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奋发图强 - 黑白结界传奇 - 无有一二三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黑白结界传奇 >

第52章奋发图强

自那次因柳青云之事与众人起了争执,又经历了探寻真相路上的诸多波折后,李云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越发刻苦发奋地学习起来。

每日天还未亮,当整个傲来国的大街小巷都还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只有那打更人的梆子声偶尔传来时,李云便已经悄悄起床了。他的屋子十分简陋,一张破旧的书桌靠着窗边,桌上堆满了各类书籍。他轻轻点亮那盏昏黄的油灯,微弱的灯光在黑暗中摇曳着,映照着他那坚毅的脸庞。

李云坐在书桌前,翻开一本本经史子集,时而轻声诵读,那朗朗的读书声在寂静的屋子里回荡;时而眉头紧锁,细细思索着书中所蕴含的深意。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便会在纸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来,准备等去书院时向先生请教。

在书院里,别的学子课间休息时都在嬉笑玩耍,或是谈论着一些趣闻轶事,唯有李云,依旧坐在座位上,手不释卷。同窗张宇走过他身边,看到他那副专注的模样,忍不住打趣道:“李云,你这也太拼命了吧,别到时候学成书呆子了呀,哈哈。”

李云只是微微抬头,看了他一眼,便又低下头继续看书,淡淡地回应道:“我与你所求不同,我只想多学些知识,莫要再如从前那般懵懂无知了。”

张宇讨了个没趣,撇撇嘴走了。而李云丝毫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养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云的学识进步飞速,无论是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还是蕴含治国方略的史书典籍,他都能信手拈来,见解独到。很快,他在学问上便超过了身边的同龄人。

一次书院组织的学问比试中,先生出了一道极为刁钻的题目,涉及经史子集多个方面的知识,众人都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作答。而李云却不慌不忙,沉思片刻后,便挥笔在纸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自己的见解,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让先生看了都不禁连连点头,当众夸赞他道:“李云这孩子,如今学问大有长进,这般刻苦钻研的劲头,实乃你们众人之楷模啊,望你们都能向他学习。”

众学子听了,有的心中暗自佩服,可也有不少人心里泛起了酸意,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就爱嘲笑李云的人,虽然嘴上不说,心里却想着别的法子来挖苦他。

尽管李云在学问上已经崭露头角,但他平日里生活节俭,穿着打扮总是透着一股土里土气的劲儿,这便成了那些心存嫉妒的学子们嘲笑他的把柄。

一日,众人在书院的庭院中集合,准备去听一位大儒的讲学。李云像往常一样,穿着那身洗得有些发白的青衫,衣角处还有一处小小的补丁,不过他自己倒是毫不在意,昂首挺胸地站在人群中。

这时,赵轩凑了过来,故意提高了声音说道:“哟,李云啊,你看看你这一身,都快赶上街边的乞丐了,咱好歹也是在书院读书的,你就不能讲究点穿着吗?也不怕丢了咱书院的脸面呀。”

周围的几个学子听了,顿时哄堂大笑起来,那笑声在庭院里格外刺耳。

李云看了赵轩一眼,平静地说道:“我来书院是为求学问,又不是比穿着打扮的,衣衫破旧些又何妨,只要心中有学识,比什么都强。”

“哼,就你会说,学问再好,出去也是个没见识的土包子,怕是连那些达官贵人的门朝哪边开都不知道呢。”另一个学子也跟着嘲讽道。

李云微微皱眉,心中虽有些不悦,但他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冷笑一声回应道:“你们这些整日只知道嘲笑他人,却不思进取的人,又有什么资格来评判我呢?我所求的,是能明事理、辨是非,为这傲来国做些有用之事,而非像你们这般只看重这些浮于表面的东西。”

这话一出,那些嘲笑他的学子们顿时哑口无言,面面相觑,可心里却越发不服气,想着日后定要再找机会好好奚落李云一番。

而李云早已不再把这些嘲笑放在心上,每当翻开书本,那一个个文字就仿佛是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他在其中找到了真正值得自己追求的东西——知识与真理,相比之下,众人的闲言碎语就如同那过眼云烟,丝毫影响不到他那颗坚定向学的心了。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旱,如同一只无情的大手,狠狠地打破了傲来国原有的安宁。

原本肥沃的土地渐渐干裂,一道道深深的裂痕就像大地张开的干渴的嘴巴,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迅速枯萎,田间地头原本生机勃勃的景象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芜与死寂。

城里的情况也愈发糟糕,粮价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蹭蹭往上涨。往日里能轻松买到的米面粮油,如今变得无比珍贵,普通百姓们望着那飞涨的价格,只能无奈地叹气,很多家庭已经开始面临断粮的困境。

在这艰难的时局下,饥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聚集在城中的大街小巷,面露菜色,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起初,他们只是哀求着官府能开仓放粮,救救他们这些快要饿死的百姓,可官府却迟迟没有回应。

随着饥饿感的不断加剧,一些饥民的情绪开始变得激动起来,终于,一场饥民暴动爆发了。他们手持着简陋的农具,呼喊着口号,朝着官府的粮仓涌去,那场面混乱而又悲壮。

傲来国的官府见状,立刻派出军队前去镇压。一时间,喊杀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城市上空。那些手无寸铁的饥民又怎是训练有素的军队的对手,在冲突中,众多饥民伤亡惨重,鲜血染红了街道,那凄惨的景象让人不忍直视。

