代航海资料完善,气象和导航越来越先进,各海域水文知识的互通有无,以及防患于未然的隔水、封堵技术,现在的新船员大多都不会堵漏了,一般谁有电焊证谁就得临时充当堵漏。

彼得抱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但其实可以理解,现在国内学开车还要先学修车呢,再往前倒腾,学开车更得先学会伺候师傅,端茶倒水帮师娘给孩子洗尿芥子,往后才能学擦车,再往后才是修车。可若是未来再过多少年,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汽车普及了那么配套的汽修厂也会多起来,估摸着到那时候新司机换个轮胎都不一定会了。船也一样,越来越先进了,没有迫切需要了,往往一项技能就会被淘汰,虽然这可能是保命的本事。

木船、钢铁船特性各不相同,沉船的反应也就不一样了。木船既不脆弱,也很早就有抽水机,那时候基本是人力水泵,同样是机械抽水,只是动力是人而已,不像很多外行想象的拿盆舀,那得弄到啥时候。

大型海船中,钢铁船如果是船舱进水,封闭太慢或者进水太快,导出进水过多,就会一头轻一头沉撅起来,然后船只上方建筑歪斜,最后从中间段裂开。断开后的钢铁失去完整性,随着冲击回旋,在水里就会被肢解部分或者松动,这也导致了钢铁船通常只留有大型部件,其他部分散落海床漂流各处,最终成一团烂泥的情况。

木船则不会,破个大洞直接呼呼灌水,最终重力大过浮力,就像一个开口的瓶子咕嘟咕嘟就沉了,所以当然会完整一些。就算是侧翻,理论上木帆船也会完好一些。

但为什么实际上木帆船很多也是稀碎一片呢?那时候再无幸存者的情况下,发现船可能沉没了,大多是发现了残骸,结合失踪信息推断出船沉了。而沉船事故一般是碰到了大风浪,而不是触礁。礁石只会把船撞个窟窿,或者在船舷侧面挒一个大口子,整个船还相对较好。但大风浪往往会直接把船撕成碎片。所以船沉没的时候,船已经不完整了。

偶尔可能发现一艘相对完好的古代木沉船,就很具备考古价值,但我们发现了两艘,是触礁吗?这里没有礁石群啊,也没有移动的冰山,那是什么把船撕开大洞,或者扯断木船,让它沉没的呢?又是什么让经验丰富敢于跑远洋的水手们来不及抽水,眼睁睁的看着船沉下去的?

我赶紧拿出这两艘木船的扫描图,有点吃惊的问正在吃饭的大家:“这洞是怎么搞的,为什么这两艘沉船的伤痕这么像?这样的洞,船会沉吗?”

“啊?”阿拉萨端着饭碗走过来,他开始没在意,撇着眼看了过来,饭就这样含在嘴里,慢慢顺着口水落下,落回碗里,他的眼睛都直了,过了半天才喷着饭叫道:“神呐,这究竟是什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