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郑国的生存哲学:唯强是从(鲁襄公九年,前564年,春秋第一百五十九年)
十一月初十,晋国诸侯集团与郑国在“戏地”结盟,郑国又改变了阵营,毅然的投降了晋国,再次成为晋国的小弟了,所以说:郑国真是打不死的小强。
但这也是被逼的一种生存的哲学道理吧。
既然是结盟,总是要有誓词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签合同,双方必须同时守着神灵祖宗的牌位发誓,歃血等,这就是类似于最后的签字盖章一样,是生法律效力的。
当然,这个发誓,歃血过程很严肃,尤其是誓词很重要,于是一大帮子的郑国公子官员们跟着郑简公参加盟会,场面很是隆重,晋国是大国,郑国是投降国,就先由晋国开始说。
晋国的士弱代表晋国发表盟誓:
我们晋国及诸侯们,郑重的宣誓:从今天开始,一定把郑国当兄弟对待,如果郑国不对晋国惟命是听,或者有其他的异志,就像今天对神灵所说的这样,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死爹,死妈,烂屁股。
当轮到郑国开始发盟誓时,一般来说,规矩就是也跟着说一遍主持国已经说过的盟誓,鹦鹉学舌一遍而已,但是郑国的公子騑,也就是子驷大人,有丰富的外交经验,马上快步上前,代表郑国开始发表盟誓了:
上天降临了灾难给我们郑国,使郑国不幸的居于两个大国之间,大国不给我们散布恩德,播撒的都是战争,使我们的鬼神祖先都得不到好好的祭祀,让我们的人民不能按时获得土地上的收获,百姓夫妇生活艰辛和羸弱,真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但是,我们郑国发誓,从今天结盟起,郑国一定做到:“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如果郑国干违背这个誓言,和晋国说的惩罚一样,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死爹,死妈,烂屁股。
其他人听着子驷啰哩啰嗦的一顿盟誓,稀里糊涂的没听明白,恐怕你们不是精通古文的,也没听明白,但是这个誓言里面却暗藏着杀机,子驷给郑国在这段盟词中,暗暗的扣进去了一个郑国今后的发展政策,且听我慢慢的说。
晋国的大臣荀偃有文化,马上听明白了,说:
“这是修改盟誓”。于是,就要求双方修改盟誓,重新核对一致后,再进行一遍。
但是,郑国的子展,就是公孙舍之,也听明白了子驷的意思,就说:
“我们双方已经把自己的盟誓当面告诉了神灵了,要是盟词可以随便改动的话,那大国是不是可以随便的背叛盟誓,结盟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就这样吧,挺好的,没毛病。”
到底这段盟誓有什么问题?
双方明白人争论的这样厉害,其实,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就是: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可以这样理解:
今后,郑国服侍大国不能按照礼法的要求,来生硬的进行遵守约定,而是要根据大国的实力强弱,从保护郑国老百姓的角度上考虑,灵活机动的进行外交事务的处理。
现代文字表达起来就是罗嗦,就一句话,怎么用这样一些文字来表达,而古文就很是精炼,为了让我们用现在最简练的话说明这段盟誓的意思,那我们就再用最简练的四字成语,将这段话中的四个字来解释一下:“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根据标注出来的不同字号,和其中的四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句话里面镶嵌着“唯强是从”这个成语。
这就明白了吧,郑国以后的政策就是“墙头草,两边倒”,谁厉害,就跟谁,“唯强是从”,多简练了。
两方的分歧就是:晋国要求郑国是“惟命是从”,而郑国说的是“唯强是从”,一个字的变化,意思全变了,古代人说话很深奥啊。
荀罃哈哈大笑,对着儿子荀偃说:
“实在是我们晋国没有德行,反而要用盟约来约束友好的国家,这不是合乎礼仪的,既然这样,我们就回去休养生息,发展自己,等到晋国壮大了,修正了军队再来就可以,何必非要计较什么盟誓的东西呢。”
晋国和诸侯们与郑国结盟后退兵了。
但是,目前楚国没有动静,没有及时的出兵救助郑国,这样晋国就不能达到调动楚国的目的。
看来和郑国的仗,还没有打透,郑国没有完全的臣服,甚至于在盟会上刷了大哥下,这就是一个再次出兵的借口,必须要让郑国彻底的打服,把楚国调动起来,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鲁襄公九年,十二月初五,晋国带领着诸侯再次的围攻郑国,包围了郑国的首都,围攻郑国首都的三个城门,留出南门,故意让楚国来救。但是这次郑国也顽强了,你晋国刚和我签订了盟约,就马上的反悔了,必须抵抗到最后一刻,于是郑国咬牙坚持,竟然让晋国诸侯集团围攻了五天都没有效果。
十二月十二日,晋君改变了消耗很大的攻城战,在“阴阪”渡过黄河,侵扰郑国的其他城邑,最后驻扎在了阴口三天以后,因为劳师远征,士兵疲劳,就撤兵了。
虽然说郑国和中原集团签订了盟约,但是楚国也认识到了,这次盟约的不牢固,尤其是晋国两次征伐郑国,有点欺负人的味道,这正是收复郑国的好时机,楚国熬到了晋军兵疲撤退后,楚军发兵征伐郑国了。
你说郑国,夹在强国之间多遭罪。
郑国的子驷准备马上和楚国建立和平关系,签订条约,子孔和子蟜说:
“我说子驷大人啊,我们和晋国结盟时候,歃血时摸在口上血迹还没有干,就再和楚国签约背弃晋国,这样做,可以吗?”
子驷和子展哈哈大笑说:
“我们上次的盟约中已经很清楚的说明了我们的誓词:唯强是从,现在楚军来了,晋国又不救援我们,那么楚国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很强大的,我们怎敢背弃盟誓,神灵也是不会答应我们的。”
于是,郑国和楚国马上讲和了。
很简单:唯强是从。
楚国派了公子罢戎来郑国结盟,多好听的名字啊,罢戎,丢掉兵器和战争,和平了,双方在中分签订和平条约,重新盟誓,当然郑国还是那句: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
还是“唯强是从”。
楚国本来想多在郑国处理和消化一下胜利的果实,但是谁想到此时,楚共王的妈妈,也就是楚庄王的夫人突然去世了,楚军匆匆的赶回了国家奔丧了,郑国仅是签了一个协议而已,没有受到楚国太大的伤害,但是从名义上,郑国现在又属于楚国的人了。
晋国知道后,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好在,晋国马上采取的荀罃的意见,积极发展经济,休养生息,重新编制了部队的序列,轮番和楚国战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驾而楚不能与争”的“三驾疲楚”军事策略。楚国不胜其扰,而不能与之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