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华夏联合学院
“还是南……啧!还是皇族会享受呀!”坐在段乐天的轿子里,薛浩然直呼爽快:“连轿子都这么人性化!”
因为大商帝国的对于揪贪污腐败这方面是相当重视的,所以,作为大商帝国名望颇高的“儒帅”宋远星,一直都保持着极为朴素的生活——吃一碗饭能饱就绝对不会吃第二碗,一盘菜能吃两顿绝不会只吃一顿,请客只喝自家酿的米酒绝不喝茅台……
所以,贵为宋元帅府视为己出的义子薛浩然,其生活条件也是同样的朴实得都可以算清贫了。
这别说是轿子了,宋元帅府甚至就一匹老马,还是当年跟着宋远星南征北战退役后,宋远星花了自己足足三个月俸禄,向军方买回来的。
只是吧,薛浩然绝对不会知道,宋元帅府里唯一一匹马,是千金难求一骨的汗血宝马……还有,自己义父请客喝的精酿米酒,这做工成本都比茅台的零售价高得多了……
所以,薛浩然从小也严苛的要求自己:生活作风上就得朴素!能走路绝不租马车,毕竟,得省着点小钱钱吃夜宵呢!
要知道,薛浩然喜欢吃的松露瀛洲牛排,这一份的价格都可以顶别人一家子一个星期的生活费用了。
特别是在大汉帝国的这段时间里,薛浩然就更有感触了:相比较大汉帝国这种奢靡的生活方式,大商帝国的官僚阶级们是多么一心为民了!
当然了,究竟是大汉帝国生活作风出了严重的问题呢?还是大商帝国对于军政两界的思想教育工作入木三分呢?这些对于薛浩然的卧底任务来说,也不是啥重要的问题。
现在对于薛浩然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在进入到讲武堂学习后,究竟该怎么跟自己的老乡兼同事“荆棘”碰头,然后早点儿把任务给完成了后,尽快回大商发展自己的校外小旅馆事业。
当然了,怎么跟“荆棘”碰头,还是得先熟悉了讲武堂里面的环境,才有头绪的说。
在被储老接走之前,薛浩然并没有跟欧阳不悔约好开学第一天在哪里见面,甚至乎,因为杭京城实在太大了,担心薛浩然找不到路,所以,皇族小少爷段乐天干脆把自己的御轿给让了出来,让人抬着薛浩然到讲武堂去。
尽管,近来五六天,薛浩然暗地里已经大概的将杭京城的主干道,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地点给摸熟路了,包括从储老行宫到讲武堂的路程也已经是了然于胸。
但是吧,段乐天小少爷把自己的皇家轿子腾了出来,让人抬着自己去讲武堂报到,薛浩然自然是不会拒绝如此好意了。
“到讲武堂后,都不知道要受多少折磨呢?少走几里路,就少走几里路呗。”
喃喃自语罢,薛浩然也是在轿子里直接睡了过去。
昨晚,段乐天拉着薛浩然促膝长谈到了四更天,才这依依不舍的让薛浩然回去休息。
因为,薛浩然到讲武堂学习后,可就没那么容易能够“逃”出来,与自己一聚了,这哪怕自己身份尊贵,但讲武堂是一个不看身份只讲规矩的地方,哪怕段乐天是当今圣上,也无法随意出入的说。
只是吧,皇族段家无法随意出出入入的地方,却如同薛家人的后花园一般,薛元帅府的人可是连通行令都不用的,就能够肆意出入讲武堂。
而讲武堂却是段家皇宫腾出的地儿,建筑而成的……
这只能说,大汉帝国这高层与高层之间可真不是一般的复杂呀。
而大商帝国的帝国皇家军事学院,完全可以说是皇族或官家子弟的培养基地,大商帝国皇族官家子弟可以说是各种自由出入帝国皇家军事学院,甚至压根没有所谓“通行令”一说——像薛浩然同学,偶尔心血来潮想出去吃个宵夜,也就跟门房打个招呼,就出去潇洒个一整夜了。
而大汉帝国的讲武堂可不止面向皇族或者官家招生的,讲武堂的生源面向全国各地,甚至是其他结盟公国、小王国的“潜力股”。
可以说,除了大商帝国的公民之外,讲武堂基本都愿意接纳,当然了,是有条件的接纳:得先放弃原本的国籍身份,加入大汉帝国之后,这才获得一个考试的机会。
没错!放弃原国籍,加入到大汉帝国后,仅是获得一个考试机会罢了!
