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准备殿试 - 一梦至乡间 - 娇嗔o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一梦至乡间 >

第61章准备殿试

春闱的尘埃落定,京城却并未因此归于平静,反而因放榜之日的临近而更加喧嚣。

于是,她更加用心地经营“春味坊”,不仅推出了几款寓意吉祥的新式糕点,如“金榜题名糕”、“状元及第饼”,还特意在店内布置了寓意科举成功的装饰,希望能为学子们带来好运。

而李政彦,也并未因等待而荒废时光。他利用这段时间,继续研读经典,同时与春暖探讨起了治国理政的见解。春暖虽为女子,却有现代人的灵魂,胸怀宽广,见解独到,常常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让李政彦受益匪浅。也打散了一些本就不多的焦虑。

就在京城因春闱放榜而躁动不安之时,一封来自远方的家书,悄然打破了春暖与李政彦平静的生活。这封信,穿越千山万水,带着泥土的芬芳与亲人的牵挂,静静地躺在“春味坊”的案头,是大堂哥代笔为大家所写。

春暖接过信笺,指尖微微颤抖,仿佛能感受到家人温暖的抚摸。她轻轻拆开信封,一行行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字里行间满是亲人对儿女远在他乡的思念与关怀。

信中提及家中一切安好,只是近日春种在即,人手还有些不足,颇感吃力。更让春暖心头一紧的是,信中隐约透露出几分有人眼红她们的意思,以及对她们在外打拼的心疼。

春暖读罢,眼眶微红,心中五味杂陈。自己虽在京城小有成就,但家中亲人的牵挂与期盼,却是她永远无法割舍的牵绊。

还好她们做人做事都凭良心,对赵家村人都很好,对周边村子也没排挤,改良农具和种植知识她都没藏着掖着,县令大人也对她们家很赞赏。如果真有事,还是维护她们的人更多些。

春暖沉思片刻,抬头望向窗外,京城的繁华与喧嚣似乎都在这一刻变得遥远而模糊。她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远在故乡的亲人,以及赵家村的乡亲们。

“李政彦,你看这封信。”春暖将信递给了身旁的李政彦,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李政彦接过信,仔细阅读后,眉头微蹙,随即又舒展开来。“春暖,你不必过于担心。我们虽身处京城,但心系故乡。或许,这正是我们回馈乡亲,展现我们所学所成的机会。”

春暖闻言,心中一动,仿佛被点亮了一盏明灯。她点头赞同,两人开始商议起如何既能在京城稳固“春味坊”的基业,又能为家乡带去实质性的帮助。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春暖决定利用“春味坊”的影响力,举办一场“春耕助学”的活动。她计划如果李政彦榜上有名后,也就有了真正的实力。她打算将部分糕点的利润用于购买农具、种子,培养或者签订几个手艺人回乡,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或制作技艺,帮助乡亲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她还将设立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走出乡村,改变命运。

李政彦对此计划大加赞赏,并主动提出自己可以撰写文章,宣传此次活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呼吁有能力有心的人也一起带动家乡。

接下来就是等放榜了,春日的阳光透过轻纱窗帘,斑驳地洒在屋内,为这等待的日子添上了一抹温暖与希望。春暖与李政彦并肩坐在窗边,手中各自捧着一杯热茶,茶香袅袅,似乎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消息默默祈福。

“政彦,你说我们的‘春耕助学’计划,如果真的能实施起来,会对家乡有多大的改变呢?”春暖的声音温柔而充满期待,她的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李政彦轻轻放下茶杯,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缓缓说道:“春暖,你的这个计划,不仅能帮助乡亲们解决眼前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它能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份改变,将是深远的,持久的。”

春暖闻言,脸上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笑容,她仿佛已经看到了赵家村那片土地上,因知识的灌溉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等待的日子总是漫长而煎熬,但春暖与李政彦的心中却充满了力量。他们利用这段时间,进一步完善了“春耕助学”计划的细节,从资金筹集到物资分配,从技术培训到教育引导,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终于,放榜之日来临。京城的大街小巷,人潮涌动,无数学子与家眷的心都悬在了这一刻。春暖与李政彦也早早来到了放榜处,他们的心中既有紧张也有期待。

当榜文缓缓展开,众人屏息以待。等到大部分人都看过离开,不那么拥挤时,他们才去了榜前,李政彦的名字,赫然在列,且名列前茅。那一刻,周围的喧嚣仿佛都静止了,春暖的眼中泛起了果然如此的目光,她紧紧握住李政彦的手,两人相视一笑,所有的努力与等待,在这一刻化为了最甜蜜的果实。

放榜之后,李政彦的声名大噪,不仅因为他高中贡士,更因为他与春暖一同发起的“春耕助学”计划,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誉,甚至皇帝也听说了这事,一打听竟是之前改良农具之人,心中就对李政彦多关注了几分。

接下来就是准备参加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这次就不必过多担心了,大部分人是没问题的,只是名次问题。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