李云和妹妹租住在城边的一个小房间里,靠着平日里李云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些钱粮,兄妹俩暂时还能免于饥寒之苦。可看着窗外那些饥民的惨状,李云的心中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重得喘不过气来。

“哥哥,外面那些人好可怜啊,我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呀?”妹妹一脸担忧地看着李云,眼中闪着泪花。

李云眉头紧锁,面露痛苦之色,轻轻摸了摸妹妹的头,说道:“妹妹,哥哥也想帮他们,可咱们这点钱粮,也只是杯水车薪啊,根本解决不了这么多人的困境。”

李云站在窗前,望着外面混乱而凄惨的景象,心中陷入了深深的挣扎。他深知这场大旱带来的灾难已经让傲来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而那些饥民们,不过是为了能活下去才不得已发起暴动,如今却落得这般下场,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

他想起自己在书中看到的那些贤明之君治理国家的故事,在灾荒之年,总会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与民共渡难关。可如今的傲来国,官府却如此冷漠,只想着用武力去镇压,这怎能不让人心寒呢?

“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这些百姓受苦受难吗?我学了这么多的学问,难道此刻却毫无用处吗?”李云喃喃自语着,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成拳,指甲都深深地嵌进了肉里,可他却感觉不到疼痛,满心都是对现状的无奈与悲愤。

这时,书院里的同窗王磊找到了李云,看着李云那一脸愁容的样子,叹了口气说道:“李云,我知道你心地善良,看不得那些百姓受苦,可如今这局势,咱们又能做些什么呢?这是官府该管的事儿,咱们还是顾好自己吧。”

李云猛地转过头,看着王磊,眼中满是怒火,大声说道:“王磊,你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我们身为傲来国的子民,又在书院学了这么多学问,怎能在百姓受苦之时只想着自己?若人人都如你这般冷漠,这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可言?”

王磊被李云这一通呵斥,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反驳道:“李云,你别太天真了,就凭咱们,能改变什么?那官府的决策,岂是咱们能左右的,你可别冲动行事,到时候惹祸上身啊。”

李云冷哼一声,说道:“我不怕惹祸上身,我只知道,若是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这傲来国怕是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我定要想办法做点什么,哪怕只是能帮到一个百姓也好。”

王磊见李云心意已决,知道自己再劝也没用,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离开了。而李云则又陷入了沉思,思考着自己究竟该如何去帮助那些饥民,如何才能让这混乱的局面有所改变。

经过一番思索,李云决定尽自己所能,先为那些饥民提供一些吃食。他和妹妹商量后,拿出了家中大半的钱粮,又找了几个平日里相熟的、心地善良的邻居帮忙,在城边的一处空地上支起了几口大锅,开始熬粥赈济饥民。

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饥民朝着这边涌来,他们眼中满是渴望与感激,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那能救命的一碗热粥。

李云看着那一张张消瘦而又充满期待的脸,心中满是酸楚,他一边帮忙添柴煮粥,一边对饥民们说道:“大家莫要着急,人人都有份,虽然这粥不多,但也能先填填肚子,咱们一起想办法,定能熬过这艰难的日子。”

“多谢公子啊,公子真是大好人,愿上天保佑公子。”一位老者接过粥,颤颤巍巍地说道,眼中闪着泪花。

“是啊,在这乱世之中,还能有公子这般好心人,真是我们的福气啊。”其他饥民也纷纷附和着。

然而,李云的这一举动,却引来了一些人的不满。那些平日里就看不惯李云的学子们,又开始在背后嚼舌根了。

张宇阴阳怪气地对众人说:“哼,李云这是想出风头呢,就凭他那点钱粮,能救几个人啊,还在那大张旗鼓的,真以为自己能当救世主呢。”

赵轩也跟着说道:“就是,说不定他这是故意和官府作对呢,官府都没管的事儿,他倒好,私自赈济饥民,我看他是要惹麻烦了。”

可李云根本不理会这些闲言碎语,他只想着能多帮助一个饥民,就是多做了一份好事。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百姓也纷纷加入了施粥的队伍,队伍越来越壮大,施粥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了起来。

李云等人的施粥之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饥民的困境,但也引起了官府的注意。官府的官员们觉得李云这是在公然挑战他们的权威,扰乱了他们所谓的“秩序”。

一天,几个衙役气势汹汹地来到了李云施粥的地方,为首的衙役大声喝道:“都停下,谁允许你们在这儿私自施粥的?这成何体统,扰乱了城中的治安,你们可知罪?”

李云站了出来,毫不畏惧地说道:“各位官爷,如今城中饥民众多,大家都快要饿死了,官府又迟迟没有作为,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帮助这些可怜的百姓,何罪之有?”

那衙役冷笑一声,说道:“哼,你一个小小的百姓,有什么资格来评判官府的作为?这灾荒之年,自有官府的安排,哪轮得到你在这儿自作主张,赶紧把这些东西都收了,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周围的百姓们见状,纷纷围了过来,替李云求情。

“官爷,求求您了,李公子这是做好事啊,您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