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六章挟上皇以令天子 - 大宋之重铸山河 - 放羊的樵夫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六五六章挟上皇以令天子

太上皇不日将南归临安!

消息一出,天下皆惊。

此事太过突然,太过惊悚。

前几日裴元衍才在临安质问,上皇何在?

不过几日之后,上皇就要南归了?

是巧合,还是朝廷早有安排?消息到底是否真实,会不会是以讹传讹?

一时间,各种传言甚嚣尘上。

有司衙门,些许颇为好事的官员甚至有上疏请问朝廷,是否需要准备相应的迎接仪帐?

然而,大宋朝廷,甚至是皇帝赵构也是一头雾水,震惊不已。

二圣归来!

是很长一段时间大宋朝廷的政治正确,却也是赵构的一块心病。

苗刘之变涉及过,岳飞更是因此而丧命,而今又在裴元衍的质问下,天下关注。

其实,若只是太上皇归来,倒也不必十分担心。

毕竟赵佶只是太上皇,大不了效仿当年李世民对待李渊那般,将其高高在上供起来便是。

只要那些兄弟子侄不回来,一个退位的太上皇,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皇位稳定。

在此之前,赵构主要担心的还是皇兄赵桓。

嫡长子继承制的年代里,他拥有当仁不让的继承权,而且本身登上过皇位,是正经的皇帝。

如果回来了,自己该如何应对呢?

就像苗刘之变时,叛臣质问的那般:若渊圣归来,官家何以自处?

尤其是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连韦氏都明白,如果赵桓回来,必定会继位,威胁到儿子地位。

赵佶多少算是受到连累,有点无辜。

若是换作其他时间,没准赵构愿意接他回来。

但是眼下这个当口,万万不能,韦氏对此更是惊惧万分。

因为赵佶知道她在北地的丑事,五国城的那次会面,想必丈夫早已恨透了自己。他若是回来了,自己还有什么颜面苟活于世?

名誉、身份、地位和荣华富贵全都将烟消云散,这是她绝对不能容忍的。

赵构也不能接受,因为他清楚地想起,裴元衍那句质问之前,曾经的一番话。

对一个人而言,父母永远最为熟悉,断不会认错子女。

那么柔福帝姬的身份,赵佶的判断无疑具有权威性……

此时此刻,传出这样的消息,绝对不是巧合。难道徐还想办法营救到了赵佶,以此来证明柔福帝姬的身份?

难怪裴元衍会那样说,难怪徐还如此强硬,原来是有这张底牌……

只是,他真的已经握在手里了吗?

临安对此事是存疑的,但兹事体大,所以他们第一时间向金国求证。

金国对于此事本来是严格保密的,一个俘虏的皇帝,如此重要的囚犯逃走,无疑会显得金国上下无能,会成为各方嘲笑的对象。

为了面子,他们不会轻易承认。

毕竟追捕还在进行,万一最后抓到了,事情便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既能保全颜面,也避免节外生枝。

辽阳到幽州的严密封锁盘查还在继续,没想到却爆出了赵佶即将南归的消息,这对金国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金国人很好奇赵佶到底是如何绕过金国的追捕与盘查,但事已至此,这些都已经不重要。

承认还是否认?

兀术犹豫过,但种种迹象表明,赵佶很有可能已经回到宋土,至少是进入安全地带。

这时候否认,很容易被立即打脸。

所以只能如实通报给临安宋庭,让他们来决断如何应对,金国可以予以适当配合。

想想也真是讽刺,原本水火不容,不死不休的两个政权,现在隐隐成了盟友,只因为共同的“敌人”徐还。

得到金国确认之后,赵构越发有些慌张了。

说明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那么问题来了,赵佶如今何在?

回临安?

倘若如此,自己该当如何应对?

在这个讲究孝道的时代,太上皇和父亲的双重角色,会让他疲于招架,尤其是犯了一对错误的时候。

赵构并不想要这道枷锁,更不想承担风险。

“官家,上皇若真回临安,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官家亲自侍奉,并无不妥。”

秦桧的话不是没有道理,赵佶回临安固然棘手,但至少在朝廷的掌握之中,不担心出其他幺蛾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