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止戈为武”的楚庄王(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春秋第一百二十六年)
这次的“邲之战”,是楚国进军中原以来的空前大胜仗。
楚庄王完成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前辈们,所没有完成的,以及期待已久的一次巨大的胜利;
当然,这也就是楚庄王称霸的巅峰之作。
此时,楚庄王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最贴切的印证,楚国上下,意气风发,尤其是那个意外引发这场战斗决战的楚军大将潘党,更是神气活现,他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惊慌失措,竟然引发了一场胜利的大决战,幸亏楚国胜了,如果楚国败了,估计自己的这条小命也就算是交代了,生死荣辱一瞬间。
幸福来得太突然,也太刺激了,潘党,激动的都哭了。
于是,他再次的向楚庄王建议:
“大王陛下,你这次领导我们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胜利,为何不修建一座彰显大王武功的纪念碑,收集晋军的尸体建造一座京观,我听说只要是战胜了敌人后,一定要修这样的纪念碑来警示和昭告后代子孙,也让后代不忘我们大王的的功劳。”
什么是“京观”?
其实就是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到了后来,更多是将敌人的头颅聚集到一起,修筑成各种形状的墓冢,以示彰显武功的意思。听起来很残酷,其实这也是处理敌军尸体,打扫战场的一种方式,在当年那种巨大数量的死亡状态下,如果不是暴尸荒野的话,就必须集体埋葬,胜利者不会为每一个敌人挖坑筑坟的,这种集体的埋葬后,再加上胜利者的标志,就是京观了。
楚庄王非常谦虚的说:
“潘党你说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你这个水平应该知道的东西,光知道耀武扬威,这是不行的,今天我就给你上上课,也让你知道什么是文化?”
先从文字上来说,“武”字,就是“止”字和“戈”字合起来称为“武”,停止使用武器,以德服人,才是最高尚的武,而不是动用武器,进行杀戮。
当年周武王灭掉商朝时,在《诗经·周颂,时迈》中说: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意思就是:把干戈来收藏,把弓箭装在囊。谋求治国的美德,施美德于天下四方,周王就能永远保有这天下。
《诗经,周颂,武》中: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最后一句:耆定尔功。就是说:在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情况下,奠定了您不朽的伟绩丰功!
《诗经,周颂·赉》中还说: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时周之命,於绎思。
意思就是指:文王创业多勤劳,我当继承治国道。扩展基业永不停,矢志不移谋安定。周邦承受上天命,继承伟业永不停!
《诗经,周颂·桓》
绥万邦,(安抚天下诸侯国)
屡丰年。(连年丰收好景象)
天命匪解,(上天不懈怀周邦)
桓桓武王。(威武神勇是武王)
保有厥士,(保有原来的国土)
于以四方,(拥有天下遍四方)
克定厥家。(真正奠定周家邦)
於昭于天,(功德辉煌耀上天)
皇以间之。(取代腐朽的殷商)
中的“绥万邦,屡丰年。”就是安定万邦诸侯,才能连连获得丰收年景的意思。
怎么样,潘党,你听明白没有?
上面说了这么一大通的道理,就是告诉你,所谓的“武”,应该是禁止暴力,消弭兵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民心,和睦国家,财物丰沛,目的就是让后代子孙不要忘了《诗经》告诉我们的道理。
今天,我已经让二个国家的将士,暴露在疆土的征战中(围郑、攻晋),这就是暴虐啊!使用兵力来威慑和镇压诸侯,战争就永远无法消除,象我这样即强暴,又没有消除战争,怎能永久的保持强大。
要知道,晋国只是战败了,还是存在的,我们怎么能够说楚国的基业已经牢固了,整个的过程中,违背人民愿望和希望的事情还有很多啊!革命路上不能停歇啊!人民怎样安定?
我如果没有德行而强行的与诸侯争高低的话,怎么才能使人民得到和睦?用别人的危难,来作为安顿我们自己的好处,用打败了晋国,来作为自己的荣誉,这样不可能得到丰厚的财物啊!
潘党啊,这就是所谓的“武”字,有七种品德,需要我们遵守,但是,我一样也不占,还能用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
潘党听的满头大汗,也是一头雾水,心里佩服大王的文化水平真高。
楚庄王接着说:
“不过,你的建议也有些道理,京观就不建设了,但是我们可以给我们的先王建造一座神庙,把这些事情告诉先王,也算是一种告慰吧。”
于是,楚军在黄河边就建造了神庙,告诉了这次战争成功的事情,后返回了楚国。
邲之战,是晋国的荀林父和楚国的楚庄王之间,进行的一起决战。
从地位上来说,是臣子和君王的决战,楚君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