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成功篇:把要做的事做好(1)
对联娶得贤淑女
【家训】
“小网轻艘系绿烟,潇湘暮景个中传。君如乡梦依稀候,应喜家山在眼前。”
【故事】
1832年,左宗棠20岁。
这天,好友罗泽南跑来告诉他,湘潭县有个姓周的大户,正在到处为女儿找女婿。左宗棠笑着问:“这和我有关系吗?”罗泽南说:“怎么没关系?你现在尚未婚配,不如借此机会前去试试。”左宗棠哭笑着说:“别开玩笑了,我现在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使人家愿意,我拿什么娶人家?再说了,周家是大户,我乃穷小子一个,我若前去,人家不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罗泽南夸张地围着左宗棠转了一圈,张大嘴巴说:“不会吧?我们的左师兄什么时候变得自卑起来了?我们可都知道你志向不凡,怎么到了关键时候腿就软了?”左宗棠年轻好胜,被说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就一挺脖颈,大声说道:“去就去,谁还怕谁?”罗泽南说:“这就对了,不入湘潭,难得才女嘛。”
罗泽南说的没错。这个征婚的大小姐名叫周诒端,不仅性情贤淑、容貌端庄,而且知书达理、文采不凡,就因自身条件好,不肯轻易嫁人,所以耽搁了婚期,到今年20岁了还待字闺中,成了父母的一大心病。要说周小姐的家庭可没说的,他们家在湘潭隐山东麓,名叫“桂在堂”,是一个有48口天井组成的八卦形院落,进去过的人都说,里面就像迷宫,不懂易经八卦的人,进去后自己根本转不出来。更让人注目的是,大门口有一块皇帝钦赐的青石,文武官员到了这里,都得落轿下马,叩首而拜。
左宗棠来到湘潭,才后悔自己前来。大街上,很多年轻人行色匆匆地打听周家的方位。但他在饭馆吃饭时,却听到了不同的议论,说这周家小姐长得一定非常难看或者痴呆,要不,这么好的家庭,还用开门纳婿?也有人说,周夫人是当地有名的才女,按此推断,这周小姐差不到哪里去。况且,这次就是周夫人想的点子:对联招亲。还说了,这次招亲不管门第,只论人才和人品。左宗棠想,既来之,则安之。不管结果如何,试一下也未尝不可。于是,左宗棠递上拜帖,在周家仆人的引领下,左拐右拐,来到一座鲜花簇拥的凉亭里。
因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所以,左宗棠显得不卑不亢,英气逼人。虽然身材不算太高,但不凡的气质却让周夫人暗暗点头。
“你叫左宗棠?”周夫人问道。
“正是小生。”左宗棠恭恭敬敬地对着周夫人施了一个礼,“小生家住淮阴县之南乡左家塅,虽生在书香世家,但因祖辈乐善好施,现在家境很是一般。”左宗棠的意思很明白,你要嫌我穷,我立马走人。
周夫人听完却笑了,他一下喜欢上眼前这个诚实的年轻人。她又重新审视了一下左宗棠,见他目光炯炯、双眉似剑、印堂饱满、鼻梁坚挺,眉宇之间透出一股常人没有的傲气。再看左宗棠的耳朵,又大又厚,透着福相。
看完外表,周夫人就开始考这位未来的女婿了。她先像拉家常一样,问这问那,左宗棠对答如流,没有一丝的紧张。
这时,站在远处一株牡丹后面的周小姐也频频点头。因为这几天他看的人多了,像左宗棠这样的还是第一个。旁边的丫环扯扯小姐的衣袖,小声说:“小姐,这人好像矮了点吧?”周诒端说:“小丫头知道什么,看男人要看谈吐和风度。”
两人正窃窃私语,那边周夫人说话了:“听说你也是读书人,我这里有几副残联,你看如何应对?”
