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视偏见:高谈阔论的“事后诸葛”
后视偏见:高谈阔论的“事后诸葛”
有经验不一定总是好的,因为我们会因此高估自己的知识,而经验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曾经知道或是可能知道的事而已。
假设你是狂热的足球迷,正在观赏最后的决赛。现在的比分为0:0,时间只剩下3分钟,你支持的球队在此时赢得了点球的机会。你心里有一种获胜的预感,看着明星球员把球放在点球点,助跑,踢球……“咦?”过了一会儿,你大叫:“可恶!我还以为赢定了呢!”
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与说明已经发生的事,这两者截然不同。事情发生之后,每个人都能自信满满地给予解说。证券分析师最擅长此道,无论股市如何变化,他们总能滔滔不绝。股价上涨,代表景气复苏的预测结果带动了投资人的买气;股价下跌,代表股价已经提前反映出经济的衰退,或者国际政治又浮现出新的疑虑。即使只是微幅变动,他们也能找到说词(至少可以说是股价出现了技术层面的调整)。
事实上,股市变化多端又很复杂,再优秀的分析师也很难预测一切,这一点投资人想必心知肚明。这和世上没有多少预言者,却有一大堆历史学家的道理是一样的。与其靠分析师预测比赛胜负赚取赌金,不如把其当作比赛解说员来得轻松。
人们习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赋予某种意义,并认为这是必然发生的结果。所以我们会以为如果事先知道某些信息,应该也能预测后来发生的事。
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在公司会议上向老板或主管说明分析结果,没想到上司却说“这些我们早就知道了”。无论你多么努力准备,无论你的报告内容多么精彩,结果只得到这一句话。主管一听到报告内容,立刻觉得那些分析是他们早已知道的事。
这有一个秘诀,下次提交书面报告或出席公司董事会议时,先邀请在场人士预测你接下来要说明的分析结果。这样做能充分展现你的分析结果的独创性,也很容易让大家明白你的分析结果和他们一开始的直觉有什么不同。
其实,“事后诸葛”的决策偏差几乎出现在每一次董事会议上。明明“事后”才知道,但上司看到下属的分析结果时却误以为自己早就猜到了。发生某件事之后,我们并不觉得自己先前只是隐约觉得有可能发生,而是觉得先前早已料中。
“当初预告的大灾难”也不例外。四架飞机穿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许多人事后回想,认为当初早有明确的征兆——阿拉伯人自愿接受飞行训练,许多针对美国的恐吓和阴谋看来都像本·拉登及其同伙的作为,几个月前秘密机构发出警告……现在回想起来有许多明显的征兆,不少人甚至觉得“9.11”恐怖袭击事件应该是可以预测的。
果真如此吗?阿拉伯人想在美国考飞行驾照并不奇怪,很可能只是想成为飞行员;秘密机构发出警告,到后来却什么也没发生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没有人知道危险不危险。
话说回来,即使专家明白无误地告知了某一风险,大家也往往不为所动。例如,在有涨潮风险的海岸地带修建观光设施而砍掉红树林(红树林是天然的防风堤);洛杉矶的居民明知自己住在地震带,也不离开洛杉矶……
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大量信息,渐渐无法分辨哪些才是重要的。即使接收到的信息强调了逐步逼近的风险,我们也不觉得那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到最后依然难逃一劫。因为大家很难想象,不确定的风险能摧毁自己身边真实的一切。
不过,历史并不在意这一切。罗列所有过往发生的事,每件事的发生都属必然,因果关系明确,没有任何反驳余地。所以在回想过去时,当初无法想象的事物,也变成是可以预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