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殉葬的恶俗(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春秋第一百零一年) - 捧着左传品春秋 - 逸蝶宿深枝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5章殉葬的恶俗(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春秋第一百零一年)

秦国秦穆公的殉葬

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秦国国君任好,也就是秦穆公死了。

这个秦穆公太厉害了,他是秦国里程碑式的君主,他给秦国的战略方向的转变,以及秦国的崛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后人将他也列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里面了。

他的死,给秦国也是带了重大的损失,秦穆公先后面对了晋国的晋惠公、晋文公、晋襄公三代国君,观摩了齐桓公和楚成王的争霸时代,他先后亲眼看到了“春秋”的二代霸主,齐桓公和晋文公。并且亲自参与了与霸主的各种角逐活动,让秦国一点也不显得逊色。

在这个英雄辈出的年代里,秦穆公的表现,也是绝不逊色。

秦穆公个和晋国是一对儿冤家。

“秦晋之好”的发端,就是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两国开始长期的友好发展,期间扶持了公子夷吾回国复位,成为晋惠公,又在“韩原之战”中战败了忘恩负义的晋惠公,继续保持着“秦晋之好”的良好关系,之后又扶持公子重耳回国复辟,成为晋文公,帮助晋国成为了春秋霸主,可谓之居功至伟。

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搞个秦国和晋国蜜里调油的是秦穆公,最后让秦国和晋国翻脸的也是秦穆公,是是非非,很有意思。

晋文公重耳成为霸诸后,开始整合中原的诸侯,在对抗郑国的时候,就拉着绝对的朋友秦国征伐郑国,秦穆公也积极的参加了,没想到就是这次的征伐,竟然成了晋国和秦国关系破裂的转折点。

郑国的大忽悠烛之武太厉害了。

烛之武的“东道主”的理论也太厉害了,要不为何这个词能流传到现在。烛之武偷偷的面见秦穆公,苦口婆心的分析的秦国的战略局势,一下子就像是一个重锤,砸醒了秦穆公,因为此时的秦国已经基本上平定了关内平原戎狄,整个的陕西关内平原已经是秦国的势力范围了,秦国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是决定秦国发展的战略性的决策。

秦穆公之前似乎还在苦苦的思索。

现在好了,郑国的烛之武灿烂的思想精神,就像是一盏明灯点亮了秦穆公的胸怀,原来,秦国的发展方向是向东,进军中原,所以东方的诸侯国以后才是秦国的工作对象,而晋国却永远是横在秦国东进道路上的拦门石。

于是,秦国悄悄的撤兵了。

幸亏晋国手中还有伐郑的另一套方案,否则真是进退不得,狠狠的让秦国给撂了一大挑子,晋国上下群情激奋,非要惩罚秦国不可,只有晋文公重耳是冷静的,压下了这个即将爆发的火山。

但是,这也只能是暂时的压下,因为火气可以压下,两国根本的政策冲突,是永远压不下的。

果然,晋文公死亡刚死,尸体还没有冷透,秦国和晋国的“秦晋之好”的关系,就彻底破裂了,“崤之战”晋军狠狠的埋伏了想好事的秦军,在秦军伐郑未果的归途中,杀得秦军损失惨重,俘虏了秦军的元帅。

从此,秦穆公又和晋襄公成了一对儿生死决斗的冤家,虽然说年龄上有点不匹配,但是在处理事情上,双方谁也绝对不落的下风。

所以说,秦国和晋国好的时候,是他建立的,秦国和晋国敌对的时候,也是他创造的,这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这么伟大,是不是一点缺点都没有?

这也不是,因为秦穆公临死却办了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当然,如果用历史的角度来看问题,这也无可厚非,但是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就有点残酷了,到底是什么坏事:

人殉!

对了,就是他死了后,用活人陪葬。先让我们看一首诗经的描写:

《国风·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这是一首先秦的诗歌,在这个诗歌中,请注意提到的三句诗词“子车奄息”、“子车仲行”、“子车鍼虎”,这三句,这里指的是三个人,就是姓子车氏的三个大臣:奄息、仲行、鍼(zhen)虎。

这首诗歌的大白话翻译就是——

交交黄鸟鸣声哀,枣树枝上停下来。是谁殉葬从穆公?子车奄息命运乖。

谁不赞许好奄息,百夫之中一俊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交交黄鸟鸣声哀,桑树枝上歇下来。是谁殉葬伴穆公?子车仲行遭祸灾。

谁不称美好仲行,百夫之中一干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化尘埃。

交交黄鸟鸣声哀,荆树枝上落下来。是谁殉葬陪穆公?子车针虎遭残害。

谁不夸奖好针虎,百夫之中辅弼才。众人悼殉临墓穴,胆战心惊痛活埋。

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葬蒿莱。

过去,君王死了,进行人殉,也是一种流传下来的丧葬制度,但是人们还是非常的反感这个制度的,所以慢慢的就消亡了,我们看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种人殉制度的改良,用泥人来代替活的人殉。

根据历史的记载,秦穆公死后跟着人殉的人,多达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就有这三个秦国的良臣,所以才有了这个诗歌,用来纪念或者说是控诉人殉的制度。

之前的商朝里,商人相信人死以后,灵魂会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墓葬是墓主在另一个世界的居所,一切按照“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办事。奴隶主贵族死后,都用奴隶为之殉葬,以供其死后奴役驱使。

商以后,周、春秋、战国、秦朝皆有殉葬习俗。

《墨子·节葬》篇说: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墨子说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西京杂记》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