左宗棠上前一步,看到一副上联是这样的:“鸿是江边鸟。”左宗棠略一思考,提笔补上下联:“蚕为天下虫。”
周夫人点了点头,又指着下一副让左宗棠对。这副是下联:“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左宗棠微微一笑,不假思索地写到:“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
周夫人为了让女儿听到,左宗棠对一副她念一副,边读边点头。
转眼间桌上只剩下一副残联,是下联:“凤凰遍体文章。”左宗棠对的上联是:“螃蟹一身甲胄。”
到这里,周夫人心里有数了。左宗棠真可谓才貌双全。这些对联不仅对仗工整、文辞恰当,字里行间还透露出不凡的气势,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不远处的周诒端冲母亲点点头,母女两相视一笑,这事就算定了。
很快,左宗棠就和周诒端在周家拜堂成亲。婚后,夫妻二人暂住周家,开始了甜蜜的二人生活。
但好景不长,因为左宗棠会试落榜,周家对这个女婿的态度也有所改变。更有没事的人编了一首民谣讽刺左宗棠:“淮阴左宗棠,来到贵子堂,吃掉五担粮,睡断一张床。”但周诒端没有改变,他和左宗棠一商量,借了母亲的一所房子,算是自立门户了。
这天,左宗棠突然从书本上抬起头来,对周诒端说:“我让你受苦了。”周诒端笑着说:“自家人还说两家话?我不觉得苦就行了。”于是,二人相视一笑,开始研究学问。周诒端果然有才,没事时她也随手翻看书架上的书籍,天长日久,连左宗棠忘记的典故,她都能想起来。就这样,两人妇唱夫随,日子虽清贫但却诗意盎然。
但左宗棠毕竟生活在那个时代,住在岳母家,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有一天,周诒端在收拾书桌时,看到丈夫刚写的一首诗:“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残。娇女七龄初学字,稚桑千本乍堪蚕。不嫌薄笨妻能逸,随分齑盐婢尚谙。睹史敲诗多乐事,昭山何日共茅庵?”。周诒端立即拿起毛笔,在诗的旁边也写了一首:“:“清时贤俊无遗逸,此日溪山好退藏。树艺养蚕皆远略,从来王道重农桑。”劝丈夫修身养性,等待有所作为的那一天。
这天,左宗棠告诉夫人,为了挣点钱贴补家用,他想去学堂教书。周诒端虽然舍不得丈夫,但还是含笑让丈夫放心而去。临行的那天晚上,周诒端一宿没睡,第二天,就把一个绣好的枕头递到左宗棠手里。左宗棠一看,上面绣了一幅山水,旁边有一首诗:“小网轻舠系绿烟,潇湘暮景个中传。君如乡梦依稀候,应喜家山在眼前。”左宗棠一把将周诒端搂在怀里,泪如雨下。
对于周诒端,有一件事必须说:早在左宗棠第一次参加会试之时,因为听说左宗棠重病于路上,周诒端很是担心,结果害了肝病。生下长女孝瑜之后,周诒端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将自己的陪嫁女张氏许配给左宗棠。次年,周诒端生下的孝琪患有小儿麻痹,这使她更加坚信自己不宜再生,因此在母亲的支持下,将张氏嫁给了左宗棠。张氏生三女孝琳后一个月周夫人便生下了四女孝宾,九年后(1846年年末)周夫人生下了长子孝威,8个月后张氏生下次子孝宽,其后,张氏又先后生下了三子孝勋、四子孝同。
【感悟】
感谢生命中帮助自己的“贵人”:他可能是你的父母,也可能是你的兄弟姐妹,还可能是你的良师益友……但不管是谁,只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无怨无悔地支持过你,他就是你生命中的贵人。也许我们现在还年轻,没有能力答谢这些贵人,但长记心中,认真生活每一天,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
