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楚文王之死(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春秋第四十八年) - 捧着左传品春秋 - 逸蝶宿深枝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44章楚文王之死(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春秋第四十八年)

齐国称霸第三年,楚文王死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在楚国在争雄的途中,两代楚国国君呕心沥血,都死在征战的途中。

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楚武王在征伐随国的途中,心脏病突发,死在征战的途中。

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在征伐黄国的返程中,生病死在回国的途中。

楚国文、武两王,均死在为了国家的拓疆扩土征程中,因此楚人以文、武谥号之,算是对两个国君的褒奖之意。

楚文王的死,和爸爸楚武王多少有一点关系。

当年,楚武王征服并攻克了权国的时候,派了斗缗担任权国的令尹,也就是治理权国的行政官。

权国,位于楚国南部地区,现在的湖北省当阳境内,在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见桓公时代记载)楚国为了对抗中原诸侯,对本地区的小国进行兼并活动,并召开了荆楚地区的第一次和平联盟大会。会后,因为随国不到,而产生的伐随的战争,并开始与周围小国进行混战,作为整个战役的一部分,排行第四、五流的超级微小国家权国,就在这次的战役中被顺便“和谐”掉了,楚国派了斗缗镇守,据说这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设县的地方,称为:中华第一县。

这个斗缗自视自己是楚国高级贵族家庭出身,而且在楚国的东征西杀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竟然被楚武王安排在了一个偏远的地方担任县长,远离了楚国的政治中心,这让他感到很不爽。

于是,斗缗就勾结当地的权国遗老遗少们,反叛了楚国,这让能征惯战的楚武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楚国当场派兵就包围了小小的第一县城,将斗缗给杀死了。

为了避免当地的老百姓再次的反叛,楚武王搞了一次集体“搬迁”活动,把所有的权国人民,搬迁到了楚国都城的周边,安置在了同样被楚国灭掉的“那国”的“那处”,对,就是“那处”这个地方。

并另派了一个叫阎敖的官员,担任当地方行政官,治理这些骨子里面有反叛精神的权国老百姓。

你想想,人家权国的老百姓原来好好的住在权国,都是那些权贵们搞叛乱,却把老百姓迁移到了另一个地方,所以权国的这些民风彪悍的平民,心中怨气肯定很大,就慢慢的生出一个造反的心理,并深深的埋藏在心中了。

楚武王死了,楚文王即位。

楚文王继位的第二年,鲁庄公六年(公元前688年)楚国伐申的时候,就带着巴国军队一起前往,当时被分在“那处”管理全国遗民的阎敖,此时还是楚国的随军将领,但是阎敖这个人很骄傲,目中无人,更是瞧不起巴国的伪军部队,行军时候,安排巴国军队在前面趟地雷;吃饭的时候,安排巴国的军队吃剩饭;扎营的时候,安排巴国的军队搞警卫;分战利品的时候,巴国军队靠边站。

阎敖让巴国军队,变成了楚国军队的服务员和炮灰,巴国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但是在人家楚国皇军的征战中,有意见,也不敢放个屁,忍耐下来了。

齐国称霸第三年。

鲁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

这时候,巴国一看楚国又把这个阎敖安排在了“那处”管理权国的叛民,机会太好了,这个阎敖肯定不会和权国的遗民处理好关系的。于是,新仇旧恨涌上了心头,巴军打阎敖,不用做战争动员,军队人人都想干死阎敖,在权国老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攻占了“那处”这个地方。

开始,阎敖本来还想真的作战一番,没想到连自己身边的将领都很有意见,不帮助他,更何况管理的又是具有“叛乱精神”的权国遗民,仗一开打,阎敖马上就成为了光棍一条。

跑吧,好在阎敖常年生长在荆楚水乡地区,游泳的技术很高,脱了盔甲,光着腚,就跳到了涌湖里面,以世界纪录般的自由泳姿势逃回了楚国,楚文王一看,大将阎敖光着腚跑回来了,气得满头升烟,拉出去,连洗都不用洗,直接砍头,咔嚓,咕噜,阎敖死了。

做人要善良啊,别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压迫别人,这不是自作自受吗。

楚文王一生气把阎敖杀死了,按照楚国的法律,他的族人也要受到牵连,楚文王正在丢失“那处”的生气中,也没有安排人去安抚他的族人,所以阎敖的族人害怕了,顿时开始组织起来,为了生存而战。

