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告示:是什么让劝说变成了怂恿
负面告示:是什么让劝说变成了怂恿
在美国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国家公园里,游客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告示:“你继承的遗产每天都在减少,每年有14吨硅化木失窃,尽管一次只捡一小片。”看来,经常有游客把公园的硅化木带回家,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到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公园为了禁止这种行为,于是竖起了告示牌。虽然这样做的初衷是好的,但设计告示的人却不明白利用负面案例的弊端。这样的告示让人们看到了不当行为的普遍性,于是对这种行为更加漠视。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实验。
为了证实负面劝说的影响,科学家在亚利桑那石化森林国家公园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制作了两种内容的告示:一种是负面性的告示,传达了偷窃行为的普遍性,上面写道“很多游客偷拿了硅化木,破坏了公园内的自然景观”,文字旁还配有几位游客弯腰拿木片的图片;另一张告示只是单纯地告诉人们偷拿木片是不对的,上面写道“为保护本公园的自然环境,请不要带走园内的硅化木”,文字旁是禁止游客偷拿木片的图案(即在游客偷拿木片的图案上画了个大大的红色圆圈外加斜杠)。此外,科学家并没有在园内所有景区都贴上这两类告示。但是对那些没有贴告示的地方,科学家也在进行暗中观察。
在未惊动游客的情况下,科学家把做好记号的硅化木放在园内的各个通道上。以此来观察各个通道上硅化木的失窃情况。
最后的实验结果出乎公园管理方的意料:未张贴告示的地方木片失窃率为2.92%;贴有负面告示的地方失窃率高达7.92%,仿佛是在鼓励偷窃;而张贴禁止类告示的地方失窃率仅为1.67%。
这个实验表明,人们容易按大多数人的做法行事——即使多数人的做法是错误的。
类似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健康中心或医院在候诊区公示爽约的病人人数,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来,病人的爽约率反而越来越高;政客们责备冷漠的选民,以为这样能让人们多投票,结果却适得其反。
让我们再来看看维斯·舒尔茨和一些研究人员做的一个调查。
首先,研究人员征得了加州300户家庭的同意,对这300户家庭每周的用电量进行记录。研究人员会查看各家后院或屋旁的电表,对其每周耗电量进行测量。之后,他们会在每户门前挂个小牌,写上这户人家与周围住户平均用电量的比较结果。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研究人员发现,知道自己用电量超过平均线的用户们,后来的电表走速降低了5.7%。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原先用电少的家庭,他们的用电量反而增加了8.6%。看来大多数人受“中间吸引力”的影响。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原来的做法是否值得提倡,他们都会努力缩小与平均线的差距,朝中线标准靠拢。
那么,怎样防止言行正确的人们知道自己不在中线标准后,做出向它靠拢的行为呢?
也许可以给他们贴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以表示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赞赏。因为社会的赞赏除了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认可以外,还会对他们的心理满足感产生积极意义。
为验证这一办法是否有效,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增加了一个步骤,那就是根据每户耗电量与平均水平的比较结果,在反馈卡片上加上笑脸或哭脸的图案。门前被贴上哭脸的家庭,也就是那些用电量较大的住户,不管是在门上贴哭脸标志之前还是之后,都把自己的用电量降低了5%。而那些门上贴笑脸、用电量较低的住户的反应却令研究人员印象深刻。未贴笑脸前,他们的用电量如前所述上升了8.6%,贴上笑脸之后,他们的用电量仍然保持在平均线以下。
以上实验告诉我们,社会常态会像磁铁一样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同时,我们也知道了怎样才能让言行正确的人不受负面的社会常态影响。
当说服过程影射不当行为的普遍性时,说服效果可能就会和你的初衷相违背了。因此,说服过程中最好避免运用反面案例,而应该从正面进行劝说。另外,为防止言行正确的人受到负面的社会常态的影响,还可以对言行正确的人表示赞扬或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