长沙献计保城垣
【家训】
“贼已北窜,始悔不用河西合围之策”
【故事】
咸丰二年八月,左宗棠来到长沙的时候,张亮基也刚刚到来。而此时的长沙,由于太平军的猛烈攻击,城池危在旦夕。幸亏西王萧朝贵在攻城时被炮火所伤,太平军的攻势才稍微弱了一点。左宗棠围着城看了一圈,回到巡抚衙门,面见张亮基。
张亮基此时正在和帮办军务罗统典办理交接。见左宗棠回来,连忙问道:“外面形势如何?”左中棠说:“自从上月太平军攻城开始,城墙已多数受损。现在,洪秀全、杨秀清统率太平军抵达长沙城南。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张亮基点点头:“此次我来长沙,全仗季高出谋划策了。”左中棠说:“中丞放心,有我左宗棠在,长沙就不会失陷。”
“好,有季高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张亮基高兴地说,“从今天起,你的命令就是我的意见,你大可放手指挥,不用过多顾虑。”
左宗棠话虽说出了,但也没有十成的把握。虽然清军的援军都在向长沙集结,但这些人是不是听自己的指挥,现在还是未知数。他打开一张长沙城防图,仔细观看,唯恐漏掉一个圆点。过了大约半个时辰,左宗棠说:“从现在的形势看,我军占有很大优势。因为太平军背水面城,已属兵法大忌。只要我军扼其东北,就算是为太平军挖好了坟墓。”左宗棠说着用手一指地图,“这样一来,就只剩下西路的土墙头、龙回潭是太平军军的粮食补给线和唯一的西进路线,因此,我军应先派一支部队西渡,扼其他窜,可一举全歼太平军主力。”
张亮基边听边点头。他想,虽然结果还未出来,但就凭左宗棠的这一段话,就知道自己没有请错人。
第二天,张亮基将守城将官召集到一起,研究城防和反攻战术。左宗棠又将昨晚的话重复了一遍,但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尤其是总兵长存、马龙,一听说要自己西渡攻敌,差点没尿裤子里。要不是因为用人之际,张亮基真想杀了他们。
“现在士气低落,我们该从哪里下手啊?”张亮基看着左宗棠,一脸的无奈。
左中棠说:“中丞可请内召进京途径长沙的赛尚阿遣提督向荣赴西路督战,这样应该可以阻止太平军西进。”张亮基依计而行。
几天以后,西渡的清军在向荣的指挥下,和翼王石达开展开激战,结果向荣大败。张亮基接到消息,愁得饭都吃不下去了。左宗棠明白,此次战斗,并不是清军战斗力不行,而是向荣从心里不愿跟太平军作战,这样下去,长沙非毁在这些人手里不可。但他一个师爷,无兵无权,干着急没有办法。
几天后,新任钦差大臣徐广缙来到湘潭,张亮基让江忠源去湘潭,请徐广缙火速带兵到长沙,以解长沙之围。江忠源兴冲冲地去了,当天就回来了。张亮基问:“徐大人怎么说?”江忠源说:“老家伙根本不听。”张亮基搓着手在屋里焦急地踱步,嘴里不住地说着:“怎么办啊?这可如何是好。”左宗棠说:“要不这样,既然徐广缙不愿出兵,我们可请他令部将提督福兴疾出河西,扼龙回潭。”张亮基说:“先这样办吧。”
江忠源又一次去了湘潭,本想这次徐广缙该不会阻拦了吧?徐广缙听完江忠源的叙述,只说了一句话:“我可以下命令,但福兴听不听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果然,福兴听说让他西渡,说什么也不听。
看着江忠源又一次垂头丧气地回来,张亮基真急了。他一拍桌案,把徐广缙等按兵不动的将领大骂一通,而后恨恨地说:“我就不信离了这些酒囊饭袋长沙就保不住了!季高,你负责指挥守城,我带兵西渡,一定要扼住这个咽喉!”
“好!”左宗棠高兴地说,“中丞真乃大丈夫也。”
正在这时,只听外面“轰隆隆”直响,比雷声都大。
“快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