巴国军队占领了“那处”,但是没有抓住阎敖,也是很懊悔,但是事情已经做了,开弓没有回头箭,干脆,“那处”就在楚国首都郢城的北面很近,就接着乘胜追击,一不做二不休的攻击楚国首都的北门,楚国突然受到袭击,外面是巴国的军队攻击,城内是阎敖族人的叛乱,内外夹击,一片混乱。

楚文王赶快组织身边的护卫军,临时凑出一只军队,慌里慌张的带着,就开始平叛活动,并打出了国都与巴军作战,双方在津地,进行决战。

你想,人家巴军是有备而来,又是乘胜追击,士气正旺,而楚军是临时组织部队,恐怕武器都不完整,有的还拿着菜刀就上了战场,就算是楚文王再能打,也是惊慌之师,因此,楚军被巴军杀的大败。

楚文王丢盔卸甲的带着残兵跑回了首都,原本想休息一下,重新调配军队,和巴军再战,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楚国守城门的一个叫鬻拳守门员,竟然不开城门,拒绝败军进入城门,楚国的法律就是这么的残酷,为什么说,在楚国当将军真是玩命的职业,只许胜,不许败,打胜了,美女歌声,凯旋而归;打败了,主军将领就不要回来了,自己找个地方解决了自己。

所以在《春秋》楚国战争中,打败的楚军将领,不管你地位多么高,就是一个结果:必须死。

楚文王是国君,自然不能让他死,但是不让他回家,也算是执法必严了。

因此这个拒绝楚王回家的鬻(yu)拳就很有名。

鬻拳,是个绝对的狠人。

他是谁也不怕,想当年他给楚文王进谏自己的正确意见时,楚文王不听他乱叨叨,可是人家鬻拳也不是了软柿子做得,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你楚文王不听我的,好吧,咱就玩刀子,于是就当场拿出刀子,架在楚文王的脖子上。

楚文王吓得差一点尿裤子了,真没想到,自己的臣子竟然这样的刚烈和勇武,有话好好说,别玩刀子,俺听你的意见还不行。

于是,楚文王便按照鬻拳的意见执行了,好在楚文王也是一个明君,想当年他老师鞭打他,他不听,老师要自杀,才听话,也很尊敬老师。这次,人家鬻拳的意见也是对的,就听从了,根本没有想处理鬻拳的无理行为的意思。

但是鬻拳见楚文王接纳了自己的正确意见后,也感到刀子玩的有点大,就对楚文王说:

“大王,我劝谏你,都是为了国家和你好,但是我玩刀子的行为很无理,很粗鲁,不能让别人都学我这个样子,这样吧,我当场自刎而死。”

楚文王一听,又傻眼了:

“你千万别死,如果你死了,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我杀的你,我解释不清楚了,求求你,鬻拳大爷,好好活着。”

鬻拳一想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总不能没有个说法,就说:

“这样吧,感谢大王不杀之恩,为了惩罚我的错误,我自己当场砍掉自己的双脚,以备惩罚。”

楚文王还没有来得及劝阻,就听着,咔嚓,咔嚓,两声,鬻拳将自己的双脚直接给砍下来了,血光迸溅,楚文王虽然战场上也是东征西杀,见过血光,但是此时精神没有准备,就一片血光出现,两只大脚散落在面前,鬻拳昏死过去了。

楚文王惊的一身冷汗,赶快捂住双眼。

楚文王打心中赞叹这个忠臣的骨气,按照当时的法律,只要是受刑的人员,就属于残疾人员,不能再当朝廷的大官了,比如后来的战国时期孙膑,就是残疾人士,因此受到齐国的重用后,都是幕后参谋人员,而没有官职。

为了奖励鬻拳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楚文王让他担任大阍官员,并尊称他为太伯,这是很高的荣誉称号,并让他的后代世代担任这个官职。

大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城门的门卫,或者叫做守门员。当时这也是个重要的官职,帮助国君守城门,很厉害,很风光。

根据周王室的制度规矩,一般受到刖刑处罚的人员,大致都会安排为守门员职务,不知道是为什么?估计可能是没有了脚,不方便走路,不能随便的溜岗或逃岗,只能安稳的坐在一个地方,因此守城门就很方便、很恰当了。

因此,如果当年在楚国足球队当守门员,很不一般,但是人家鬻拳守的大门,确实比有手足的人还要好。

这不,楚文王打了败仗,残疾守门员鬻拳,就是不让国王进城回家。

楚文王一看也没有办法了,鬻拳大爷守门,自己也没办法,所以就在城下重新准备军队,集合生力军,提出自己亲自带兵前往黄国征伐,这次打胜了,一定请鬻拳大爷放自己进城。

鬻拳痛快的答应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