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获赦北归 - 轼语 - 砚曦瑶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轼语 >

第441章获赦北归

第441章获赦北归

五月中旬。吴复古将苏轼廉州安置的消息带到了昌化军,同时也带来了秦观的信。

两年前,秦观被贬雷州,师生二人隔海相望而不能相见。苏轼回信给秦观,约他在雷州徐闻县一见。

昌化军百姓听闻苏轼要走,虽然心有不舍,但还是由衷地替他高兴。

苏轼、苏过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好行囊,告别朋友们和吴复古一同启程上路。昌化军的百姓们、苏轼的学生们闻讯后纷纷前来相送。

学生符确含泪拜别苏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恩师一年多的教诲让学生受益匪浅,请受学生一拜。”

苏轼急忙扶起符确,嘱咐道:“坚石,我一年多教的诸多学生中,就数你和君弼天资最高,又勤奋好学。你一定要用功读书,不负为师所望,早日登科,改变海南自古以来从未有人进士及第的现状。”(符确,字坚石;姜唐佐,字君弼)

符确道:“定不负恩师所望!”

昌化军的百姓们心中明白苏轼此次离岛此生将不复相见,皆掩面哭泣,不舍其离开。

苏轼作《别海南黎民表》相送: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数日后,苏轼等人抵达琼州,姜唐佐早已等候多时。姜唐佐去年离开昌化军后又去广州求学,听闻苏轼将要离开,急忙从广州赶回琼州,与恩师相见。

苏轼将嘱咐符确的话又对姜唐佐嘱咐了一遍,然后写了前半首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对其说道:“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姜唐佐收了诗,拜谢苏轼:“学生定不负恩师所望,他日学生高中定去拜谢恩师,补全后半首。”

多年以后,符确金榜题名,成为海南历史上首位进士,姜唐佐虽然未曾进士及第,但是成为海南历史上首位举人。遗憾的是,苏轼那时早已去世多年。

六月二十日。

苏轼等人乘船渡海离开琼州。此时已近三更天,船舱外下了许久的雨终于停歇,乌云散去,皓月当空。

苏轼看着船舱中早已入睡的苏过和吴复古,起身来到船头。

海风吹打着他骨嶙峋的身躯,他仰望浩瀚苍穹,不禁感慨人生的苦难就如同这场雨,只要抱有希望,心存敬畏,心怀感恩,终究会有雨过天晴之时。

就当这几年南蛮荒芜之地的生活是此生最奇绝的一次游历吧!他想到此,吟诵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一日。

船只缓缓靠岸,苏轼等人终于回到了雷州地界,此时苏辙已离开此地前往岳州。苏轼等人来到约定地点,秦观早已等候多时。

七年未见,秦观看着两鬓皆秃、面容枯槁、身形消瘦的苏轼,震惊道:“恩师怎成了这副模样!”再一看旁边面黄肌瘦宛如苦行僧的苏过便知父子俩这些年的日子过得异常凄苦,顿时心疼不已。

苏轼见秦观面露忧伤,开玩笑道:“也就是瘦了点,秃了点,无妨。瘦了省粮食,秃了洗发还省水。”

秦观无奈地笑了笑:“对了,前段时间我接到了朝廷的诏令。朝廷已恢复我宣德郎之职,让我改居衡州。”

苏轼开心道:“太好了,你终于可以北归了!”

秦观道:“也许没多久,恩师也会获赦北归。”

“但愿吧。”

随后,两人相聚数日,互诉衷肠。

六月二十五日。

苏轼等人与秦观相别于海康县,准备各奔东西。

临行前,苏轼作了一篇挽词赠予秦观,道:“朝局动荡,你我身如浮萍,谁知道哪天会死。这是我为自己写的挽词,赠予你。”

生人作挽词,常人看到肯定会觉得奇怪,但是对于一生跌宕起伏,早已看淡生死的苏轼来说却也不足为怪。

秦观当即也写了篇挽词互赠苏轼。

苏轼见状笑道:“之前我还担心少游你不能看透生死,如今看来是我多虑了,你也齐死生,了物我了呀!”

秦观叹息一声,道:“经历了这么多还有什么看不透的。”

“是啊!经历的多了,这就什么都看淡了。但有一样不管何时都不能看淡。”

“什么?”

“情。人若不重情,那和一具空荡荡的躯壳别无二致。“

秦观点头附和,一想到即将与苏轼别离,伤感道:“此次一别,再次相会不知何时何处!”

“人生总有相逢之时,说不定没多久朝廷也会下诏让我北归,到时候我再去衡州看你。”

秦观点点头,道:“好,我在衡州等着恩师。”

说完作了首词赠予苏轼,以寄托离别意:南来飞燕北归鸿,偶相逢,惨愁容。绿鬓朱颜重见两衰翁。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小槽春酒滴珠红,莫匆匆,满金钟。饮散落花流水各西东。后会不知何处是,烟浪远,暮云重。

两人相互嘱咐许久才依依惜别,各自奔赴贬所。

七月初四,苏轼等人抵达廉州。廉州知州热情接待,百姓们也奔走相告,欢迎苏轼的到来。

苏轼、苏过开始在廉州安顿下来,并写信告知苏迈自己已平安抵达,等着苏迈、以及从常州跋山涉水而来已抵达惠州的苏迨一同来廉州相聚。

苏迈等人收到苏轼、苏过的消息后商量着带上苏过的妻儿去廉州与苏轼等人团聚。

然而几人还没出发,八月苏轼便收到了朝廷让他改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的诏令。

他终于能够翻越大庾岭离开岭南如愿北归了!

苏轼、苏过大喜过望,急忙写信告知苏迈等人,让他们不要来了,直接处理掉惠州的家当,与他们在梧州相会,然后举家北迁。

八月底,父子俩怀着激动心情踏上了归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