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晋楚再战,楚令尹子上殒命(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秋九十六年) - 捧着左传品春秋 - 逸蝶宿深枝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06章晋楚再战,楚令尹子上殒命(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秋九十六年)

洋洋洒洒,三十多年,此期间春秋历史发生的辉煌一幕,就要结束了,伟大的“鲁僖公时代”就要结束了。在历史即将翻过这一章的时候,晋国和楚国又发生了一次平静的“武装示威大对抗”,晋处再次与楚国进入了一个:由和平走向了对抗的转折。

起因,还是因为中原地区的许国。

许国是个难缠的硬骨头,鲁僖公二十九年,前631年,期间,因为许国未参加晋文公称霸的“践土之盟”,而受到晋文公的征伐。许国是从那次征伐中,而从楚国阵营中投降过来的国家,属于被中原诸侯武力征服的小国。因此,从感情上来说,许国并不是打心眼里面服从晋国,必经是因为实力的弱小而屈服,所以许国对晋国的关系,不冷不淡,也就是跟着大哥走的节奏而已。

三年后,晋文公死了,许国没有派人参加晋文公的丧礼。因为,晋国在和秦国进行崤山之战,郑国也处在这个战局之中,晋国还处在国丧期间。所以,许国又开始向楚国的靠拢,重新投入了楚国的怀抱。

等到晋襄公处理完爸爸的丧事后,就开始一个个的梳理这些小国的表现,而第一个,就是许国。

所以,晋国带着蔡国和郑国一起征伐许国,名义上就是说:许国再次叛变投降了楚国,是投降派,所以就征伐许国。之所以,晋国非要带着蔡国和郑国一起出兵,就是因为这两国家,之前也是楚国的小弟,只不过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这两个国家才因为楚国的战败,而屈服于晋国的实力,转向了晋国的同盟集团内。蔡国、陈国、郑国、许国,其实都是楚国原来的一群小弟,晋国拉着这两个国家参战,也算是通过攻打许国,敲敲他们的警钟,而震慑一下郑国、蔡国和陈国。

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实力的楚国,当然不干了。

总不能让晋国把自己的小弟们都给弄死,做大哥的,咬着牙也要干,也要保护好小弟们的安全,否则以后谁还跟着干革命。

于是,楚国的新令尹子上,马上领兵开始入侵陈国和蔡国,也就是等于说,晋国攻打我的小弟许国,楚国就攻打你的小弟陈国和蔡国。

你给我一拳,我就还你两脚。

陈国和蔡国并没有抵抗楚国的实力,反正只能继续采取“墙头草”的战术。以前在齐桓公当大哥的时候,他们就是采取:齐国来了,就投降齐国阵营,跟着齐国一起揍楚国。当楚国来了,就投降楚国,跟着楚国打齐国。现在只不过是将齐国变成了晋国,道理是一样。

前两年,晋国风头正劲,成为中原诸侯新的霸主,于是小弟们就都倒向了晋国集团。现在,晋国的大哥晋文公死了,就像是当年的齐桓公一样,他死了,齐国就完蛋了,现在晋国会不会出现齐国的样子,很难说。

现在楚国已经来攻打了,所以陈国和蔡国很快就投降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又变成了楚国的小弟。

楚国令尹子上征服了陈、蔡之后,并没有收兵,直接就杀向了郑国。

我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国可是楚国的铁杆小弟,连郑文公的妃子,都送给楚成王欢乐,你想想这个小弟做的多好。但是自从晋国晋文公报仇插手郑国的事情后,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城濮之战”楚国失败后,郑国失去了楚国的保护,于是就在晋国和秦国的逼迫下,倒向了晋国同盟集团,关键是特别亲楚的郑文公死了,郑国新继位的是晋国扶持的公子兰,即郑穆公。

之后,秦国想好事,想偷袭郑国,被晋国在崤山好一顿教训,保住了郑国的安全。

所以,这就让郑国彻底成为了晋国的附庸国家。

楚国很想改变这个局面,单纯的外部的军事行动还不够,还要在内部进行政权的更迭。于是楚国就打出了另一张牌,就是那个被郑文公和大臣洩驾非常不喜欢的公子瑕,他在鲁僖公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子兰(郑穆公)被从晋国接回郑国立为太子的那一年,跑到了楚国避难。

所谓的“不喜欢”,估计无非也是政治上的原因吧。

这次楚国为了能够更迭郑国的政权,就带着公子瑕一起前往围攻郑国,企图推翻郑穆公,树立公子瑕。

谁承想,这个公子瑕太兴奋了,可能是自己找的那个车驾(司机)的水平不行,也可能是没想到道路的复杂状况,粗心大意了,在攻打郑国都城的时候,公子瑕的战车竟然在城门外一个姓周的大住宅门口的水洼里,栽了跟头,公子瑕的战车翻车了,一头扎在了污水中。