考不过,也就意味着,不仅没能够进入到堪称华夏大陆第一高等学府存在的讲武堂中学习,还因此以后都得背井离乡常驻大汉帝国了。
哪怕回到自己的祖国,也得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按照规矩去办理各种繁琐的入境手续。
当然了,为了学得更多,为了改变命运,每年讲武堂招生期间,依旧有着前仆后继的人群疯狂的涌入大汉帝国国内。
这些疯狂的人们,只为了一个报考资格,放弃祖国国籍,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为改变命运而做最后的努力。
甚至乎,还有其他公国,小王国贵为一方王族子弟,甚至是王裔继承人,为了报考讲武堂而放弃那些自出生就冠于其身的光环、身份,到大汉帝国成为一名泯然众人的平民,挑战一个未知。
对于大汉帝国讲武堂这一规矩,各大公国也是相当的反对。
毕竟,各大公国、小王国的这难得一见的人才好胚子,十有八九为了进入到这华夏大陆第一高等学府的讲武堂中进修,而放弃了自己祖国,毅然而然的投向他国。
这投向他国,哪怕是都有机会进入到讲武堂里面学习,获得自我提升的机会,那么各大公国、小王国都不会有那么多的意见。
只是,那些可能被讲武堂当做是庸才的人,在他们的祖国,却往往是难得一见的人才,甚至是百年一遇的天骄,很可能,他们留在自己祖国的话,会为国家的经济民生……各方面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可是,被讲武堂拒之门外后,他们也只能在大汉帝国当着一介草民,在人才济济的大汉帝国中泯为众人。这哪怕回到祖国,一年也仅有着20天的暂居时间,祖国就算想要收纳他们回去,但按照与大汉帝国结盟的协议,那也是不可能的事。
这个书最近更新在##六@@九@@书@@吧!!更新!
当时的大汉帝国皇帝因为性格随和,在耐心听了各国的抗议声后,也刻意召见了,几百年来全权负责讲武堂的薛家话事人做过一番探讨。
因为,当时的大汉帝国皇帝会觉得,这样的规矩确实不太人道,于是乎希望讲武堂那边能够在让报考考生的国籍问题上,别有太过严苛的要求。
然而,当时薛元帅府的话事人却是相当的不以为然,甚至是对于当时皇帝的观点嗤之以鼻。
当时薛元帅府话事人是这么说的:“就是得有这样的规矩存在,各大公国、王国才不会有崛起的机会!才会永远的成为我们大汉的附属国,唯我们大汉马首是瞻!如果,皇上让外国的学子不放弃国籍就能报考讲武堂,那未来!他们学成之后,将讲武堂学到的东西带回去,带着自己国家与我们相敌对,那岂不是在‘养狼’敌对自己?!”
也不得不说,当时薛元帅府的话事人这番言辞相当有道理。
哪怕当时大汉帝国的皇帝性格再怎么随和,他也不会想着给自己那些附属国们培养人才,给大汉帝国的统治留下后患的。
所以,被薛家话事人相当有理有据的开导之后,当时大汉帝国的皇帝也是难得一见的强硬,回拒了各大公国、小王国,并示意:“这事,以后不要再跟寡人提起。既然是讲武堂几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那么,自然有着先辈他们的道理,咱们做后辈的,服从就是。”
反正,简单的一句话,就把皮球直接踢给先辈了。
各大公国、小王国的当权者也只能目目相觑的说:大家伙们就算再怎么有意见,总不可能去找先辈提吧?
于是乎,讲武堂这套极其不人道的规矩,也就继续流传至今。
而各大公国、小王国,为了不让人才完全流向大汉帝国,他们也努力的在国内开设讲堂、学府,尽可能的让自家的人才们能够有一个学习成长的环境。
当然了,让小王国们去成立一个成规模的学府,这确实是不太现实的一件事情。
于是乎,各大小王国与大公国们也只能做一个资源整合,倾尽各国的教育资源,成立了华夏联合学院,这才勉强的止住了血,让国内的人才们不至于完全的流失。
而华夏联合学院在近来两百多年,各国努力的经营下,也已经在华夏大陆站住了脚,甚至是大有与大商帝国皇家军事学院一争高低的资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