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周天子伐郑“长葛之战”(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春秋第十六年) - 捧着左传品春秋 - 逸蝶宿深枝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6章周天子伐郑“长葛之战”(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春秋第十六年)

郑国的形势一片大好。

郑国和齐国的同盟关系牢固,郑庄公纯熟的利用自己身在周王室任职的身份,四下征伐,似乎郑国救代表着正义,代表着周王室。

鲁桓公五年的《春秋》记载:夏,齐侯、郑伯如纪。《左传》记载: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

在《春秋》中,冷不丁的来上这样的一句,会让人稀里糊涂的,这是什么意思。怎么两个超级大国要上人家小微的纪国去朝见?纪国和齐国之间有什么恩怨?

纪国和齐国是世仇。

纪国一直是鲁国的小弟弟,地处在现在山东寿光地区,也是姜姓的国家,在“春秋时期”之前周懿王时期,齐国的第五代国君齐哀公,非常的“哀”,他被鲁国和纪国一起向周天子告黑状,直接给扔在大鼎里面给“烹煮”了,也就是现在清水炖熟了。

从此,齐国和纪国记下了世仇。

现在了,郑国是齐国的盟邦,又是风头正劲的时刻,手中还握着周天子的征伐大权。因此,齐国就想借助郑国的力量,搞个突然袭击,消灭纪国。但是被纪国提前侦查知道了,所以郑国和齐国提出到纪国朝见的请求,直接被拒绝了,这个阴谋就没有得逞。

《春秋》的七个字的记载背后,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郑庄公为了保持与齐国的关系,很是愿意帮助齐国,但是这个事情传到了周天子那里,周天子是什么感觉?

我的诸侯国,你郑庄公说征伐就征伐,这是干什么?

所以,郑国的国际地位直线上升,郑庄公很高兴,也很快乐。但是坐镇中央的天子周桓王很不高兴,很不快乐。按照这个局面发展下去,周王已经压不住郑庄公了,这还了得?

(1)周、郑反目

宋国发生的“华督弑君”的事件刚刚平息,郑国和周王室终于出事了:

前面已经讲了,郑国的国君,自东周开始就一直把持着周王室的军政大权,郑国也是利用了这个有利地位,东征西杀,四海纵横,成就了一代春秋小霸的局面。

俗话说:人的地位一高,就会牛皮哄哄,骄傲起来,郑庄公虽然是一代明君,可也逃不出这个魔咒。

郑庄公实在是太忙了,又是带领军队与宋国厮杀,又是和鲁国齐国搞好外交,还要收服一个个小弟国家。刚倒出点时间,又碰上了宋国的“华督弑君”的事件,还有帮助齐国准备灭纪国的暗杀行动,太忙了。

因此,在此时的国际政坛上,到处都留下了郑庄公的身影,他哪有时间按时到周王朝廷去上班。于是,郑庄公在周王室“旷工”现象十分的突出。

现在的周王,是周平王的孙子,当年在郑国抵押为质王子狐的儿子。如果真的是王子狐能顺利的继承周王位子,也许郑国和周王的矛盾会缓和一下,必经在一起生活了那么长的时间,面子总是要给一些的。

可是,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发展,郑国的努力,付之东流了,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王子狐太爱他的爸爸了,他爸爸周平王的死,对他打击很大,当年就因为伤心过度,死翘翘了。郑国一番照顾努力打了水漂,王子狐的儿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

姬林,本来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快继位。

幸福来得太突然,这也导致自己的政治储备和头脑思路不足,鲁隐公六年,郑庄公第一次在他登基后去朝见周桓王,就被周桓王很不礼貌的对待了,当时的宰相周公黑肩说:我们周王室东迁,就是依靠晋国和郑国,我们友好的对待人家,还唯恐人家不来,如果现在不以礼接待郑国,估计郑国再也不会来了。

果然,从此郑庄公基本上就不再到周王室上班了。

这也是自鲁隐公六年,前717年开始,周王室和郑国交恶的开始。

周桓王非常生气郑庄公。你想:他的爸爸被郑国押为质子,这是很丟周王室面子的事儿。自己上位后,郑庄公“旷工”现象更严重,这是瞧不起自己的意思;郑庄公还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到处征伐,甚至于准备在纪国搞暗杀活动,这个郑国是不是再不批评一下,就翻天了。

没想到,周桓王刚批评郑国一下,郑国还带兵抢夺自己王畿的粮食,这不是反了天了,直抽周桓王的大耳呱子,地方对抗中央,哪有这个道理。

你寤生(郑庄公)再牛,也是臣子,也是诸侯。

干脆!

你不是不愿意上班吗?

正好为了收回朝政,就直接罢免你郑庄公左卿士的地位,让虢国大哥全盘接手,你寤生这个难产(难缠)的孩子,就不用来了,我安排新人。

这一下子触碰了郑庄公的底线,不上班就不上班,你周王已经是掉了毛的凤凰,我还怕什么!郑庄公就直接撂挑子了,不再朝见周王。

周桓王大怒——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我是病猫!

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组织征调了陈国、蔡国、卫国三国部队,组成联合国军征伐郑国。

说实话,作为周天子征调诸侯国部队征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缺少了必要的环节和步骤,这也说明了当时周桓王年轻气盛,没有政治经验。

作为周桓王,是天下的共主,针对不听王命的诸侯,完全可以先采取政治攻势,获得道义上的支持。比如:向当时的大诸侯国鲁国、齐国、宋国、晋国通告等。进行必要的政治上的批判活动,经过一定的铺垫后,获得这些大国的支持,做好必要的准备后,再进行军事行动,局面就不一样了。

更何况,

陈国、蔡国军队势力堪忧,他们本身都是郑国的手下败将,现在也属于郑国的小弟级别附庸诸侯,这两年他们也都成为了郑国跟班,为郑庄公马首是瞻。

卫国,虽然说卫国与郑国也是世仇,但是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和国内的政变,卫国的军事实力已经下降为二流水平了。带着这三个二流水平的联合军队,攻打第一强国,我看:板凳上放鸡蛋——危险啊。

可能,周桓王自己认为是天子,征伐也是象征性的活动,自己一到郑国,郑国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反抗联军的,所以周桓王不听叔叔周公黑肩的劝告,一意孤行,非要干上一仗。这就太小看郑庄公这个亡命徒了。他都敢带着军队,抢天子的粮食,他还怕和天子干上一仗?

果然,周桓王带着三国联军一到繻葛(长葛),郑庄公的部队也迎上来了。

过去大战,是需要排兵布阵的,很是讲规矩。

我们就先放下谈论政治的脑子,玩玩军事游戏吧——

(2)战前会议

周天子的“中央讨逆联军右翼军团”:由蔡国和卫国的部队,加上一些王室的部队,一起组成。右翼联合军司令员由新继任的虢国的虢林父担任;

“中央讨逆联军左翼军团”:由陈国加上部分王室军队组成,司令员由周王室的周公黑肩担任,

“中央讨逆联军中心军团”:由周王室主力部队担任,周桓王担任三军总司令员兼任中心军团司令员。

阵势很震撼,也很宏大。

对此,郑庄公十分慎重,认真的召开了战前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

战前军事会议的主角是:公子突(后来和哥哥争位的郑厉公),郑庄公的小儿子,也是个狠角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