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小姑娘没料到顾西会这么问,便有些气急败坏的说:“我不过好奇一问,你们不愿说就算了。”
顾西姐弟相视一眼,俱都明白了对方眼中的猜测。
顾佑看门见山道:“你是那位县令大人的后人?”
这个小姑娘刚刚看着小书房的眼神,里头的哀伤那是藏都藏不住,若说她跟那位县令没有直接关系,顾西是一百个不相信的。
顾佑是个极细心之人,自这位小姑娘醒来,她的一言一行他全看在眼中,岂会猜不到这位姑娘对这个宅子的复杂感情。
小姑娘不料顾西姐弟一猜一个准,当下竟有些慌神,坚决否认道:“县令大人?我大哥只是县丞,怎么成了县令大人的后人呢。”
夏姑娘一定不知道,她急着否认的时候,看向小侄儿的眼睛中满是歉意。就好像她在撒什么弥天大谎,很是对不住一心依恋她的小侄子一样。
这下,倒是换顾西姐弟不解了。顾西抱着手问道:“你怎么不求我们去救你的家人?”
一般不是该一心为家人谋算,才是人之常情么,怎么这个小姑娘竟然只求他们去找侄子,却半点没提到家人。
小姑娘听得一愣,却没如顾西姐弟想的那般,至少会苦求几句。
小姑娘的面色更是苍白,眼中的痛苦之色满溢,那才刚刚正回去的手腕被她一使劲按在小榻上,又给崴了。
她很是冷静的说:“你们救不了他们了,他们现在怕是连尸身都保不住,只剩下一堆血肉了。”
顾西姐弟一听,登时愣住。他们只知道外边的流民惊人引导,对焦县进行了全面的破坏,却不知那些人凶残成这样。
“你兄长得罪过那些人?”顾西觉得事有蹊跷。
小姑娘许是觉得顾西姐弟就算是知道了事情真相也不能怎么样,当下陈述了实情,说:“哥哥在焦县当了十年的县城,私下里纠正了不少的冤情,还暗里查访当年挑唆人攻讦这个宅子主人的人。本来那件事已经有了眉目,哥哥前日才说待得这次灾情过后,他便带着证据进京告发那些人,谁知昨儿就爆发了这样的事。那县衙的粮仓,正是我哥哥一力揽在手中的东西,说了无论如何都要拿出来赈灾。县衙粮仓被抢,接着便是那些为哥哥提供便利的士绅大户,全都遭了秧。我带着侄儿逃出来之时,哥哥已经被那些暴民砸成了肉泥。”
小姑娘的话,说到最后都只剩空寂,就好似往死水里透了一颗石子,激起的声响不带任何的生气一般。
顾西心疼这对姑侄,也为那个在此次事件中受害的县丞祈福。好人虽然命短,相信在天堂能过得更好,再次投胎时定能一帆风顺。
至此,顾西姐弟自然不会再追问姑侄俩是否是那位县令的后人,就算问出来也毫无意义。
不过这场暴乱,他们是不得不管的。暴民最初或许是受人蛊惑,然他们若是没有私心,若是没有那坏心眼,又其实跟着那些人伤人害命。
别说什么法不责众,这样危害极大的事,若是不将那些人全都绳之以法,只怕这样的事例将会层出不穷。
叶夕潮若是想要坐上那个位置,那么聚敛民心便是他现在最需要的。顾西想了想,当下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及危害全都写下,再将处理这件事后所得的利益也都一一列举,便放在院中的一棵石榴树的树杈上,对着空气说明信件的去处就不再管。
当晚,顾西再去那棵树下之时,那封信已经没了踪影。
顾西也不计较那些人为何看着惨案发生也不出手,她相信这件事若是不爆发,兴许受害的人会更多,涉及的地方将会更广阔。
顾西所不知道的事,这样的事在京城周边不少县镇都有发生,手段都一样,针对的人全都是那些受百姓爱戴之人。
此时的叶夕潮,也为这件事忙得焦头烂额,也顾不上那个眼看便唾手可得的高位。
比起坐上那个位置,叶夕潮还是选择了为民除害。他之所以想要坐上那个位置,不正是因为他不满这个皇兄的所作所为嘛。
既然他这个皇兄一心将自己往死里作,那他又何必急于一时。相信天下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最后会选择谁这一点毋庸置疑。
叶夕潮将手中能用的人全派了出去,带人前来焦县的,正是贺铭。
贺家父子,自叶夕潮透露出野心之后,竟然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他的怀抱,成了叶夕潮的左右手。
如今的京都,贺大将军带着贺家军跟皇帝的私兵对阵,叶夕潮趁着皇帝抽不出手的时候,将那些妄图分一杯羹的外族探子以及势力一一铲除。
那些一心为国的朝臣,见叶夕潮确实没因为权欲而迷失了为君之心,便逐渐偏向了叶夕潮。
尤其是这一次民乱暴动,叶夕潮的第一做法绝对是值得称赞的,也是值得追随的。
至于叶夕潮是不是出于作秀,那就不得而知了。最起码宫里的那位,就没对此事做出任何的反应。
那位一心只想着该如何拔出叶夕潮这根反骨。
叶夕潮才一心扑到平乱上,宫里的那位便放出风声,说这一切不过是叶夕潮自导自演,还将叶夕潮何时见过某人,受害地事发之前那些人曾出现的事,也说得有理有据的。
这让朝中的大臣们都有些无从下口。要知道叶夕潮只是最近半年才生了夺位之心,并且在地龙翻身之前也一直都处在犹豫不决的阶段。
这样的叶夕潮能导出这样的戏码,许多大臣是不相信的。但早饭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不被认证的,哪怕造反之人是出于救过救民。
一旦沾染上造反二字,那人即便做出天大的功绩,其留给后人的名声最响亮的,便也是造反上位。
因而不少人认为,叶夕潮为了将造反的不良名声降到最低,从而自导自演这么一出戏也是很有可能的。
于是叶夕潮亲自带了人出京平乱之后,京中百姓对叶夕潮的评价依旧是褒贬不一。
叶夕潮自然知道一切不过是皇帝给他设的圈套,奈何他不得不涉这个险。也只有将这件事情摆平,他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制裁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