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外加报酬会降低内驱力 - 微行为心理学 - 金文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微行为心理学 >

德西效应:外加报酬会降低内驱力

德西效应:外加报酬会降低内驱力

薪金管理,运用巧妙,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但如果一味依赖薪金的外在刺激,却也未必能事事如意,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住着一群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老人根本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然后告诉他们:“你们使劲地喊,我将给每一个叫喊的人一些奖励,并且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每次,他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等到孩子们已经习惯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便开始逐渐减少给他们的报酬,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叫喊,老人一分钱的奖励也不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从此再也听不到这群孩子大声吵闹了。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支撑,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在理由。

关于人的这个心理特点,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

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无报酬;

第三阶段,在休息时间,被试者能够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检验其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的指标。

实验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很努力,但在第三阶段继续参加解题的人数很少,说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被试者中有更多的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说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这就是“德西效应”。

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并且认为学习是件很有趣的事情。靠外在理由支撑的行动是不会长久的,只有自动自发才是长久之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