说实话,可能是郑国这个国家不十分的看重道路的修建,城市的基础工程太差了,一本《左传》中,单就是记载郑国不平整的道路水洼,已经有两次了。比如在当年郑厉公出奔的时候,就是因为祭足杀了自己的女婿,将尸体扔在了王宫门口的“周氏之汪”,而恐惧所出奔的。

这次,又是一个前来争夺王位的公子,翻车在了城外的“周氏之洼”里了,所以这个周氏门前的之洼,到底是怎样的凶险,很是有些无厘头的意思。

不管怎样,公子瑕翻车的后果就是被一个,在场的郑国城外的仆人,匠作髡屯抓住了,然后就杀了公子瑕后,献给了郑穆公,这样一来,楚国的这张牌死了,攻打郑国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因此战斗士气也就削减了很多。

郑文公的夫人,其实就是公子瑕的母亲,那个郑文公娶的苏国的女子,嚎啕大哭,亲自把儿子埋葬在了郐城的城脚下,此时,郑文公的五个儿子,就剩下在位的郑穆公了,其他的都要夭亡了。

当时战争状态就是这样,当晋国攻打楚国的小弟许国的时候,楚国就攻打叛变的陈国和蔡国。当楚国攻打郑国的时候,晋国当然就攻打再次叛变的蔡国了。以晋国和楚国这样的两个大国,相互战争拉锯。被拉锯区域,就是夹在中间的这些苦不堪言的诸侯小国们。

楚国攻打郑国。

晋国出兵攻打蔡国,楚国没有办法,手中的王牌死了,一时半时又攻不下郑国,就调兵回头,前来救助蔡国,于是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在现在河南沙河,隔岸相对持了。

这是两头猛虎,谁也不敢轻易的下口。

虽然说几年前,晋军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军。但是,别忘了,那时候的楚军参战部队,仅是楚成王回国后留给令尹子玉的少部分的军队,所以“城濮之战”,对于楚国来说,更为重要的不是军事力量上的损失,而是政治局面上的损失。比如,失去了郑国、蔡国、陈国、许国等一帮小弟,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好不容易的拉回了这帮小弟,等于楚国又恢复以前的状态。

晋国,绝对不敢轻视楚国的军事力量。

楚国,有了上次与晋国的交锋经验,也知道了晋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两强相对,互相害怕。

晋国是阳处父带军出征的,所以作为一个年老的大臣,更多的是强调“仁义道德”,而非是象晋国死去的战神先轸那样,见面就动刀子,拼体力。所以,晋国元帅阳处父就派人到楚军对令尹子上说:

我们晋军主帅阳处父大人听说,写文章就要通顺,符合道理;动武打仗,就不能躲避敌人。但是现在我们隔着大河,无法开仗,要不这样吧,基于我们先君对楚国“退避三舍”的优良传统,这次,我们晋军再退一舍,三十里地,你们楚军可以渡过大河来布阵,我们决一死战。

不过,这个仗,到底打不打,都由你决定。

早打,还是晚打,也由你们决定。

不然,就请让我们晋军缓口气吧。最近几年,晋军一直打胜仗,将士们都很累了。无论是晋军,还是楚军,军队在外面日久疲劳,耗费金钱。对我们都没有好处,我很想回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

晋国元帅阳处父大人的这番话,真是话里有话,让楚国的元帅子上,要好好的琢磨一下。

作为楚军的主帅,不好说什么,既然来了,就要开战,所以就要准备渡河与晋军决战。但是身边的原令尹子玉的儿子大心却想起了:爸爸子玉的悲惨后果,当年就是爸爸求战欲望强烈,被重耳玩了个“退避三舍”的游戏,失败于城濮。这次人家晋军开始玩退避一舍了,很难说过河会怎样,如果又是一个败仗,岂不是子上也完蛋了。

所以,大心就对元帅子上说了自己的担心:

不行啊,晋国人是不讲信用的,他们可不像是当年的宋襄公,万一,我们的军队渡河一半的时候,晋军突然进攻逼近我们,怎么办,真的要是失败了,令尹大人,难道你能摆脱和我爸爸一样的下场吗?到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楚国令尹子上,当然知道前任子玉的事情了,而且自己能够当上令尹,也是因为前令尹兵败自杀后才来的机会,楚国就是这样,兵败,就意味着主帅死亡,所以马上一身冷汗,就问大心:

大侄子啊,你说怎么办好,我们总不能这样耗着吧?

大心,眼珠子一转,就说:

这,好办,不如这样,我们这次也来个讲礼貌,懂道理,主动后退三十里。

借口是:“因上次晋国的退避三舍,感动了我们。这次,我们主动的退避一舍,算是答谢,请晋君渡河”。

如果晋军渡河,我们就半渡而击之,岂不是更有把握。

楚国令尹子上,激动的拉着大侄子大心的手说:

大侄子,你太有才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