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技巧法:与生俱来的趋善心理 - 微行为心理学 - 金文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微行为心理学 >

标签技巧法:与生俱来的趋善心理

标签技巧法:与生俱来的趋善心理

包汀火车厂的董事长撒慕尔·华克莱曾说过:“假如你尊重一个人,那么一般情况下,这个人是很容易诱导的,尤其是当你显示出你尊重他是因为他有某种能力时。”

总之,你若要在某方面去改变一个人,就把他看成他已经具有了这种杰出的特质。莎士比亚曾说过:“假如你没有一种德行,就假装你有吧!”更重要的是,要公开假设或宣称他已有了你希望他有的那种德行。

有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由于人多,他们上车后位子上已经坐满了人。但是,这位妇女旁边,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正躺着睡觉,一个人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用手指着那个男青年,想让其把座位让给自己。谁料,男青年却假装没听见,依旧躺在那里睡觉。这时,那位妇女用故作安慰的口吻对孩子说:“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就会把座位让给你的!”听了妈妈的话,小孩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几分钟后,那个男青年一副似乎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站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座位让给了母子俩。

小孩子单纯地索要,男青年并没有让座,而妈妈一句安慰,却赢得了男青年主动而客气地让座。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这位妇女之所以能成功,妙就妙在她对那位男青年采取了“标签技巧法”。她给男青年贴了一个“高尚”的标签: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小伙子听后,趋善心理使得他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于是就主动给这对母子让了座。

“标签技巧法”(labellingtechnique),即公开给他人贴个“标签”,表明他具有的个性、态度、信仰或其他特点,然后再提出符合该标签特点的要求。为了不担虚名,他人就会同意你的要求。研究人员理查德·叶兹(richardyalch)做过的一个实验能表明“标签技巧法”在说服他人投票上的作用。

理查德随意告诉一组选民,从他们的兴趣、信仰或行为看,他们会积极参与投票和政治活动。另一组选民则被告知他们的政治积极性一般。实验结果表明,前者不仅自认为比后者更优秀,在一周后的选举活动中,其出席率也比后者要高出15%。

当然,政治以外的场合也可以运用“标签技巧法”,事实上,许多商业场合和日常生活中都能用到这一技巧。比如,你给某人下达了一项工作任务,但他担心不能胜任。这时,你告诉他对他很放心,因为他是个优秀的员工,前几次类似的任务他都完成得很出色。这些话将会帮助他重拾信心。

老师、父母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引导孩子,孩子会不负众望的。我们发现,当老师表示喜欢想把字练好的学生时,学生们就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练字,尽管他们知道不会有老师在周围看。

航空公司也经常用到这个方法。航班结束时,机组人员会告诉旅客,“感谢您在众多航空公司中选择了我们”。这是在利用变形的“标签技巧法”暗示旅客,他这么选择是有原因的,而原因就是对该公司的信任。这样的心理暗示更加深了信任度。同样,你也可以告诉客户,他们的选择是对你和公司的信任,对此你十分感激并会不负所托。

最后请注意,这种方法如果用得不好会产生负面影响,跟其他技巧一样,它必须被诚实地使用。也就是说,所贴标签必须符合事实。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