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处事篇:做事要有主见(4)
金顺一听,谈话已经无法继续进行了,就派人快马加鞭去肃州,向左宗棠报告情况,请求处理。左宗棠立即上奏说:“一个有粮无兵,一个有兵无粮,这样互相争执,何时才能统一指挥?以整个战局考虑,两人必须撤一个。”清廷很快回复,让乌鲁木齐都统景濂回京,金顺继任。
按说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就在景濂就要交权回京之际,遇上了麻烦。金顺不让他走。景濂问他为什么不让自己走,金顺说:“名册上你有三十四营兵,我实点只有十七营,其他一半,上哪儿去了?交清再走吧!”景濂一听乐了:“就这事啊。实话跟兄弟说,我这里从来就没有三十四个营。这些朝廷早就知道。”
金顺一拍桌子,厉声说道:“你少来这一套!只有十七个营,却领三十四个营的饷粮,这事说不清,你以为能从这里抽身吗?”
景濂被问得哑口无言。但他仍然不把金顺放在眼里。
“事情就是这样,你想怎么办吧?”
“怎么办?这不明摆着吗?交足三十四营兵,我放你走,不然,你就等着上面处理吧!”
一看硬的不行,景濂马上换了一副笑脸:“兄弟你也看到了,就这穷山恶水,我能在这里呆这么长时间,已经是很难得了。再说,兄弟以后照我这么做,也没人知道的。”
金顺冷笑着说:“你以为世人都像你一样?这样贪赃枉法的事我可不敢做。我家有老母,还等我送葬呢。”
最后,金顺派人将此事快马奏请左宗棠,左宗棠一点不含糊,派人把景濂押着就回京城了。
【感悟】
对朋友的恶习不能姑息:现在的年轻人比较务实,喜欢结交有钱的朋友。有钱是好事,但如果朋友带着你,不把钱用到正道上,问题就大了。交朋友不能随便,即使成了朋友,更不能姑息他的一些不良习惯。
不甘居人屋檐下
【家训】
“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
【故事】
道光十二年的一天,湘潭周家张灯结彩。随着唢呐声起,新郎左宗棠和新娘周诒端欢天喜地地拜了花堂。
洞房里,左宗棠慢慢揭开夫人的盖头,看着贤惠娇媚的新娘子,左宗棠轻轻叹了口气。
“今天是我们大喜的日子,夫君怎么唉声叹气的?”周夫人给左宗棠倒了一杯茶,含情脉脉地望着他。
“想我左宗棠七尺男儿,结婚都要在岳父家里。实在是愧对夫人啊!”说完,左宗棠不住地摇头。
周夫人笑了:“原来为这事啊。我都不在乎,你怕什么?再什么,眼前虽然我们不得不住在这里,但不会永远住在这里的。”夫人的话让左宗棠很是感激。
左宗棠的岳父周衡在是湘潭大户,虽然自己文采不是很好,但对于有才的年轻人很是喜欢。尤其是对女婿左宗棠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女儿周诒端自小聪慧,写诗作赋无所不能。所以,对于左宗棠住在自己家,周衡在更是高兴不已。那时候,男人倒插门是无能的表现,为了不使左宗棠显得尴尬,周衡在把左宗棠当儿子看待,一家人相处和谐,倒也其乐融融。
这天,左宗棠听说乡试发榜了,刚想去看,周家的一个仆人喊着就跑进了院子:“姑爷高中举人了!”周衡在一听,连忙从屋里跑出来,确认无误后,吩咐大摆筵席,庆祝女婿高中。
这时,左宗棠的心情才稍微好了一点。
因为第二年春天要进京会试,春节以前。左宗棠和和二哥宗植就开始准备启程,但盘缠成了问题。眼看着进京的日子越来越近,左宗棠焦急万分。
周夫人见状,问道:“夫君是不是为盘缠着急?”
左宗棠点点头。
周夫人又问:“你没有去借吗?”
“借了。但我的朋友大多和我一样,一时间实在凑不齐百两纹银。”
“你只看着远处,为什么不看眼前的人能不能帮忙?”说着,周夫人从身后拿出一个布包,放在桌子上打开,白花花的银子摆在左宗棠面前。
银子解决了,左宗棠就到几个姐姐家辞行。当他来到大姐家时,发现大姐家已经几天没开火了。看着饿得“哇哇”之哭的小外甥,左宗棠心如刀绞,一横心,将银子全掏了出来,放在大姐的桌子上,不顾姐姐的呼喊,撒腿就跑了。
回到家,左宗棠倒头就睡。周夫人一看,忙问出了什么事。左中棠说:“我把银子都给大姐了。”周夫人问明情况,并没有责怪丈夫,而是走亲访友,又为左宗棠筹足了盘缠。
不料,会试结束,左宗棠竟名落孙山。
回到岳父家,左宗棠思前想后,决定不再和岳父吃一锅饭。他和夫人商量后,在西边一个屋里安上了锅灶。
虽然不再天天和岳父见面了,也有同住岳父家的连襟张声玠和自己切磋学问,但左宗棠还是觉得别扭。幸好,道光十六年春天,湖南巡抚吴荣光邀请他到渌江书院讲学,他才在结婚后第一次搬出岳父家。但夫人孩子不在一起,闲下来的时候,左宗棠又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1839年,好友陶澍去世。因为左宗棠曾答应陶澍,在他死后照顾他的幼子陶桄,所以,他就搬到陶家,以每年三百两银子的佣金,当了陶桄的私人教师。这样,左宗棠的手里终于有了一点盈余。1843年左宗棠在淮阴南乡柳家冲买了70亩地,第二年秋天,将一家人接到柳家冲,终于结束了长达13年的“寄眷”生活。
【感悟】
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使是在今天,寄人篱下的滋味也是不好受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话道出了其中百味。但如果你甘于平庸,甘愿寄人篱下,或许也会过得挺滋润,但却没了尊严。
做一件,爱一件
【家训】
“田可区,材可爨,薯芋可保岁,园可桑,山可竹,羊可牧,数年而后,其遂从山则之民优游此间矣。”
【故事】
左宗棠在柳家冲买地后,便将一家老小从湘潭搬到这里来,从此,左宗棠就有了自己的家业。他在大门上挂上写有“柳庄”的匾额,进得门来,便似走进一幅山水画中,有山地、有水田、还有鱼塘,一派田园牧歌式的安怡图景。左宗棠自号“湘上农人”,每日躬行陇亩,不亦乐乎。
这天秋天,贺熙龄有事去淮阴南乡,顺便到柳家冲去看自己的学生左宗棠。左宗棠正在田间劳作,突然听到有人叫他,抬头一看,竟是老师到了,赶紧扶到自搭的凉亭里,又招呼在旁边玩耍的儿子去告诉周夫人,有客人来了,中午准备几个好菜。
“你可真行啊,把这里都弄成世外桃源了。”贺熙龄四下一望,频频点头。
“是啊。自从买了这块山地,我就苦心经营,现在,所有农活都是亲手干,不亦乐乎啊。”
说着,左宗棠领着贺熙龄来到一个池塘跟前,递给贺熙龄一根自制的钓竿:“你在学问上是我的老师,钓鱼可不一定。今天说好了,谁钓上的鱼谁吃,钓不上就只能看着。哈哈。”两个人在池塘边席地而坐,边聊边钓鱼。因为池塘里都是自家放养的鱼苗,所以,不到半个时辰,两人已经钓了十几条。
“够了够了,再多了就吃不了了。”贺熙龄说着收起钓竿,笑着站了起来。
这时,远处的几只山羊引起了贺熙龄的注意。那些羊白的像天边的云,正在一个坡上悠闲地吃草。
左宗棠领着贺熙龄来到住处,把那些鱼交给周夫人炖了,这才拿出一叠草稿。
“是诗词吧?”贺熙龄边接过来边问。左宗棠笑而不答。贺熙龄接着说:“我就知道,在这样诗情画意的地方,灵感不痒痒才怪。”但他立即就住了嘴,因为他手里拿的并不是诗稿,而是关于农业方面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